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想去现代留学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轻描淡写的化解困局

“此稻米,你打算作价几何?”

李世民看着划过指尖的碎米,低声问道。

“咱们还是以黄金作为货币,一两黄金,可换得约1.4万斤粮食,陛下只需提供足够的黄金,这稻米要多少,便有多少!”

“此外,还有这工业盐,一两黄金,可换得约9万斤。”

李易将早已算好的价格报给李世民。

谁知他话音刚落,便被李世民三人急急忙忙打断,“你说多少?一两黄金可换9万斤盐?!”

三人厉声质问道。

“李易,莫要与老夫说笑,你可知,九万斤盐是何等数量??”

房玄龄忙不迭的开口,一手抓着一把雪白的盐巴,一手对着李易叫嚣,一张老脸因为激动变得通红。

不只房玄龄,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照样如此,三人心中冒出个大大的疑问,这什么时候粮食何时竟比食盐贵重了?何况还是这精致的细盐。

唐朝初期,食盐的价格相对较低。贞观中期,一斤盐的价格大约在20文钱左右一斤,然而,到了唐高宗武则天在位期间,盐价急剧上涨,最高时达到每斤500文钱,相当于现代按照购买力换算,约折合125元一斤。

价格能在每斤20文到每斤500文之间来回波动,这可比什么期货原油刺激多了。

并且,古代的食盐大多都是粗盐,精细程度远远比不上李易带来的工业盐。

整个中夏关于盐的历史,一直到要等到明朝永乐时期,海水煮盐法成熟,人们学会了剔除海盐中的有毒物质和杂质,这才慢慢普及所有民众。

在哪之前,盐从来都可以算奢侈品,连唐军行军打仗,用的都是醋布。

醋布顾名思义,就是醋布是用醋煮过的布。醋布一般由醋煮好,有时也会加入盐进行腌制,士兵只要提前将醋布备好,在煮饭时随之一起放入锅里进行调味即可。

因此在李易抛出一两黄金可换得9万斤盐时,三人直接沸腾了。

李世民的眼中甚至闪过一丝精芒。

稻米的价格,已经让他足够惊喜,还有这食盐,若是购得海量的食盐,再拿去民间贩卖以此牟利,那岂不是又一项暴利的收入?

“稻米和食盐,朕想购置三百万斤稻米,十万斤盐,可行否?”

李世民小心翼翼的提出他的期望值问询道。

“当然!”

李易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动辄千万,百万的数字,乍一听好像很多。

唐朝一斤为596.82克,此处按600克计算。

三百万斤稻米,那就是换算下来,就是1800吨,十万斤工业盐,就是60吨。

这点数量,放到后世的远洋货轮面前,区区1860吨货物,也就80个集装箱的水平。

“碎米加工业盐,咱们二一添作五,陛下给我三百两黄金就行了!”

李易轻飘飘的一句话,顷刻间便让这困扰贞观朝臣许久的难题化解。

“只是三百两黄金而已吗?”

李世民怔了怔,他突然有种不真实感。

“你多久能将粮食带来?”

“考虑到数量巨大,我回去还得先把黄金变现,加上采购,约莫需要七天左右的时间!”

李易心里估算下,随后答道。

“七天后,我大唐的灾民便可不必徘徊在饥饿生死边缘,是吗?”

李世民像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缓缓回落到座位上,自顾自的喃喃自语道。

“朕自知得位不正,天下不知多少人日日叱骂,自登基第一日起,朕就下定决心,定要让父皇,兄长,以及这天下人看看,朕能为我大唐打下半壁江山,治国亦不在话下!”

“御极三载,日日夜夜为这天灾忧虑,为我大唐百姓夜不能寐,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未曾想到,一个寻常的夜晚上天竟把你送到朕的面前!”

“李卿家,你为朕立下如此大功,挽救千万灾民于水火,说吧,你想要怎么赏赐?”

李世民言辞间满是真诚,看着李易真切道。

“还要赏?我不已经当了工部尚书了吗?”

李易下意识的开口。

“陛下别多想,食盐粮食,那不过是一宗寻常的交易而已,你出钱,我卖货,你有需求,我能供给,况且我也不是白送你的,要是赏赐,或者说筹码,陛下已经付了,三百两黄金便是。”

“并且我还觉得,区区三百万斤碎米,要赈济整个大唐会不会太少了点。”

李世民问道:“那么依卿所言,该是多少米粮之数才算合理呢?”

“黄金千两,我设法为大唐带回千万斤稻米,加上三百万斤食盐。”

“如此一来,可保灾民两餐无忧,出兵东突厥的粮饷也能顺势解决,剩下的三百万斤食盐,则由陛下安置处理,我知道食盐在你们这个时代是很宝贵的战略资源,怎么让它们的价值最大化,想必陛下定有妥善策略。”

好家伙,李易这一席话,直接在李世民的原来标准上翻了十倍!

“千两黄金吗?”

李世民反复咀嚼这个数字,思考片刻后,便很快应承下来。

“朕依你,千两便千两!”

得到李世民的首肯,李易也松了口气。这样一来,粮食充裕些,给灾民吃的粥水好歹能浓稠些。

古代赈灾,是在所有条件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灾后饿死人的数量,保证社会秩序不崩溃,施的粥能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就不错了。

李易规划过大唐未来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人口。

无论你想做什么,首先得有人,人口可是宝贵的资源。

“陛下心念百姓,乃是苍生之福,蝗灾之祸,想必很快就会平息。”

“卑职安排司农寺与各地官员合力,联手抗灾,赈济百姓,我大唐上下合力一心,必能度过此劫!”

房玄龄当即安慰李世民道。

“卿家辛苦了。”

李世民闻言,听到房玄龄这番处置方法,也颇感欣慰,当即称赞道。

“为陛下排忧解难,乃微臣分内之事。”

房玄龄一脸正色道。

但很快,房玄龄话锋一转,看向一旁李易。

“陛下,如今粮食缺口尘埃落定,为啥不问问李易卿家呢?他们后世是如何应对这等蝗灾的呢?”

房玄龄的问题,又扯到后世,没办法,李易带给他们的震撼是在太大了。

千万斤级的粮食食盐说拿就拿,明明是上乘的稻米确说是碎米,后世百姓居然看不上。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牵动着三人的好奇心。

李易道:“如今是贞观三年,按照史书记载,从贞观二年到贞观四年,三年间,大唐其实都都处于严重的蝗灾袭扰下,并且未来,此后,小蝗灾每隔几年,大蝗灾每隔几十年就会爆发一次。”

“这岂不是,未来的大唐,都会处在这蝗灾的威胁侵扰下?”李世民一听,顿感不妙。

“事实的确如此,哪怕到了玄宗朝,就是陛下你往后的第四位皇帝,【此处将武则天摘除,并未计算在内!】蝗灾依然时有发生,那时的宰相姚崇甚至说,如果蝗灾不除,势必导致“苗稼总尽,人至相食”,为此,姚崇坚决向玄宗皇帝请求灭蝗。”

“姚崇甚至表示“救人杀虫,因缘致祸”,那么我姚崇就请求独自承受上苍的惩罚,义不仰关,在姚崇的力请下,唐玄宗最终下令灭蝗,“由是连岁蝗灾,不至大饥”,“蝗因此亦渐止息”,从而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李易回忆着他恶补的唐史内容,回答道。

这话信息量太大了,听到三人无所适从。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接。

最后还是李世民开口。

“朕想知道,你们后世究竟是如何解决这等灾祸?”

“陛下,到了我们那个年代,蝗灾已不足为惧,虽然零星会有发生,但也几乎不可能造成你们这个时代的那种危害。”

“论预防,我们有观测站,地面调查,时时刻刻分析着蝗虫种群的密度和走向发展。”

“一旦发现苗头,有蝗灾来袭的可能,各地部门纷纷反应,人力调配,物资储备,制定防灾方案。”

“退一步讲,倘若真的爆发大面积灾害,那么生物制剂,网捕,灯诱;地面、天空、水源,三管齐下,能在最短时间内将灾害掐灭在萌芽期!”

“......”

李易的一席话,听的三人目瞪口呆。大量的词汇他们连听都不听懂,但传递出来的意思,三人是知道的,那就是蝗灾,小问题,不足为惧!

“那可否用你们现代的方式来解决这等祸害?”

李世民连忙问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内容。

“不能,技术差距太大了,就算我嫁接那样一套蝗虫治理方案给你们,一没技术,二没人员组织力,你们就是想学,也学不了!”

对此,李易也只能叹息一声。

“难道真就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

李世民继续追问道。

“倒也不是,我这里在售的东西里,确实有处理蝗虫的农药....就是一种毒药,挥洒到庄稼上,蝗虫一旦啃咬,即可毙命!”

对于贞观年间的功课,李易是做过的。

“毒药?”

李世民皱眉道。

显然,他对这个解决办法并不是很满意。毒药能毒死蝗虫,他也能想到,只是这大唐江山何其广阔,全都都毒药浇灌一遍,这得花费多少?况且,等庄稼成熟后,人吃了出意外怎么办?

“是农药,和陛下理解的毒药有很大的偏差,我举个例子,这汤勺大小,只需要四五勺,就能兑上四五十斤水,用上我们现代的道具,将药水加压成雾状喷洒,尽管换算下来,仍然消耗甚大。”

“但陛下请相信我,花费的那点农药,对比收获的粮食,绝对物有所值。并且,你们这个时代的蝗虫,不具有耐药性,用上我们那个年代的农药,效果能直接翻倍,虽然使用农药后,会有些许残留物,但那是后话。”

农药残留物是问题吗?那肯定是问题,可这是唐朝初年,每天都有人吃观音土撑死,或活活饿死。人只有活下来,才有资格谈其他。

“有你这席话,朕也总算能放心了!”

李世民舒了口气道。

眼前这李易,虽然举止离经叛道,但做事这方面,还是极为可靠的。

无论军械还是粮食,乃至这蝗灾之事,想必他早就做足了准备,回答的有理有据,滴水不漏。

“陛下何出此言,我之所来来到大唐,不正是为了为了如此吗?”

李易抬起酒杯,轻轻和李世民碰了碰,眨眨眼道:“在我们那个时代,朋友饭局间,碰酒意味着意气相投~”

“你想和朕做朋友?”

李世民一脸惊愕。旁边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看着如此随性淡然的李易,眼珠都快惊掉了,他怎么敢和陛下碰杯的?

“有问题吗?”

李易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砸吧砸吧嘴道。

“我之所以尊重你,愿意冒着大风险深夜潜入皇城,那是因为你是李世民,是我偶像,和你是不是皇帝没什么关系。哪怕时间再往前推移几年,那时候,你可能还是天策上将,是秦王,我同样会来见你,献上那三样高产作物。”

“在我们那个时代,你都死了一千多年了,一堆人还给你又加了好几个title,亚洲州长,东半球话事人!”

“你这小子,果然有些意思!”

李世民见状,非但不恼,反而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朗声笑道:“那夜你潜入殿内,目无法纪,胆敢叫朕李二,并且敢在朕面前对玄武门之事置喙,最让朕触动的,是你说的那句,‘真正的史笔,不是史官手中的毛笔,而是人心。’”

“乃至现在,你所说的很多话,朕听不懂,什么州长,话事人....但,即使相隔千年,朕也愿意交你这个朋友!”

“千年又如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话不就是你们唐朝人说的嘛。”

借着酒劲,李易也略微触动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人咀嚼着这句话,内心也颇为触动。

“确实为流传千古名言!不知这话,是我大唐谁人说的?”

李世民忙问道。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不过还没出生。”李易答道。

“不能相见,实在遗憾。”房玄龄饮了一口酒道。

“房大人不必如此,在未来,大唐留下的诗歌,在我们那个时代,被统称为唐诗,那可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我读书那会,历史老师就说过,不建议我们去写诗,你们可知为何?”

李易笑问道。

“哦,既然你们对我朝诗歌如此称赞,那为何不鼓励?”

李世民疑惑问道。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也非常不解,三人都看向李易,等着解释。

“因为好诗都被唐朝人写尽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远远达不到你们的成就!”

李易打趣道。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找痕迹的一记马屁,让三人顿时喜笑颜开,连带着被李易打击的些许郁结,也尽数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