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模型和基本逻辑
1.基本设定
设定一:网络社会公共治理研究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北京大学燕继荣教授对此做了很好的阐释:“现代政治体系基本呈现三级化的机构模式:(1)个体公民,(2)作为‘中介’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3)作为‘国家’或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1]燕继荣教授还认为:“政治学研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怎样安排才算公平正义,如何实现自由、民主、平等、效率、权威的有机整合;二是实践研究,主要探究如何处理国家(政府)、社会(党派和社团)、个人(公民)三者的关系问题。”[2]这为我们研究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设定二:网络社会有三个层面组成。
罗斯金在《政治科学》一书中认为:“政治分析的真正开端是社会。也就是说,我们默认政治是从社会中产生的。”[3]根据政治科学的基本规律,《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一书分析了研究网络政治的基本逻辑:“第一,社会是政治分析的基础。从社会分析入手,观察其如何影响政治。第二,网络社会是网络政治分析的基础。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所特有的传媒作用更加突出。第三,网络政治由三个层面组成:虚拟空间的政治问题、虚拟空间对现实政治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4]笔者在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观点仍然有效。由于近些年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网络社会有了很多新的特点,这对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活动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影响。
设定三:公共治理是一个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燕继荣教授指出:“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现代管理的思维向度。它把政治视为公共管理活动。所以,从公共管理政策的角度讲,政治可以被定义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从公共管理协调的角度讲,政治又可以被定义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从公共管理参与的角度讲,政治还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5]按照政治哲学的观念,政治活动本质上是追求一种善好的结果。“政治哲学所特有的主题就是政治行动……因而,我们做出政治行动,目的就是发扬某种关于政治的善好或公共善好的理念。”[6]网络社会的公共治理就是一个追求善治的过程。
设定四: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的主要内涵。
根据上述理论,网络社会公共治理是社交媒体时代组织管理的活动和过程,是协调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关系的过程,也是协调网络社会治理与现实社会治理的关系过程,包括公民公共需求表达的新方式、公民参与公共权力的新形式、个人需求与政府互动的新关系、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结合的新范式等方面。
2.理论模型
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是一个从民众的公共需求到公共决策的过程。“现代政治学把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看成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的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政治结构……政治体系也由‘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构成,它接受来自公众的‘要求’和‘支持’作为其‘输入’部分,通过政府决策,形成政策或法律作为其‘输出’部分。”[7]政治体系模式如图1-1所示。
图1-1 政治体系模式图[8]
在这一点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肯·丰(Archon Fung)、霍莉·鲁森·吉尔曼(Hollie Russon Gilman)、珍妮弗·西卡巴图尔(Jennifer Shkabatur)三位专家的观点与燕继荣教授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阿肯·丰等人在他们的论文《互联网+政治的六种模式》中认为:“我们将民主政治设定为一个简单的模型(如图1-2所示)。该理论模型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传送示意图。传送从对政治、政策和政客的利益和观点感兴趣的公民开始。公民组建成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组织,有时也被称为压力团体,即倡导特定利益和政策。一旦组成,这些群体成为相互招募和动员市民的更有力倡导者。与此同时,公民在公共领域中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咖啡厅、专栏页面和城市广场(当然越来越多地在互联网上),讨论公众关切的问题。”[9]
图1-2 程式化的公共治理模型[10]
文中说,这些传统的组织和公共领域都位于政府之外,然而,在一个民主的社会,正是他们确定了政府的人员构成和工作内容。他们通过向被选举者施加选举、游说和沟通压力(公众舆论作为压力之一)来决定哪位政治家能够任职,而政治家与公共机构主要通过采取法律与政策或公共行动的方式进行应对。
3.基本逻辑
根据上述理论设定和理论模型,本书的基本逻辑是:随着网络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新的网络空间及网络社会形成了,公民公共需求表达的新方式也由此产生了,出现了公民参与公共权力的新形式、个人需求与政府互动的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必然出现网络社会与公共治理结合的新范式。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社会的矛盾性也是这门学科的内在魅力之一。“互联网政治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特征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悖论,我们有时会高估它,有时也会低估它。正是这些变化性使得互联网政治学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领域……互联网政治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最终还是源于存在于互联网政治中的深层次的矛盾特性。”[11]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斯蒂芬·科尔曼教授等在《数字化政治手册》(2015年)中所指出的那样:政治是权力的有机维度。它是我们用来命名和谈论权力的语言,是我们在行使权力时遵守的规则。政治不只是政府的行为,也不只是政客们说的。有时,政治是深深植根于宪法和制度的协议;有时,它会在表面之下酝酿、塑造和影响关系,同时与其他文化动态进行合作。很难想象,在出现互联网的情况下,如何改变世界的发展而不影响政治的表达、执行、描述和重新演绎的方式。说政治受到数字通信的影响是一回事,说数字通信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这是另一回事。真相介于这两种说法之间,而获取真相的方式是通过严谨的、实证的研究,而不是过于乐观的推测。[12]
注释: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2.
[2]同上11.
[3][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1.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1.
[5]同[1]3.
[6][美]史蒂芬·B.斯密什.政治哲学[M].贺晴川,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5.
[7]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0-151.
[8]同上151.
[9]ARCHON FUNG,HOLLIE RUSSON GILMAN,JENNIFER SHKABATUR.Six Models for the Internet+ Politics.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13(15).
[10]同上.
[11][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443.
[12]STEPHEN COLEMAN,DEEN FREELON.Handbook of Digital Politics.Cheltenham,UK,North Hampton,MA,USA,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