本书的目的
读者不应期待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行为准则,而应期待作者对敏感性的全面的科学研究。本书立足于当下,并联系了上述问题的具体情况。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社会日益敏感的情况,才能认识到敏感化过程的进步趋势和退步趋势。本书的目的是辩证地阐明敏感性,并重塑敏感性与韧性的关系,从而找到我们时代危机的出路。
[1]详见知识背景4、13、16。
[2]详见知识背景1。
[3]详见知识背景16。
[4]“受影响者”(Betroffene)在本书中指遭受过种族歧视、性骚扰、心理创伤等的人群。在本书中,“受影响者”“受害者”“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群体”“受压迫群体”是近义词。西方左翼在政治中强调,社会要保护和优待这些敏感群体。
[5]译者用“脆弱性”来翻译Verletzlichkeit、Verletzbarkeit、Verwundbarkeit、Vulnerabilität等词,这些词的字面意思都是“易受伤害的”。
[6]详见知识背景4。
[7]详见知识背景17。
[8]详见知识背景1。
[9]详见知识背景20。
[10]“雪花”(德文为Schneeflocken,英文为snowflakes)形容从未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成长于优渥环境的过于脆弱的年轻一代,详见第八章“‘雪花’对抗‘好吧潮生人’”一节。
[11]在下文中,作者还把主动敏感性称为“道德”(Moral),把被动敏感性称为“易激动性”(Reizbarkeit)。为了避免近义词过多,译者只使用“主动敏感性”和“被动敏感性”。
[12]“edel”还有“高贵”的含义,此处的“gut”(善)与真(wahr)和美(schön)相对。
[13]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倾向,也常常指1740—1790年活跃的一个文学流派。
[14]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1225—1274),中世纪著名神学家,被天主教教会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代表作有《神学大全》等。
[15]“皮肤薄”(dünnhäutig)是德文中形容人过分敏感的说法。
[16]详见知识背景15。
[17]蒙莫朗西(Montmorency)是法国法兰西岛大区瓦兹河谷省的一个市镇,1757—1762年,卢梭曾隐居于此。
[18]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1897—1990),德国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的科学”的研究,试图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代表作有《文明的进程》《宫廷社会》《个体的社会》等。
[19]本译文中的“冷漠”“冷酷”“冷静”,都对应原文的形容词“kalt”或名词“Kälte”。
[20]赫尔穆特·莱特恩(Helmut Lethen,1939— ),德国历史学家、文化学家,代表作有《冷静、冷漠、冷酷的行为教导》等。
[21]“疏远”(Distanz)可以理解为冷漠之意。
[22]“装甲”(Verpanzerung)可结合“甲壳”(Panzer)的隐喻来理解,详见第四章“冷面具与自我甲壳”一节。
[23]恩斯特·容格尔(Ernst Jünger,1895—1998),德国作家。先后以军人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语文坛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钢铁风暴》《在大理石悬崖上》等。
[24]原文此处的“抵抗力量”(Widerstandskraft)和下文“抵抗能力”(Widerstandsfähigkeit)都是“韧性”的近义词。为了简化,译者将其均翻译为“韧性”。在当代心理治疗中,“韧性”还被翻译为“心理弹性”。
[25]本译文中的“坚硬”和“艰难”,都对应原文的形容词“hart”或名词“Härte”。“坚硬”的意思是自身韧性强,抵抗困境的能力强,但感受力不敏锐,对他人冷漠且严酷。“hart”与“敏感”(sensibel)、“柔和”(weich)、“精细”(fein)是反义词。
[26]克劳斯·特韦莱特(Klaus Theweleit,1942— ),德国文学理论家、作家,代表作有《男性幻想》等。
[27]详见知识背景3。
[28]“麻木不仁”(Gefühllosigkeit)有“残暴”的含义。
[29]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货币哲学》等。
[30]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1871—1945),法国诗人、哲学家。他的诗充满哲理,倾向于表达内心真实,追求形式的完美。作品有《旧诗稿》《年轻的命运女神》《幻美集》等。
[31]详见知识背景18。
[32]“触犯”(antasten)和“触碰”(berühren)在德文中都有物理的“触摸、碰到”的含义。
[33]硬化(Verhärtung)指心灵变得韧性强、勇敢,但同时也变得冷酷、麻木。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34]详见知识背景7。
[35]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 ),美国哲学家,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代表作有《性别麻烦》《消解性别》《身体之重》等。
[36]“二义性”对应的形容词是ambivalent,名词是Ambivalenz。本书中“二义性”有时指某件事物内部有自相矛盾的东西(贬义),有时指某件事物有两重相反相成的意蕴(褒义)。“二义性”是“辩证性”(dialektisch)的近义词,其褒贬取决于上下文。
[37]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1970— ),德国社会学家、文化学家,著有《独异性社会》等。
[38]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英籍犹太裔作家、社会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生以德语写作,著有多种体裁的作品,包括小说《迷惘》、散文《耳证人》、理论著作《群众与权力》等。
[39]折尺是一种W形的尺子。这里是指此时“与他人保持合适距离”不再是隐喻一种心理距离,而是指一种物理距离,比如人与人之间要间隔1.5米。
[40]详见第八章“高度敏感与独异者范式”一节。
[41]林恩·亨特(Lynn Hunt,1945— ),美国历史学家,研究领域为法国大革命、性别史、文化史和史学史。代表作有《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等。
[42]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国作家,关注婚姻道德问题,代表作有《克拉丽莎》《帕米拉》等,他的作品《帕米拉》开创了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河。
[43]“视觉人”(Augenmensch)是容易对图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44]详见第八章“共鸣敏感性”一节。
[45]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1965— ),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研究包括政治哲学、批判理论、社会学理论等。代表作有《加速》《共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