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本书的编排体例
从整体看,本书选择了305个主要汉字作为字头。这些字头是常用汉字的高频构件,或者对于学习者而言的繁难构件。有的经常用作意符,有的经常用作声符。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很多字是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或者写错的。仅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统计范围,以“人(亻)”做偏旁的字有120个左右,以“仓”为构件的字有8个,以与其形近易混淆的“仑”为构件的字有7个,以“夋”为构件的字有6个,以“夌”为构件的字有4个。因此,本书将这300多个字头,分为意符篇和声符篇两部分。其中意符篇内部按照义类划分为几个小类编排,声符篇按照主要韵母a、o、e、i、u、ü来分类编排,每个韵母内部按照音序排列。
从部分看,本书针对每个字头做了三部分工作,分别是字头的形体溯源、字头的字义解释,以及针对该字头所构成的常用汉字的基本义做出解释,即“构字”部分。
字头形体溯源的部分,主要是考虑到汉字从创制以来,便具有“据形知义”的特点,但伴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尤其在经过隶变、简化之后,汉字的构形理据不太容易通过字面获得。为了帮读者感受到汉字的这种特点,本书对每个字头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繁体、简体)的演变做形体溯源。隶变与简化造成汉字形体的变异与混同。比如,本来一样的字形变得不一样了,“大”字头下的“亦”“去”,在甲骨文字形中,都含有“大”字,经过隶变,现代字形看不出这两个字曾经与“大”有关,这就是变异;再比如,本来不一样的字形变得一样了,“寒”字头下的“骞”“蹇”“赛”“寨”“塞”等,早期字形差异较大,隶变后字形粘合,上面的部分变得相同,这就是混同。对于这类型字的溯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理解汉字。
字头字义解释部分的目的,一方面是建立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建立汉字各意义之间的引申关系。比如,针对字头“木”的解释,先根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其为象形字,字的本义为“树木”,然后沿着本义的特点进行词义引申,“木”还可以指各种木本植物,由于人们一般认为树木无知无觉,因此又引申出“麻木”的意思。通过对如上两个方面的说解,希望读者能够建立关于汉字字形与字义的两个基本观念:第一,汉字具有“据形知义”的特点;第二,字本义与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与本义的特点密切相关。此外,在字义解释中,本书专门结合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鱼”在中国古代常被视为信使,这个含义在古典诗歌中的用法,文中也会做出解释和交代。
“构字”部分,主要是字头作为常用构件,在所构字中承担功能的解释,以及对所构字常用义的解释。意符篇中的汉字字头,在所构成的汉字中,经常承担表意功能,粗略对应,这部分字头构成的字以会意和形声字为多。如字头为“火”的“光”“耿”“煮”“炙”“烧”“尉”等字,部分“火”发生了变形,在“光”“耿”“炙”“尉”中充当会意字的意符,在“煮”“烧”中充当形声字的表意偏旁。
声符篇中的汉字字头在所参与构成的汉字中,有时候充当形声字的声符,有时候则既是声符又是意符,这种情况的汉字是形声兼会意字,也就是同源字。比如,“巠”字出现在“径”“茎”“胫”“颈”等字中,巠是织布机上重要的线,具有直、长、细、重要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在这组字中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青”是从矿石或者蓝草中经过提纯,提取出来的一种颜色,是矿石、蓝草的精华,因此,汉字中从青的字大多有“精华”的意思,“清”是水之精;“精”是米之精,又比喻人之精;“晴”是日之精;“睛”是目之精……由“巠”和“青”做声符的这两组字,既是形声兼会意的字,也是同源字。对这类型字的把握,可以帮助读者迅速理解字义,提高识字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