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是价值投资的核心
经过这些年的投资者教育,价值投资的“三好”方法论已经深入人心,那就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如果要给这三个“好”做个排序,看看哪个“好”最重要,你的选择会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投资案例。
2015年,新三板正式推出才3年时间,赶上了移动互联网大爆发,各种“颠覆式创新”如火如荼地展开。金融科技、大数据、3D打印、虚拟现实等诸多前景广阔的项目,成为各路资本争相投资的对象。而这些公司也都纷纷上了新三板,新三板一度被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投资者对其寄予厚望。那时候专门投资新三板上市公司的基金扎堆成立,大家唯恐错过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的大机会。我也不能免俗,也觉得新三板是个大金矿,密切关注新三板的机会。
当时,我正好遇到一个新三板投资项目,是一家对日软件外包公司。这家公司规模中等,核心管理团队人员年龄基本上在50岁左右,公司经营稳健,但创新能力一般。当时它的业务规模在2亿元左右,承诺利润3 000万元,但实际上每年能实现的利润为4 000万~5 000万元,融资估值为2亿元。
我在《常识的力量》中分析过软件外包行业商业模式的本质,我把它归类为“人力成本密集型公司,通过人头价差赚钱”:
资本密集型公司赚的是资金息差,而人力成本密集型公司赚的则是“人头价差”。在人力成本密集型公司的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占比较大的比重。典型的例子是软件定制开发公司。软件定制开发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一系列符合客户实际应用场景的软件。由于客户需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很难有标准化的产品满足大部分客户的需求,所以,随着业务的扩大,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开发人员。典型的软件定制开发公司的产品报价是这样的:一般根据客户的项目需求,评估出需要的开发工时,然后用估算的工时乘以每小时的价格。这种类型的公司的赚钱模式,实际上是在赚向客户收取的工时费与员工工资之间的差价。我国有大量软件定制开发企业,彼此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厉害,大家实际上都是赚的辛苦钱。同样是软件公司,如果做的是标准化产品,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完全是标准化的产品,其销售额的高低和软件开发人员的多少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企业一旦产品好、营销能力强,边界可以做得很大,也能取得惊人的利润。
可以说,软件外包行业的商业模式很一般。我面对的这家公司,在行业内也不算是规模和竞争力领先的企业,但可以算是大浪淘沙活下来的公司之一,利润率还算不错。这是因为,日本市场老龄化严重,从事软件开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对中国的软件外包需求是稳定的,而且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不像国内同行业这般激烈竞争,给的价钱很公道,能让外包商赚到合理利润。我们可以比较一下A股上市公司当中,从事国内软件外包的公司和从事日本软件外包的公司的净利率,前者一般不超过5%,后者则接近20%。
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不好但也不差的行业,是一家很稳健但成长性也一般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如果用“三好”来衡量,恐怕很难是价值投资的优选标的。但我最终投了这家公司,核心原因是它的估值足够便宜。四五千万元的利润,两亿元的估值,市盈率也就四五倍。而且这样的公司并不需要多少资本支出,赚来的利润很大一部分可用于分红,哪怕它不能上市,分红收益也还不错。这就是我当时的朴素决策过程。
投资之后,这个项目被很多人嘲笑,因为和当时的投资氛围格格不入——大家都在投各种前景广阔的颠覆性创新项目,而我却投了一个如此传统的软件外包公司。但几年之后,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金融科技、大数据、3D打印、虚拟现实等项目基本上很多都是无疾而终,很多新三板基金亏损累累,有的甚至几乎全军覆没。
而我投的这家公司,经营一直中规中矩,每年收入和利润虽没啥惊喜,但也没啥意外,每年赚四五千万元,一半以上用来分红。6年下来,分红的钱超过了一半初始本金投入。后来这家公司磕磕绊绊,终于在北交所上市,我也趁机变了现。算上分红和变现,年化投资回报率为15%~20%。这虽是一个不算高的投资回报,但在当时约1万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当中,能给投资者创造15%~20%的年化投资回报的公司寥寥无几。
这个案例让我不禁思考:投资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三好”当中什么最重要?如果让我选,我会选择“好价格”。这是因为,任何资产,哪怕是很平庸的资产,只要价格足够便宜,都有投资价值,都能给你创造不错的投资回报;反过来,哪怕是非常优质的资产,如果价格贵了,也没有投资价值,甚至可能给你造成投资亏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行业”和“好公司”必须落脚到“好价格”,或者说,价值投资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估值。
当然,估值并不简单,不是简单地、静态地看市盈率。估值必须看未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正是本书要和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
想要取得长期稳健回报,必须重视估值
1.投资回报和估值密切相关
不同的投资体系,对盈利来源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于短线博弈派来说,投资收益只取决于买卖价差,和估值没太大关系。持有这种观点的投资者,他们心目中的投资回报率公式可能是:
投资回报率=转手卖出的价格/买入价格-1
在这个公式中,“转手卖出的价格”是与“买入价格”正相关的函数,因为他们相信股价是有趋势、有惯性的。正因为如此,买入价格高没关系,只要卖出价格高于买入价格就可以,而且只要买入时股价处于上升趋势,卖出股价就一定会高于买入股价。所以在这种认知下,买入价格的高低不是关键,价格趋势才是关键。
正是基于“股价走势具有惯性”的认知,一旦股价开始上涨,投资者会认为涨势将持续,因而希望通过买入股票实现正的投资回报。同理,当股价下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卖出股票避免更大的损失,这就是“追涨杀跌”的由来,也是投资者紧盯市场、频繁操作却依然难逃亏损的原因。“追涨杀跌”看似能获得收益,但实际上缺乏底层的逻辑支撑,更多的是基于心理上的“博弈”行为。长期坚持这种投资策略,很容易成为股市里的“韭菜”。
那么有没有一种不靠“赌”来获得收益的方式呢?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股票看作投资上市公司的载体,而不是博弈的筹码,那么我们的投资回报率公式就应该是:
投资回报率=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买入价格-1
在这个公式中,“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和“买入价格”没有任何关系,只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情况。
当我们用上面的公式衡量投资回报的时候,思路就清晰了很多:投资就是在“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和“买入价格”之间做对比,只要后者低于前者,就能取得正的回报。在这种认知下,买入价格的高低就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投资回报率的高低。
而现实中,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是未知的,我们只能对其进行大致估计,这样一来,投资回报的公式就变成:
投资回报率≈对公司价值的估计/买入价格-1
同样道理,“对公司价值的估计”和“买入价格”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它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情况。
总之,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和公司估值密切相关,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公司价值也成为价值投资的重点和难点。
2.合理估值的好公司是合理回报的来源
既然估值对投资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要怎么利用好估值进行投资呢?答案是尽量选择估值在合理范围内甚至被低估的好公司。估值过高的时候,哪怕是优秀公司的股票,我们也要慎重买入。
(1)高估值会降低投资回报和决策容错能力
从前面的投资回报率公式可以看出,当买入价格偏高时,未来投资回报率必然低;当买入价格合理或很便宜时,未来投资回报率必然高,这就是高估值会降低投资回报的原理。
我们拿A股市场优秀的公司代表之一中国平安来举例说明。2007—2021年,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5%,有着稳定的赢利能力。但就是这样一家“好公司”,如果你在2007年10月市盈率68倍左右的时候买入,虽然公司业绩持续稳定高增长,但它在2007年10月后估值和股价双双回落,2010年之后市盈率一直处在10~20倍,所以你要持有到2017年这笔投资才能扭亏为盈(见图1-1)。因此我们说,即便是最优秀的公司,如果买入时估值高,也会降低投资回报率。
图1-1 中国平安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好公司买贵了导致亏钱的案例,最典型的当数“漂亮50”估值泡沫。“漂亮50”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指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最受投资者青睐的50只大盘蓝筹股,包括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施乐、柯达、麦当劳、宝丽来、迪士尼等。这50只股票多为龙头公司,大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初便已经确立了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当时,华尔街专业人士立誓回归“理性的投资原则”,“漂亮50”公司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他们认为大盘蓝筹股不会像60年代受青睐的投机性公司一样轰然倒塌。
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增长不确定的背景下,“漂亮50”公司由于盈利确定而享受到更高的估值溢价,估值得到大幅提升。当时很多投资人士认为,即使买入“漂亮50”公司的价格过高,高价也迟早会被证明是合理的。在蓝筹股的投机浪潮中,很多“漂亮50”公司的估值被推升至80多倍,甚至90多倍,而在70年代后期估值泡沫破灭后,很多公司的市盈率下降9~18倍。在《漫步华尔街》一书中,记录了美国“漂亮50”在1972年的市盈率水平,以及估值泡沫破灭之后1980年的市盈率水平,如表1-1所示。
表1-1 1972年和1980年美国“漂亮50”公司的市盈率水平
资料来源:伯顿·G.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第11版)[M].张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漫步华尔街》的作者马尔基尔分析道:“机构投资经理全然漠视了一个事实:任何规模可观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够的增长速度来支撑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也就是说,当公司估值很高时,即使是好公司,也很难保持较高的盈利增速来支撑高市盈率,一旦公司业绩不及预期,股价将会迎来戴维斯双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漂亮50”里有很多优秀的公司,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漂亮50”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跑输指数的,在高位买入“漂亮50”股票的投资者,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赚钱。
在A股市场,这样的故事也在重演。2020年年底以来,以茅台、海天味业、金龙鱼等为代表的基金抱团重仓的“核心资产”,估值也高达六七十倍。很快,它们就在2021—2022年重蹈“漂亮50”的覆辙,其中很多股价大跌,有些甚至跌幅高达70%以上。
除了降低投资回报,高估值还很容易带来戴维斯双杀。我们知道,股票价格=市盈率×每股盈利,而戴维斯双杀就是指市盈率和每股盈利同时下滑,这时候股价往往会跌得非常厉害。通常情况下,高估值和高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市场认为这家公司未来成长性很高,那么就会给予它很高的估值水平。比如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有40倍,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是一家很贵的公司,但如果其每股盈利能保持30%以上的持续增长,那么这个估值看起来就是合适的。但如果哪天这家公司出了财报,证明其赢利能力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这时候就会迎来市盈率和每股盈利同时下降的戴维斯双杀了。在实际投资中,这样的案例经常发生。
长盈精密成立于2001年7月,是国内金属外观件龙头企业,主要为手机厂商供应金属后盖和金属中框,于2010年9月成功登陆A股创业板。2017年之前,长盈精密受益于手机金属后盖渗透率提升,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快速增长。自上市以来,长盈精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从7.8亿元增长至61.2亿元,年均复合增速51%;公司归母净利润从1.6亿元增长至6.8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34%。2017年,市场对长盈精密寄予厚望,对其2017年的业绩给了很高的预期。在2017年上半年,市场对长盈精密2017年净利润的一致预期超10亿元,增速约46%,可见市场对长盈精密的业绩非常乐观。在这种背景下,资本市场也给长盈精密很高的估值,静态市盈率一度达到约50倍。
但2017年是手机产业变革非常重要的一年,手机外壳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金属外壳具有信号屏蔽等缺陷,金属材料逐渐被玻璃、塑料等非金属材料所替代。随着市场出现变局,长盈精密在2017年迎来了业绩拐点。因为在长盈精密的收入构成中,手机金属后盖和金属中框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在公司的总收入占比中便已经超过了50%,2017年达到69%。此外,长盈精密还长期为OPPO、vivo、华为等主要大客户供应金属后盖和金属中框。公司2017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总额为65.5亿元,占公司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达77.7%。所以,当OPPO、vivo、华为等手机厂商不再使用金属后盖的时候,长盈精密的经营势必受到巨大冲击。
公司2017年三季报低于市场预期,股价下跌,市场开始调低对于公司的业绩预期,但是对于公司2017年全年的净利润预期仍超8亿元。2018年3月,公司发布2017年报,宣布公司2017年净利润仅为5.9亿元,同比下滑16%,显著低于市场预期。于是长盈精密的股价一路下跌,最高跌幅一度超过70%。
作为一只成长股,市场对长盈精密的业绩有很高预期,也给予很高的估值;而当业绩不及市场预期时,股价则遭遇戴维斯双杀(见图1-2和图1-3)。
图1-2 长盈精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图1-3 长盈精密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格雷厄姆、巴菲特等投资大师都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巴菲特曾说:“当你修建一座大桥时,你坚信它的承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会让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这座桥。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投资。”这体现的就是安全边际的思想。安全边际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冲由于对公司未来预测不准确所导致的风险,虽然我们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损失。
(2)面对低估值要谨慎判断是否存在价值陷阱
高估值的风险很容易理解,那么是不是只要盯着市盈率低的股票买就可以呢?也不一定,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遭遇价值陷阱。
相信很多投资者都对此有疑问,高估值的风险很好理解,可为什么低估值也不一定是好事呢?这是因为在市场中,很多股票被低估都是有原因的。比如银行股,市盈率只有七八倍。而银行股估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真实的坏账率到底有多少,虽然官方公布的数据在1.5%左右,但其潜在坏账率可能很高,因此很多人依然不敢买它。再比如宝钢,它的估值也一直很低,2011年总市值只有1 000亿元左右,最低的时候跌到了六七百亿元。很多投资者认为它光是在上海的工厂和土地都不止1 000亿元,但为什么宝钢的股价一直起不来呢?原因就是它所在的钢铁行业处于产能过剩且难以去化的境况,虽然公司价值现在看起来不错,但可以判断未来它是走下坡路的,而这种走下坡路的公司自然会被市场给予低估值。
类似的例子还有房地产行业,近些年房地产行业市盈率一直在10左右,看起来不算高,但其内部公司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已经处于衰退期,在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上升、居民杠杆率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加上“房住不炒”的政策定调,房地产行业很难呈现强劲的势头。可以看到,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政策持续出台以稳地产,但仍然难以扭转整体行业颓势(见图1-4和表1-2)。像这样处于衰退期的行业,即便你遇到了较低的估值,那大概率也是“价值陷阱”。
图1-4 商品房销售数据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表1-2 房地产政策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所以当我们遇到低估值的时候,要谨慎判断是否存在价值陷阱,即不要简单地根据低估值买股票,而是结合公司未来成长空间、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等因素综合分析,如果我们用看似很低的价格买入股票,但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存在重大瑕疵或在不断恶化,那么我们就很可能陷入了低估值的价值陷阱。
在《常识的力量》一书中,我们提出判断价值馅饼和价值陷阱的方法:
如何区分“价值馅饼”和“价值陷阱”?
价值投资者最喜欢的是寻找好公司出现定价错误的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往往又是很难的,尤其是区分“价值馅饼”和“价值陷阱”。在资本市场上,有时候好公司因为风格原因或标签原因被错杀,估值非常便宜,我们将这种股票称为“价值馅饼”。与之相对应的是“价值陷阱”,指的是公司虽然看上去估值很便宜,但其未来创造现金和利润的能力是不断下降的。如果你仅仅贪图便宜,买了看上去很便宜的公司,很有可能会落入“价值陷阱”。
该如何区分价值馅饼和价值陷阱呢?我们可将其分为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见图1-5)。
图1-5 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
重要的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竞争格局好不好?我们在第二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时举了海螺水泥和宝钢股份的例子,这两家公司估值都很便宜,貌似都属于夕阳行业,但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分析,海螺水泥的行业竞争格局明显优于宝钢股份的行业竞争格局,两家公司的盈利趋势和股价走势也差异较大。
2.公司壁垒深不深?这就是公司竞争力分析,识别公司是否拥有护城河。如果公司壁垒很深的话,那么公司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便能得到保障。
3.公司抗风险能力强不强?在衡量公司抗风险能力时,我们通常需要仔细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如果公司经营现金流非常充裕,负债率低,那么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强。但因为财务数据的披露具有滞后性,所以我们还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分析。
4.公司是不是在为股东创造回报?公司能否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关键衡量指标是ROE(净资产收益率)、分红率等。能持续保持高ROE且高分红的公司,能给股东创造丰厚的回报。
5.公司业务是否会被替代颠覆?如果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很难受到技术变革或商业模式变革的影响,那么公司很有可能获取长期的超额利润。历史上被技术变革颠覆的公司非常多,比如数码相机的出现消灭了胶卷行业,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基本上消灭了数码相机行业。
不重要的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业务是不是传统业务?就像前面说过的海螺水泥,显然其业务属于传统业务,但由于海螺水泥具有良好的竞争格局,充分享受行业集中度提升所带来的收益,所以其股价也走出了长牛的趋势。因此,公司是不是传统业务这个问题,对于区分公司是价值馅饼还是价值陷阱显然并不是那么重要。
2.公司标签是否紧追热点?我们经常看到资本市场有这样的现象,当某个概念兴起的时候,只要贴上相关标签的公司股价短期内都可能迎来上涨。但事实上这纯属投机炒作,当炒作风潮退去,最终还是要回归价值。
3.资本市场喜欢不喜欢?同样的道理,资本市场喜不喜欢不重要,价值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基本面投资当中。
综上所述,我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一家公司,而是应该认真分析公司的行业竞争格局、护城河、未来赢利能力等基本面因素,从而评判这个机会到底是“价值馅饼”还是“价值陷阱”。
估值太高有风险,估值太低可能有价值陷阱,那么很多人就会困惑了:到底估值有没有用?其实这里本质的东西是如何衡量估值。对大多数人来说,衡量估值的方法是用市盈率这样的指标。这样的方法虽然简单实用,但最大的问题是这种估值是当下的、静态的,而企业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的经营情况,而未来又是不确定的,所以企业估值是未来的、动态的。低估值肯定是好事情,但要看是什么样视角的低估值。如果仅仅是基于当下的、静态的低估值,就可能遭遇价值陷阱;如果是基于未来的、动态的,哪怕现在市盈率高一些,也可能是好的投资机会。
这就是本书所讲的“动态估值”的意义。我们要超越市盈率这样的估值指标,以未来的、动态的视角来判断企业估值的高低。
识别和利用定价错误,才能取得超额收益
A股市场中的不少散户看到“价值投资”四个字会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样根本赚不到钱。但他们忘了一件事,就是价值投资赚的超额收益来自定价错误,因此一个市场存在越多的定价错误,就越意味着这个市场存在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也是A股市场中大部分主动基金能跑赢指数,而定价效率更高的美股主动基金收益却不及指数的原因。想要抓住投资机会,我们必须关心估值,找到定价错误的股票,从中赚取超额收益。
1.超额收益源于定价错误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那我只能沿街乞讨。”这虽然是巴菲特的玩笑话,但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巴菲特持续获得超额收益的秘密——赚市场定价错误的钱。因为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就代表股票价格总能正确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市场中就不存在定价错误,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超额收益。
股票市场的“定价错误”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好公司被低估”,另一种是“差公司被高估”。
好公司被低估,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机会。在内在价值既定的前提下,买入价格越低越划算,投资回报率也就越高。因为定价错误,你能够以大幅度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那么你赚的不仅仅是企业成长的钱,还能赚到定价错误被修复的钱。如果投资者能够抓住这种定价错误的机会,尤其是好公司定价错误的机会,等待价值回归,就可以获取可观的超额利润。定价错误被修复是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就是不断找到这样被低估的优秀公司,买入并长期持有,获得了巨大的超额收益。
拿A股造纸行业龙头公司太阳纸业来说,由于投资者对公司所处赛道的偏见,因此其估值长期偏低,2018年年底市盈率仅7倍左右,甚至低于造纸行业平均水平。但近些年在造纸行业减速重质的发展态势下,大型纸企凭借资金、规模、成本、渠道等全方位优势,在逐渐存量化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行业集中度得以提升。因此尽管行业空间不高,但太阳纸业业绩和抗周期能力表现优秀,其股价也在渐渐抬升,一度从不足6元涨到20多元。像这样本身优质却被低估的公司就是难得的价值馅饼(见图1-6和1-7)。
图1-6 太阳纸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差公司被高估,是做空机构的“肥肉”。像浑水、香橼这样的“嗜血机构”最喜欢通过做空被高估的股票赚大钱。当然,过度做空也有可能被逼空,进而遭受巨大损失。发生在2021年年初的游戏驿站事件,就是散户联手逼空做空机构的经典案例,让很多做空机构巨亏,给了他们巨大的教训。
图1-7 太阳纸业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2.定价错误始终存在于市场中
公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经营情况,不是一个确定的值,而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区间。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无从判断公司的股价是高估、低估还是合理。但股价经常显著偏离合理估值,这时候,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判断其存在定价错误,知道股价是高了还是低了(见图1-8)。
美国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提出了“钟摆理论”:钟摆往左摆,摆到摆不上去时就会开始往右摆。在投资时,我们面对的股价就像钟摆一样,不断在高和低之间来回摆动,而支撑这些摆动的动能就是人的非理性。只要人不是绝对理性的,依靠人的买卖决定的股价就一定会有定价错误的时刻,而这些错误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又不断被修正,向价值中枢回归,之后又产生新的错误……总之,定价错误始终存在于市场中,我们总能在市场中找到超额收益的机会。
图1-8 上市公司股价相对合理估值波动
(1)定价错误产生的原因
“观点最终是由情绪,而不是由理智来决定的。”这是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对观点的看法。这句话尽管有些极端,但也反映出人的决策很难做到绝对理性的事实,其中情绪是一部分原因,认知不足则是另一部分原因。在情绪和认知的偏差下,定价错误就产生了。
具体而言,好公司定价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类原因。
首先是大众忽略。近年来,IPO(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数量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是细分行业里的龙头公司,但经常会被市场所忽略,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研究。在A股市场上,我们将很多小而美的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称为“隐形冠军”,这些公司竞争格局良好,竞争力突出,估值合理,但还不被大众所了解。如果你能寻找到这样的隐形冠军公司,那么是极有可能获得长期的超额回报的。
例如安井食品,速冻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2017年年末业绩预告时其净利润是行业第二、三、四名的总和,估值只有20倍左右,其赢利能力、估值水平都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当时,市场对它的关注度很低,这就是大众忽略的典型案例。不过这种忽略总有被修正的时候,2019年以来,安井食品不断被主流资金认可,迎来了戴维斯双击,业绩从2亿多元涨到接近6亿元,估值从20多倍提升到80倍以上,市值从不到100亿元提高到500多亿元。回头看,当年市值只有几十亿元、估值只有20多倍的安井食品,是多么好的投资标的(见图1-9和图1-10)。
图1-9 安井食品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其次是大众误解。有些好公司会长时间被投资大众所误解——低估了公司的成长空间,或者放大了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海螺水泥就属于被大众误解的好公司。水泥行业被大部分人认为是夕阳行业,但其实水泥行业的竞争格局非常好,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作为龙头公司的海螺水泥,盈利稳定增长,从长期来看,海螺水泥的股价也一直表现非常优秀,给投资者创造了非常高的回报。A股市场上还存在很多类似于海螺水泥这种被大众误解的公司。
图1-10 安井食品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最后是大众恐慌。大众恐慌和大众狂热是市场情绪的对立面,是人性的恐惧和贪婪的表现。当市场情绪非常低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大众恐慌;当市场情绪非常高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大众狂热。
大众恐慌通常伴随着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以A股为例,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15年的股市大跌、2018年的中美贸易冲突,都导致股民出现恐慌情绪,最近的一次是2022年的俄乌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2018年由于中美贸易冲突的影响,A股市场行情低迷,指数一路下跌,不管好公司还是差公司,股价均大幅下跌。这时整个市场被恐惧所笼罩,很多人甚至预测指数将跌破2 000点。但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很多好公司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具有很大的安全边际,此时,我们应该忽视市场的悲观情绪,买入低估值的好公司。
大众忽略、大众误解和大众恐慌,导致好公司被错误定价。我们如果能把握这些定价错误的机会,买入这些被低估的好公司,可以获得可观的超额收益。
(2)市场总是处于不断“消除老定价错误、产生新定价错误”的动态过程
2017年之前的定价错误,主要是“好公司被低估”与“坏公司被高估”并存。那时候的一批好公司,像茅台、平安、美的等,估值都非常便宜。与此同时,一堆小企业,没有业绩支撑,估值却高得吓人。
以2012年为例,当时沪深两市18家资不抵债、无正常经营活动、账面净资产均值为-3.9亿元的企业,平均市值高达18.8亿元,最低市值也达9.24亿元。很显然这些上市公司的估值既不来源于清算价值,也不来源于持续经营价值,仅仅是当时特有的IPO审批制产生的“壳价值”使这些公司受到资本的青睐。近些年,随着IPO越来越顺畅,特别是注册制获得推广,垃圾股价格不断下跌,垃圾股溢价现象大幅改善,估值也最终回落。
除了垃圾股溢价,当时A股市场由于新股溢价产生的高估值也数不胜数。比如暴风集团在2015年3月24日登陆创业板,从7.14元的发行价,收获30多个涨停,股价一路飙升至327元的历史高位,最高峰时市值突破408亿元。完成这样4 480%的上涨,暴风集团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但看它的财务报表会发现,2015年暴风集团的归母净利润只有1.7亿元,显然难以支撑其400亿元的市值。而在2016年,虽然营业收入上升,但是净利润亏损了2亿多元,在之后的几年,暴风集团的净利润也一直没有实现扭亏为盈,显然终将难逃价值回归的宿命。2020年9月21日,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将进入退市整理期,其股票简称更改为“暴风退”,而那些在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恐将永远无法解套。
2017年之后,注册制改革、金融对外开放相辅相成,市场制度愈发规范,A股市场开始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小盘股、垃圾股估值高的现象明显缓解,市场开始偏好“大白马”,好公司的估值得到快速提升。从总体上来说,A股估值谬误不断被修正,正在朝着成熟市场方向快速迭代进化。
但2020年四季度以来,市场资金越来越集中于极少数“抱团股”,其中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中国平安、美的集团、宁德时代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股票。2021年2月,公募基金持股市值最大的50只A股股票PE(市盈率)中位数达到72倍,很多股票处于非常高的历史分位,与此同时,许多中小市值公司的成长性被忽略,市场给予了它们过低的估值。这个时候新的定价错误就产生了:市场给予了好公司过高的估值,而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可能过低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错误也正在被市场缓慢纠正。2021年一季度后,沪深300相对中证1 000的强度达到了最近10年的最大值,此后慢慢回落(见图1-11)。
回到股票市场的本质,市场永远在“不断消除老的定价错误、不断产生新的定价错误”的过程中动态发展,尽管A股很多错误的定价已经不断在被修正,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个市场中找到许多不合理的定价。比如题材或概念炒作依然十分明显,2011年是互联网+、2012年是金融科技,后来又是国企改革、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半导体等。这些领域的股票都曾因为概念炒作导致估值大幅偏离基本面,而如今的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可能也面临类似情况。等未来这些不合理的定价被修正后,类似的炒作可能又会转移到别的领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极端的市场情绪和变化中保持清醒,避免高位接盘,同时发现市场中的定价错误,找到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图1-11 中证1 000和沪深300走势
资料来源:市场公开信息。
A股市场常见的估值谬误
A股市场常见的估值谬误包括标签溢价、垃圾股溢价、小盘股溢价、新股溢价等,导致相关公司的估值水平经常严重偏离内在价值。但2017年以后,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海外机构对A股配置比例不断增加,推动着整个市场发生深刻变革,优质股的估值水平逐渐提升,绩差股的估值不断下降,估值谬误正处于被纠正的过程中。
1.标签溢价
A股市场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现象,只要某只股票被贴上某个标签,或者属于某个概念,当该概念被炒作时,被贴上该标签的股票短期内均能获得较高的估值溢价,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溢价。
长期以来,A股市场存在多种题材的概念炒作,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疫苗等,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公司在经过短期资金炒作之后,估值大幅偏离基本面,标签溢价非常高,买入这种股票,风险非常大。
标签溢价一般发生在互联网行业、科技行业、新能源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这些公司往往没有业绩支撑,短期内它们的股价表现可能会很强势,甚至超过业绩持续增长的白马股,可一旦业绩被证伪,炒作过后将会留下“一地鸡毛”。很多投资者买入这些股票的目的也不是长期持有、获取长期的投资回报,更多的是短期投机行为,但最终获利的只是那些初期投机的投资者,而后期高位接盘的投资者基本上都会面临被“割韭菜”的命运。
2.垃圾股溢价
长期以来,A股市场中有不少垃圾股的估值反而高过绩优股,究其原因,总有一些投资者喜欢炒作垃圾股。当然,不仅是新兴资本市场,成熟的资本市场有时候也会炒作垃圾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出现过垃圾股炒作的投机浪潮。最近的案例,就是美国散户在游戏驿站这家公司的股价上大战做空机构,以及对类似游戏驿站这样的垃圾股的疯狂炒作。
垃圾股炒作为何长盛不衰?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垃圾股虽然业绩差,但也并非一文不值,至少还具有“壳价值”。也就是说,投资者在进行垃圾股炒作的时候,往往看重的是垃圾股有没有被资产重组的可能。垃圾股一旦被贴上资产重组的标签,就能获得资金关照,股价往往一飞冲天。
这些年,随着IPO越来越顺畅,特别是注册制获得推广,垃圾股价格不断下跌,垃圾股溢价现象得到大幅改善。
3.小盘股溢价
A股市场有这样一个现象,小盘股的估值往往高于大盘股。为什么小盘股能够获得一定溢价呢?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很多小公司由于业务体量小,所以成长相对更容易、成长性相对更好,这个原因有一定合理性。
第二,小盘股更容易被炒作。有些游资喜欢进行题材热点炒作,游资的资金量虽然相比散户来说较大,但还是显著小于机构投资者。如果游资选择大盘股进行炒作,由于大盘股市值大,其资金很难影响股价,所以游资会更倾向于选择小盘股炒作,同样的资金可以拉动小盘股更高的涨幅,从而吸引市场的关注,最终实现高位出货。
但对小盘股的炒作纯属投机行为,很多小盘股的基本面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牛市期间,很多小盘股的股价经常会被炒到很高的位置,估值严重偏离基本面,可如果业绩无法稳步提升,对高估值就难以形成支撑,在牛市结束后,小盘股的股价往往会持续暴跌。
4.新股溢价
长期以来,A股市场一直有“打新”的传统,打新被认为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市场由此涌现出众多“打新族”。新股溢价指的是市场给予刚上市的股票远高于同行业内“老股票”的估值水平。而绝大多数新股公司,并不能通过盈利的持续高增长来支撑高估值,所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新股溢价会逐渐消失,走上漫长的价值回归之路。
5.2017年发生的变化及背后逻辑
2017年,市场开始发生变化。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小盘股、垃圾股等股票的估值很贵,而很多好公司的估值反而很便宜。但在2017年以后,市场开始偏好“大白马”,好公司的估值得到快速提升,同时我们也看到,垃圾股、小盘股的估值逐步下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以注册制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制度变革。注册制改革一直以来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经过科创板、创业板两个板块的试点,A股正在全面推行注册制。与核准制相比,它对上市企业的“硬条件”更为放松,同时搭配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注册制其实就是把价格发现机制让渡给市场,使得市场更加有效,同时消灭“壳公司”的价值。在注册制下,市场将会有更多的新股供给,资金将逐渐向优质龙头股集中,这就令以往的炒作方式在以后越来越难获利。
第二,外资持续涌入A股市场。2017年以来,外资通过陆港通、沪伦通和债券通逐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加快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随着外资占比的不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外资对A股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外资偏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公司,对标韩国和中国台湾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外资持股均集中于龙头企业,从而助推核心资产从估值折价走向估值溢价。
我国的资本市场改革与金融对外开放相辅相成,市场制度越发规范,越有利于海外机构配置A股。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看到2017年以来,A股的估值谬误不断得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