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远之战:明朝一时的胜利
是宁远大捷还是宁远惨胜
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十三万(也有说二十万)攻打宁远,被明将袁崇焕击败。宁远之战是明朝在后金起兵反明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史称“宁远大捷”。但能不能算“大捷”,事实上也未有定论。
自辽东经略孙承宗守辽后,太祖努尔哈赤四年不敢侵扰。这次听说派了高第来接替孙承宗,太祖大喜过望,认为这正是出兵的好时机。明朝长期由阉党和酷吏把持朝政,导致政务凋敝,面对后金凌厉的攻势束手无策。依附阉党的兵部侍郎高第得受封疆重任,接替辽东经略孙承宗。孙承宗支持袁崇焕“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的主张,却因和袁崇焕多年守辽有功,得罪一手遮天的魏忠贤一派而遭到排挤,只得推病还乡。高第赴任后即改弦更张,采取消极防御策略,要求明将丢弃关外土地,拆除防御设施,退守山海关。形势对袁崇焕极为不利。努尔哈赤大军压境时,袁崇焕仅有部众万余人,独守宁远,孤立无援。

努尔哈赤趁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退守山海关之机直逼宁远城下。袁崇焕既然敢对高第的撤军令置若罔闻,必然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宁远共存亡。
十七日,努尔哈赤在攻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八座城堡后,直扑宁远而来。袁崇焕发动军民共同守城,坚壁清野,让后金无从劫掠。同时指派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各自领兵一支,分守东、西、南、北四面;在城头上装备当时很先进的红夷大炮十一门,城炮一体,分别由彭簪古和罗立指挥,并由满桂协助他提督全城。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开始攻城。时值初春,天寒地冻,袁崇焕派士兵往城外泼水成冰,阻止金兵登城。矢石炮火之下,金兵难以发挥所长。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继续攻城,同时分兵进攻觉华岛,杀守军抢粮食,给觉华岛带来深重灾难,三万军民全部阵亡。血战三日后,努尔哈赤见久攻不下,于是愤恨收兵。
虽然这一战挫败了后金的进攻,但明朝的损失甚于后金,来看一下双方的损失:
后金损失:被斩首级二百多人(一说五百多人)。
明军损失:觉华岛上明军七千余名和商民七千余丁口被后金军屠杀(一说军民三万余人);粮料八万余石和船只两千余艘都被后金军焚毁。
对比两军的损失,不难看出,明军这一战,恐怕只能用“惨胜”来形容。不过评价这一场战争,倒不能光看眼前的得失,还要看它长远的影响。这一战最大的意义是打破了金军不败的神话,初步建立了明军抗击金军的信心。更有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死于这次战役。
努尔哈赤的死因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史学界也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明熹宗实录》记载,在宁远大战后,高第上书朝廷表功:“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分兵一支,攻觉华岛,焚掠粮货。”因此,有学者认为炮毙的“大头目”即努尔哈赤本人。在当时即“炮毙”显然是不可能的,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还打了几场仗,八个月后才去世。金军攻打宁远的时候,高第吓得退避山海关,怎么可能知道战场上的详细情况呢?道听途说,不足以令人信服。就算这“炮毙一大头目”是事实,也不能断定就是努尔哈赤本人。另外,“炮毙”也值得斟酌,只能是“炮伤”。
另一些学者认为,“炮伤”之说也不对,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疗伤,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准备再进攻宁远。四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还亲自“出郭迎十里”,怎么看也不像是“重伤”之人。有学者认为,努尔哈赤一生征战,赫赫有名,结果却败在名不见经传的袁崇焕手上,内心的失意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又因上了年纪,长年征战,鞍马劳顿,更因生了毒疽,种种纠结,这才抑郁而死。
努尔哈赤的死因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各有偏颇。
红夷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