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发展格局下,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自然资源富集,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又极其脆弱。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在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青海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一优两高”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举措,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指出的“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生态文明视阈下青海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本书具有的特点如下: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引,提升研究的科学性。本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生态经济思想的梳理,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经济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系统研究了产业生态化理论,奠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是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科学把握青海生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本书在能值理论的基础上,改进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对青海生态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46个市(县、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ArcGIS软件,结合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测度结果,借助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对青海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能力进行系统评价,指出了青海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青海产业转型升级演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进行评价,并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系统把握生态文明视阈下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水平。
三是坚持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向,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阈下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保障措施。本书围绕青海产业转型升级如何转变、向哪里转变,探讨了生态文明视阈下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产业政策的功能定位,并提出:第一产业要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向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现代农牧业转型;第二产业要走绿色、低碳、集约、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技术水平、节能环保水平、制造智能化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第三产业要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延伸的价值链转型,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四是坚持理论服务实践和问题导向,开展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案例研究。本书通过构建“点—线—网”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园区产业生态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点”状生态化、“线”状生态化、“网”状生态化,分别提出了路径选择建议,以期为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
“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照亮了青海前行的道路,唤醒了各族群众的梦想。青海607万人民对生态文明不懈追求,对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加快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本书的完成,得益于作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关注和多年来从事产业生态化教学和研究的成果积累。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产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青海省通过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必能走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之路。对于文中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王建军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