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从提升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提高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以及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思考与思辨能力的角度而言,美国著名作家塞缪尔·古德里奇(Samuel Goodrich,1793—1860)的《全球通史》(全六册)是一套在19世纪出版的、非常出色的历史书。
一
塞缪尔·古德里奇,美国作家、出版商,以笔名“彼得·帕利”(Peter Parley)而闻名。他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里奇菲尔德,是一名牧师的儿子;天资聪颖,自学成才,生活经历也非常丰富。他先在康涅狄格州丹伯里的一家乡村商店做店员,后来又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一家商店做了三年售货员,最后成为哈特福德的一名书商和出版商,并因此而发迹。33岁时,他移居波士顿。40岁时,他在缅因州的罗克斯伯里附近买了45英亩的土地,并在现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牙买加平原上建了一所房子。
古德里奇系列作品的出版始于1827年,均以“彼得·帕利”为笔名,作品涉及历史、地理、传记、科学和各种各样的故事。他在1857年写道,他是大约170卷、销售700万册作品的作者和编辑。他的作品极受欢迎,曾被广泛模仿,在英国出版界就有七个“彼得·帕利”。英国作家乔治·莫格里奇也用了“彼得·帕利”这个名字,引起了古德里奇的抗议。
古德里奇通过写作和出版变得富有。发迹后,他积极参与辉格党的政治活动,并于1836年当选为马萨诸塞州众议员,1837年当选为州参议员。1851年至1853年,古德里奇担任美国驻巴黎领事。他在巴黎一直待到1855年。1860年,古德里奇在纽约去世,葬在康涅狄格州的索斯伯里。
在19世纪上半期,“彼得·帕利”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波士顿和康涅狄格州,影响尤其大。波士顿有彼得·帕利路、帕利大道和帕利谷,康涅狄格州有彼得·帕利街、帕利路和帕利巷以及一间“彼得·帕利”教室,都是为了纪念他。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在他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第一章结尾就提到了彼得·帕利的名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德里奇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独立后不久至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那时的美国正从筚路蓝缕的初创期到逐步兴起、不断扩张、开始进入工业化的时期,每个美国人都怀揣“美国梦”,希望从无到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古德里奇本身,刚好就是一个从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到拥有财富、名望、权力的上流社会成员的励志典范。
二
美国独立后,开始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收购了路易斯安那;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1845—1853年通过美墨战争收购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1867年从俄罗斯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在不断扩张领土的同时,美国还十分重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通过被称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的1812年战争,美国保卫了领土的完整和国家安全,确立了经济的自主权和政治上的独立,缓和了国内政治斗争,并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这为美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往来与交流,以及逐渐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与当时世界上的主导力量欧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身又是一个比当时欧洲开放的社会,这些促使它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了移民潮,让美国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促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大学、自然科学院和专业设置的增加与完善,带动了妇女、黑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可以说,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美国或者说美国人急需了解整个世界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全球通史》(全六册)这套书便应运而生,很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这一需求。
这套书是一部真正的全球通史,通过7大版块507章的内容将自人类诞生至19世纪中期的全球历史做了生动的梳理和描述,不但涉及全球各个地区的历史,更是以一种“大历史观”讨论历史的起承转合。在全书的开篇,塞缪尔·古德里奇首先便探讨了“历史是什么,它有什么用”的问题,随后介绍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阅读本书的方法等,然后再进一步从空间角度如天文学、地理学探讨历史的基础要素,让读者全面、从容、自然地了解关于历史,尤其是世界历史的一切。本书无论从深度、广度、可读性诸方面看,都当得起“全球”和“通史”的称号。
这套书以世界七大洲——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北极洲分别融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中)进行划分,将当时每个大洲已知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娓娓道来。而这与一般性的世界通史只介绍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巴勒斯坦、波斯、阿拉伯,非洲的古埃及、迦太基,欧洲的希腊、罗马及近代以来兴起的葡、西、荷、英、法、德、俄、意等强国,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不同,它真正囊括当时已知世界的所有地区,如亚洲的帕尔米拉、亚美尼亚、小亚细亚诸小国、高加索诸国、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等,非洲的努比亚、埃塞俄比亚、努米底亚、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等,欧洲的匈牙利、瑞典、挪威等,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秘鲁等,真正做到了通览全球。
这套书材料翔实,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历史叙事之外,作者还从细节入手,对所述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名人、城市、古迹、当地人民的性格特点都做了生动的介绍,在增加读者知识的同时,更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书中还配有1 000多幅版画插图,再现历史的原貌,让历史不是干巴巴的记录,而是生动可感的形象。在大文明区历史叙述完结后,末尾都会附带这一地区的君主列表,将历史线索单独做一个梳理。本书不但是一部见识开阔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虽然成书很早,但塞缪尔·古德里奇的史观却相当先进,对历史的评论极有见地,如对英格兰人的评价:“英格兰人……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因此几乎不会完全公正地对待其他国家。……英格兰人也许受人尊敬……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厌恶这个民族,即使英格兰人拥有美德、智慧和良好的制度,也无法获得人们的赞许。……或许整个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英格兰人更坚定地按原则办事,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人习惯性、公然地违反所有的原则,而且还频繁地蔑视法律条例。……”
在19世纪中期大英帝国臻于极盛之时,塞缪尔·古德里奇却预言了它的衰落:“对于一个只看表面的观察者来说,大英帝国所展示出的雄伟气势在全世界可谓独占鳌头。这个国家拥有无数殖民地、庞大的商业、惊人的军事力量和海上霸权、华丽的宫廷以及杰出的贵族阶级,数不清的艺术、学术、宗教和慈善机构——这一切必然会在旁观者心中激起一种尊敬和赞赏的情感。我们中间有许多人被事物的这种外在方面迷惑,他们认为,大英帝国在宗教、政府、法律、社会等方面的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伟大。但进一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种国家荣耀的展示之下,隐藏着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量苦难、不公正和腐败。……大英帝国对整个国家和殖民地政府和权力实施的中央集权化正在招致殖民地的反感,其中一些殖民地似乎已经下定决心摆脱依赖宗主国的枷锁;因此,构建大英帝国财富和权力结构的主要手段可能很快就遭遇失败。”
他在评价古希腊人的宗教时说:“希腊人的宗教是想象力而不是理性的产物,与道德修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幻想。”“尽管这种民族宗教有放纵的色彩,但在诗人手中,则变得高雅迷人。”
本书不但史观独到,而且在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对材料的选择、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也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准。虽然本书成书于19世纪60年代,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现在读起来感觉它都不过时,作为一部特点鲜明的全球通史,其所涉及内容的丰富、全面、有趣、深刻,是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三
读史,从“通史”入手是最佳的。
首先,读通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当今世界的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或地区是有着差异的,甚至这种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从过程的角度去了解、认识这种差异,才能更好地“通古今之变”,让我们从全球历史的角度了解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侧面。当然,每一本通史都会以不同视角去展现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而这些,会帮助我们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
其次,读通史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不论哪位作者在写通史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世界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虽然在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不会十分详细,但作者却会用一个标准对历史事件进行阐述,起到贯穿全书的作用,甚至用这个标准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这个标准的选择,往往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身处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作者的心态等密切相关。作者一旦选定了标准,就会严格应用这个标准去贯穿通史。而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会忽视对标准的选择和确定,或者说忘记了思考和生活中都是有“标准”的。
再次,读通史可以培养我们的历史感和整体观。通俗地讲,历史感就是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活动、情感和生活方式有着符合当时历史环境的认知、了解和判断。而历史事件又是历史人物行为的集中展现。所以,换句话说,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和历史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在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的活动、情感、选择,可以理解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的生活方式,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不同历史时代间的差异有一些相对敏锐、清晰、适当、准确的感受和认知。当有了一定的历史感时,我们再反观自己所处的时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个较好的、相对明确的认知、定位和责任感。而这就培养了我们具有整体观,也就是要从整体、全局上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观念和能力。整体观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理性地去分析所面临的思想或是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纷繁复杂的各种条件时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我们知道了标准的重要,以及有了历史感和整体观,我们也就具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核心要素。
然后,读通史会帮助我们在当今时代给自己找到更好的定位。但凡写作通史,作者都会有一定的立场,以固定的视角和一个标准,通过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讲述世界历史的发展,并适当地加以评论。这就在让我们了解世界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去了解全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也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来源与形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了解了当今时代的形成过程,也就会对当今时代有一个整体的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为国家、民族,为社会、文化、政治等发展,为个人的价值与奋斗等,找到更好的定位。这就不会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到迷茫和无助,并为个人的努力奋斗和人生价值注入一定的目标和动力。
再后,读通史可以促使我们把历史知识逐渐转化为生活中的智慧。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读了历史就能变得聪明。其中,至少要经过三层蜕变,人才能变得聪明和智慧。第一层,是读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经验教训,也就是通过历史了解人性和学会分析事件。第二层,是读出视野与思路,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标准、历史感、整体观等,这会让我们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三层,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经过实践后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智慧,为自身发展助力,并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缺少了第一层,往往会人云亦云,把历史变成谈资。缺少了第二层,多会陷于个人利益的得失,斤斤计较。缺少了第三层,大概多是流于空谈,而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助益不大。读通史,既可以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又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某位历史人物或某段历史,可谓益处多多。
最后,就本套书而言,虽成书于19世纪60年代,但其视角独特,线索清晰,文字简练,满足了美国人在当时了解整个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这一需求。对今天的中国读者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这一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进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与世界各国密切接触,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了解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而去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让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在我们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对增加我们的自信,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这个角度讲,本套书是可以抛砖引玉的。
四
虽然本书的内容极具阅读价值,而且极具向普通读者推荐的必要,但本书毕竟是一部100多年前的作品了,在出版过程中,为了适应当今读者的需要,我们对作品做了必要的技术处理:
第一,本书作者的视野虽然开阔,见识也很深刻,但受成书时代的限制,尤其是测量技术和手段的限制,本书采用的一些测量数据在精确性上,与现在相比有一定的偏差。如天体的大小、距离,大江大河的长度,湖海的面积、深浅,山体的高度等,与当今权威数据相比,显得更为笼统和粗略。还有,作者写作的资料来源庞大而繁复,处理起来很不容易,加之资料本身的时代限制,让作者对某些资料的采纳,如年份、记载上,产生了以讹传讹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从保留原作风貌、不生枝蔓的方面考虑,书中涉及的疆域面积、人口数等数据都以成书年代为准,不再添加现在的数据加以解释。即使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名称、范围等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如非洲部分,本书仍尊重原文的内容,在出版时不涉及作品出版以后的情况。针对原书中山川河流的长度和高度与现在不一致的问题,我们直接采用现代的数据,以便于读者理解,因为原书中的原始数据对读者理解作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对原书中采用的英制/美制的计量单位,我们会做一个脚注,表明它与公制的换算关系,在一些必要的地方,我们会直接用小括号注以公制数据。
第二,作者作为19世纪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总是免不了其时代局限性,这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避免的。如作者在“第18章 地质年代(二)”中提到煤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与当下煤不可再生、终有枯竭的一天的观念是相悖的。针对这类问题,我们会在相关位置加脚注予以说明,进行提醒。
第三,除了时代的局限,作者也免不了地域的局限性。作为一位西方作家,作者“西方中心论”的情绪在书中时有流露,虽然作者已经很克制、很包容地对待其他种族和文明了,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偶尔出现在叙述中,如说亚洲和非洲某些地区“专制”“野蛮”等。关于这一点,我们既需要了解作者产生这观念的原因,同时要批判地、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要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限制。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更大的解放。针对这类问题,我们会对个别词句斟酌删减,让作品的主观色彩不那么明显,让作品作为通史经典的客观性更加凸显。
第四,原著为了让全书的时间线索保持清晰和连贯,会在各章节标题下面标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但标题只是一种概括,标题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会严格与标题下的时间线索对应,而是大致的对应,这样既不会让时间段之间有空档,又能保持主题的突出。如《欧洲》(下)第388章“从亚历山大二世到班诺克本战役”标注的起止时间为“1214—1314”,第389章的标注的时间为了连贯,便将起始时间定为1314年,而第389章的标题为“大卫二世统治时期的苏格兰”,大卫二世在位的时间范围则是1329—1371,标题对应的历史事件只是标注的时间范围内的事情。再如同册的第396章“从丹麦人入侵爱尔兰到德莫特·麦克默罗被驱逐”,标题下面标注的时间为“432—1166”,但正文的开头便是“8世纪早期,丹麦人或者北欧人入侵了爱尔兰”,并没有从432年开始讲,因为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或没有历史资料加以记载或没有叙述价值,因此本章便以8世纪初的丹麦人的入侵为开始。章节标题与标注时间的情况大致如此,请读者阅读时稍加留意。
第五,本书成书年代相对较早,涉及的领域又特别的广阔和复杂,因此免不了会出现一些不被现代读者所理解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在特定的地方加了注释。同时,作者在书中也有些自己的注释,为了方便区分,我们在译者或编者的注释后添加“译者注”或“编者注”,作者的注释则添加“原注”。
第六,此外,因为语境的差异,对正文词语的一些运用,我们需要做一些说明。如“现代”一词,原文的定义是“最好的安排是将公元476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那一年之前的历史作为古代史,之后的历史作为现代史”。因此,正文中涉及“现代”一词,便以此定义为准。正文以外,如注释及“编者的话”中涉及“现代”一词,则指我们的时代。诸如此类,请读者在阅读时,稍加留意。
第七,在书的最后,我们把书中具有参考价值或相对重要的人名、地名以及专有名词提取出来,做成一份“重要词汇英汉对照表”。这无论对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还是业余的历史爱好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要词汇英汉对照表”中的词汇,以出现的频次和重要程度进行收录。那些在正文出现次数较少且不常见的词汇,因为篇幅和精力有限,酌情收录。
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局限性,但本书的重要价值让这些局限性成为白璧上的微瑕,而我们针对这些局限性所做的订正和弥补工作,也有让这些微瑕变得愈发不起眼的预期。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既重视这部作品的重要价值,又能对作品的不足加以辨别,从而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历史,那么,编者出版这部作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由于学识、材料、能力上的限制,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及错讹,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