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梳理

一、关于资源再配置的研究动态梳理

资源再配置这一研究主题在学术界受到关注,最早开始于Clark和Kuznets等人的研究,他们对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再配置的动态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协同变化进行了统计性描述,随后学者们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就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再配置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Maddison,1952;Kuznets,1973)。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从宏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将研究重点落在企业之间的资源再配置对行业以及整体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影响上,从微观探寻整体生产率的波动以及经济增长的机理(Foster et al.,2008)。相较而言,国内学者较晚涉足资源再配置的研究领域,但是在研究脉络上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宏观层面的不同经济体制下资源再配置方式(周叔莲、郭克莎,1993)、我国资源再配置的机制(宋全启,1992),以及微观层面资源再配置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简泽,2011)等方面展开。

在资源再配置研究领域,围绕资源错配展开研究是一个重要分支和热点。在这一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Hsieh和Klenow(2009)关于中印两国资源错配对生产率影响的比较研究。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外学术界对资源错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有学者专门针对中国的资源错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Brandt et al.(2013)发现如果对要素进行更加有效的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的GDP和TFP得到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学者们对国别间的资源错配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资源错配是造成发达及不发达经济体之间TFP或真实人均收入巨大差距的关键原因之一(Vollrath,2009;Restuccia and Rogerson,2008)。那么导致资源错配的因素有哪些?研究证实,信息不完全、企业家优势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高关税等政策扭曲、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等因素均会导致资源错配(Buera et al.,2011;Ranasinghe,2014)。国内学者(陈斌开等,2015;靳来群等,2015)则从政府干预、高房价、所有制差异、行政垄断等因素解释我国资源错配的原因。

二、关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动态梳理

由于环境统计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经济学才进入规范的实证研究阶段。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研究,他们提出了污染和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然而,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与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张,由此伴随的污染转移及“南-北”环境不平等问题无法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环境问题研究框架中得到解释。因此,学术界将研究重点转向开放条件下将国际贸易和FDI对环境的影响予以考虑(Antweiler et a1.,2001),包括以Copeland和Taylor(2004)“污染天堂”假说为基础的研究(Cole et al.,2006),关于环境标准的“竞次效应”研究(Porter,1999)和“污染晕轮”效应的研究(Grey and Brank,2002),国内学者也对这些研究假说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于峰、齐建国,2007;盛斌、吕越,2012),但是由于样本选择、研究方法等不同而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以EKC假说为基础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学视野下以污染物排放为研究对象展开的,学术界也从管理学角度基于DEA模型展开环境效率评价。较早是Färe et al.(1996)将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分解得到环境效率指标,并将其引入污染指数和投入-产出效率指数中,从而构建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的环境效率指数,随后在关于环境效率的评价研究中DEA方法广受欢迎并受到普遍运用。国内学者关于环境效率的研究方法上有Meta-frontier效率函数(沈能、王群伟,2015)和Super-SBM模型(宋马林等,2012)等。

三、关于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研究动态梳理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资源再配置给经济发展带来绿色效应的主题研究较少,邓晓兰、鄢哲明(2014)是一个例外。较多学者在空间经济学视角下重点关注经济集聚对工业污染(或减排)的影响,陆铭和冯皓(2014)认为,这也是在研究中长期被严重忽视的方向。关于空间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污染会因为经济的集聚而加重(He et al.,2014),这主要是因为经济集聚会带来产能扩张,并且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增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集聚能够缓解环境的污染(Zeng et al.,2009;陆铭、冯皓,2014),原因是集聚会促进环保技术改进和治污的规模经济效应。除了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折中的观点,认为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张可、汪东芳,2014)。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对资源再配置和生态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但是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成果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供给侧改革的新背景下,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学术研究还有待充实。现有研究主要借鉴国外实证研究的框架和方法,从投资、国际贸易等需求侧进行验证和解释,尚未就供给侧将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结构性失衡融入生态环境的研究中。第二,有必要建立供给侧改革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现有文献主要以国外环境经济学研究理论为基础,并沿袭了传统的学术脉络,对结构错配、环境污染、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等各要素的逻辑联系和内生机制等关注较少,亟须在供给侧改革推进中思考绿色发展研究架构的“破”和“立”,构建适应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在资源再配置与生态环境的交叉领域,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现有文献重点在宏观层面研究产业空间集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鲜有从不同生产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角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