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为了这口醋,才包了这顿饺子
场地换到了操场。
一连三天时间,顾明每天都会准时在下午三点抵达。
又是撺掇学生站出来当众朗诵诗歌,又是指挥着大家进行大合唱。
兴致起来时,付城都上去来了一通二人转。
争取让参加的学生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一时间顾明之名,传遍了温州大学生之耳。
可能有的人不喜欢诗歌,但不会排斥这种集体活动。
单是顾明所见,就有好几对互相眉来眼去起来了,得亏这会儿风气还没有开放,不然他估计搂在一块啃起来的都有不少。
“还有哪位同学要朗诵自己的大作?”顾明招呼道。
“我来。”
一位男同学站起身来,大步流星地走到场地中央,昂首道:“我钻研诗歌已经有几年了,这首是我近来雕琢之作。”
此言一出,大家顿时打起了精神,这是上来个高手啊。
连顾明都提前做好了鼓掌的姿势。
“这位姑娘长得美,粗粗的胳膊,短短的腿。”
“看你一眼真后悔,你到底是个什么鬼?”
男同学摇头晃脑,吟诗一首后全场都安静了下来。
这三天不是没见过写得烂的,但写得这么烂还这么自信,头一回见。
“呃,很有诗人张宗昌的风范,这位同学继续加油。”
顾明很给面子地鼓了两下掌,再多他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噗嗤~
围观的同学们哄笑起来。
既然喜欢诗歌,那张宗昌便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他们自然知晓。
男同学虽然不认识张宗昌何许人也,但也听得出顾明的调侃之意,七个不服八个不忿道:“你行你来。”
合着他连顾明是谁也不知道……
“哈哈哈,对,顾老师,你来一首。”
“大家都朗诵了自己的作品,您也让我们开个眼呗。”
“没错,大家给顾老师呱唧呱唧。”
一时间,众人都跟着起哄,其中当属付城嗓门最大。
不等顾明张口,鼓掌声就响彻操场。
擦,这是你们逼我的啊。
顾明有些无奈,文抄公非他本意,奈何群众呼声太高。
他脑海思绪翻转,冒出来一只羊影。
“这样,我朗诵一首新作送给大家,就当是我们这次交流活动的结尾。”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随着顾明的朗诵声,原本不舍得活动结束想要出言挽留的学生们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他们从未想过一首诗能浪漫至此,理想至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单单一句,便让他们脑海中有了画面。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去一个温暖的名字;”
郑红晴目光痴痴地看着操场中央大声朗诵的顾明,她曾经有过一个偶像,在两年前仙逝了。
现在空白的内心,慢慢浮现出一个新的身影。
现场其他同学的样子,比起郑红晴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首89年的诗作,提前十一年出现,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丝毫不弱,甚至更强。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顾明的声音逐渐消失,他再回过神来,面对的是一双双充满狂热的眼神。
哪怕是最不懂诗歌的付城,也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浪漫之处。
哪个国人没有诞生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安逸生活的念头?
唯有那位男同学,还想张嘴反驳些什么,被一同跟来的同伴硬是给扯了回去。
就现场的气氛,敢说句不好,是真会挨揍。
“顾老师,请问这首诗我们能不能发表到校报上,我想让那些没有来到现场的同学,一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一个女生举手道。
“当然可以,不光是你们校报,任何一个报刊想要转发,我都欢迎之至,并且不要一分稿酬。”顾明大手一挥,豪气道。
那点稿酬算什么,顶了天十几块,远远不如传播范围加大带来的名气值钱。
别看现在变不了现,再过几年,且看看。
郑红晴听到那名女生的称呼,却是得意地扬了扬嘴角。
你们都喊顾老师,我可是喊过顾学弟的。
顾明回答了学生们一系列问题后,同样没忘了自己此行的最终目的,双手下按让现场安静下来,说道:“我这一回来,也是为了付大哥的女儿,他闺女先天脱发严重,已经到影响生活的地步了,听人说温州乐清这边有个专治脱发的大夫,希望大家能帮忙找一找。”
付城一怔,他没想到这都扯到自己头上。
可面对学生们一双双同情的眼神,他张张嘴,脑子还没反应过来,哭腔就先出来了:“我替我闺女谢谢大家了!”
说话间,一个一百二十度标准深鞠躬。
顾明赶忙上前给扶住,脸上带着悲情,心中却是感慨,还是专业辅助配合着舒服。
这戏接的,比虎子强不知道多少倍。
“我们这么多人,肯定会帮你找到的,付大叔。”
“对,我家就是乐清的,回去就让我亲戚帮着寻一下。”
“我认识《温州时报》的记者,看看他能不能帮忙发一下。”
本就与两人关系处深的同学们,一时间各个群情奋勇,有能力没能力的都要帮忙。
付城抬起头眼眶都有些红润了,看得大家伙更是心酸。
“辛苦大家了。”
顾明双手合十朝大家拜了拜。
待到人群散去,他才有空余询问:“刚才真入戏了?我看眼睛都红了。”
“我一想到你都喊我大哥了,他们还喊我大叔,心里就堵得慌。”付城叹气道。
闹了半天,你是梗在这事上了。
“对了,你咋拿我打岔?”
“你说呢。”
顾明瞥了瞥付城稀疏的头发,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着今天这场活动,顾明新诗作的消息不胫而走。
他也低估了这个年代大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范围,无数个信件自温州寄出,飞往全国各地。
这些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分享自己的感触,以及炫耀自己成为这首诗的第一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