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之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诗情画意

这一日,智老召集弟子们继续讲王维的故事。

智老道:王夫子在开元二十四年,调任监察御史,奉命出塞慰劳边关将士,写下了有名的边塞之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说的是:身负重任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属国已经过了居延那么广阔。但见蓬草随风而去飞出边塞,翱翔的大雁北归飞入胡境的云天。眺望浩瀚沙漠中有一缕直上的孤烟,黄河之畔可见落日圆圆。在萧关遇到侦查骑兵,告诉我要见的都护现在正在燕然前线。

智老进一步解释道:这首诗记录了王夫子作为监察御史奉圣上之命到达边塞的过程及所见,用朴素的语言和简单的叙述,让人感受到遥远边关的情景。尤其是一出一入,很是灵动。“出”说明诗人还在汉疆,看到的是征蓬被风刮出汉塞。“入”说明诗人已经进入了胡地看到的是归雁进入胡天。这是一篇写实的诗作,但是诗人将感情埋入写实之中。

怎么埋入的呢?单车说明肩负重任,过居延说明疆土又扩大了很多。征蓬与归雁象征着诗人自喻,暗示自己本该在边塞实现自己的抱负。果然,王夫子受到英勇无畏的边疆将士的感染,干脆就留在凉州兼任了节度判官。

智老向弟子们道:怎么样?作诗不难吧?

陶然道:读诗的时候,觉得也不难。可是自己写诗,却又写不出来。没那么精炼。

裴士英接着道:杜子美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单单读书还是不行,没有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语句来表达。师傅,这是为什么呢?

智老道:诗歌创作重在观察与思考。有了观察,就会有所感受。感受到了,就有一种想写出来的感觉。只有想写出来的时候,“读书破万卷”才能起到作用。

诗人偏于三种:一种是务虚,想象力丰富,就像李太白。一种是务实,直叙事实。就像杜子美。一种是虚实结合,观察力敏锐,就像王维。而事物本身就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只要透彻,都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务虚务实者,此处不多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之未见。我们来看看王维王夫子的观察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人到了沙漠,会沉浸在感受之中。好宽阔的沙漠!口干舌燥的沙漠!远离家乡的将士们真的好辛苦啊!直抒其意。

而王维却静下心来,摒弃杂念,仔细观察,这是融于境。

作诗不要直接写出自己的评判,把真实境况写出来,让境况来说话。自己的评判,只是自己的感受,就有了局限。而境况所表达的,是一种事实,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更能描述大自然之道。狼烟焚起直冲上天,体现的是高度,长河加落日才显得宽广。这已经不是抒情,而是哲理。

智老道:王夫子后来又回到京城任职。由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厌倦了仕途。在“日暖玉生烟”的终南山的蓝田,王夫子买下了一块地,在这里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吃斋念佛。半隐半仕的生活就此开始了。

王维王夫子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才能心静,心静才能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只有夜静,才能衬托出春天山林的空旷。静夜月明之下,林中之鸟不知为何突然惊得飞起,在山间此起彼伏的鸣叫起来。同样描写月亮,不是描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借助山鸟的感受。表达了静的最高境界。

众弟子们纷纷点头称是。

陶然知道,王维晚年隐居辋川,与松风明月为伴,却没有丝毫孤独的感受,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王夫子观察到的是人在寂寞之时才能发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诗中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而美的意境就发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陶然读王维的诗,如同欣赏一幅幅色彩清雅的山水画,令人有一种物我两忘的感觉,心灵得到净化,陶然每每念念道:王夫子的诗最有诗意。

智老道:大家猜王维王夫子的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裴士英当然知道此首诗的意境,只是不语。其他众师兄弟们反复朗读着,在猜测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一位师兄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难道是冬天?把水冻住了不成?另一位师兄反驳道:不对不对!人来鸟不惊呢?鸟都是聋鸟不成?鸟不惊鸟不惊鸟不惊。。。画上的鸟不惊!水也无声!啊哈,我知道了,是《画》。

智老笑着点点头,继续道:王夫子是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看这一首:《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能否画成画?

画成画?众弟子们不解。

智老道:对。将诗画成画。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绵延几千里,宽阔的足以下笔。终南山的云雾缭绕以及时时的阴晴变化,层层展示在画面上,更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王维王夫子自称:音律第一,书画第二,诗歌第三。你们了解了王夫子这些优秀的诗篇,就可以想像出王夫子的书画和音律的成就更在之上。等王夫子来访的时候,你们可以向他请教。

没过几天,王维果然过来造访,同行者还有好友裴迪和妻弟崔兴宗。

裴士英和王维早已相熟。记得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之后,王维高兴的拉起裴士英的手道:原来是世侄。令尊可安好?

裴士英连忙道:多谢挂念,小侄在家读诗之时,家父时常提起到您。家父在正堂上就挂着您写的《赠裴旻将军诗》,还是张旭老先生书写的草书: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大家都是熟客,没有繁文缛节,于是大家坐定,奉茶之后,瑶筝伴奏之下,王维便将自己新作的诗篇《山居秋暝》吟诵出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王维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这首如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

愚老道:空山,明月,竹暄,随意。好。汉朝有一首《招隐士》,诗中写到“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是召唤隐士出山。王老弟反其道而行之,声声呼唤:快来归隐吧!王维拱手道:愚兄真乃知音也!

陶然近来读了多篇王维老夫子的诗篇,对王维老夫子甚是崇拜,今天见到王维,自是欢天喜地。于是来到王夫子身旁,一揖到地,对自己崇拜之人甚是恭敬。陶然和王夫子早已熟悉,便直截了当请教诗情画意之事。

王夫子对陶然也是甚为喜爱,便对愚老道:愚兄、慧兄,小弟和忘机甚有缘分,想收下作为弟子作画如何?

愚老、慧老早就看在眼里,缘分一事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连忙道:如此可要拜托夫子了。

裴迪和崔兴宗还在和愚老慧老等人闲聊,王维拉着陶然来到了画室,取出画架画布画笔,来到一片空地。一众弟子们不能可惜了这样的机会,也都手拿画具紧紧跟随。

王维道:画什么呢?

众人道:画诗!

王维高兴道:好!好!那就先画这首《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夫子先给大家做解说:

第一笔,是远景,总轮廓。

第二笔,山上的白云分分合合,山下一片朦胧。

第三笔,峰南峰北风云不一样,各个丘壑的晴雨也是不一样的。

第四笔,人物及动作,以及人间烟火。

王夫子知道《终南山》最是难画,便给大家做出示范。由于有感于当时的意境而作《终南山》之诗,所以,画《终南山》对于王夫子却不是难事。

王夫子边画,边讲解道:山水画更适合用水墨来画。先将毛笔饱满的蘸满清水,然后再在吸水的布巾上缓缓释放,直到期望的程度。然后笔尖蘸上墨,蘸墨多少要看你要画的地方的轻重。就可以画了。水墨画要平远。要先用笔肚将终南山的轮廓画出来,继而画出山山相连直到海边,此时易拖泥带水,不讲究细节。这样主体就画出来了,再用散笔法补墨,做一些衬托。山有近山远山。画远山是用笔尖和上半部分,掭上淡墨,笔尖朝上,笔肚朝下,轻提慢拉,一气呵成。再把云口接好。掌控水墨达到效果,一是用笔,中锋侧锋逆锋拖锋。二是用水。突出表现的地方,一定要用硬笔画出来,远山用重墨,反而更显得深远。

水墨画不着重于细节,而在于整体的把握。

王维先是用笔将终南山的主要轮廓勾勒出来。太乙峰是终南山的主峰,一笔“近天都”,定位了终南山的高度:与天比高。然后勾勒横向的跨度:峰峦连亘,直达海隅。山存于胸中,意发于笔端。笔还未到,然气势已吞山河。

然后开始渲染云的意态。山腰云塞,虚无缥缈,变化万千,起伏连绵。众人看得呆了,只见王维从大处着笔,“知白守黑”,以山势来呈现云势。王维之画,转换了视角,让众人置身其中,山上有登临之感,山下有丝丝青霭,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终南山的高深与奇幻。

王维的笔端又突然把视角从山中拉到了高空,向下俯视,高峻挺拔、奇秀壮美,群山万壑,造化钟情。山的两侧阴晴各异,千姿百态。此刻的众人将自己身处山中,游目骋怀,胸襟早已脱略人世,别开洞天。

王维边画边解说道:诗画到这里,轮廓已经到了极致。这个时候,画画的角度就要改变了。因为画画不能一味的大开大合。画需要点缀,需要细节。

于是,王维的画笔很自然的点染出一个行人,“隔水问樵夫”,将往何处宿。点睛之笔,整个画面立刻活了,灵动之气顿生。

画到此处,人与山,小与大,整个终南山的深广高远,奇峰迂回,山深林密,流泉涧素,风动人行,境界全出。

王维说道:画是静止的,画画之人的内心却是激情澎湃的。同样的一首诗,每个人都可以画出每个人的心中之画。而诗是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是高于画的。

接下来王夫子让众人画《山居秋暝》。

王维有意识的启发陶然并众人,没有亲自动笔,而是让大家先自发挥:来来来,先画第一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心急的早已起笔画了起来。陶然还在沉思。这句诗里面,有山有雨,有月有石。可是最难画的是“空”“新”。“空”是形容山,指山中清静。“新”是指大雨刚刚下过,空气清新,树叶上还沾有晶莹剔透的滴滴水珠,阳光下闪闪发光,可是月光下呢?不会闪闪发光,只好用水珠滴落树叶来抒发了。清泉石上流,溪流一定是湍急的且厚厚的流过青石才好,流水得声音如何表达?就用溅起的浪花。是了。想定之后,才来动笔。

众人画定之后,王夫子一一点评说教,众人纷纷起立点头称是。

王夫子今天兴致勃勃,又和大家一起画《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众人随着自己的感觉又画这首诗。这首诗难就难在如何将动静画出来。既有动,复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王维一边解说着诗意一边看着众人作画。

不多时,作画已毕。王维将《竹里馆》几幅画摆在一起,和大家一起评比。

将画摆放在一起,有了对比,才有了鉴别。每个人的画,各有各的意境。王维的眼中突然一亮,是陶然的《竹里馆》。

王维道:你们画的是寂寞,陶然画的是悠闲。从幽篁里的景物描写到人物的神态,无不是代表了心境。画寂寞的时候,自然心中充满了寂寞,那么,山山水水也就带出了寂寞。你们看,王维指着其中一幅画道:树枝三两叶,个个垂着头。人物眉头紧锁,动作拘谨。月光也不明快。明明是寂寞嘛。

说着,指着陶然的作品:只有陶然的这幅画,有一些悠闲的感觉。繁茂的森林,当空的明月,弹琴的潇洒,都表现出来了。诗情画意,诗情画意。画中有意才堪称佳作。

道法自然,不要刻意去描绘什么。要先把诗的意境理解好,下笔是发自内心,才会有好的作品。记住,心是参与思考的。内心发动之后,才会进入脑海,才会形成思考。内心没有触动,大脑就不会向那个方面思考,也就不会体现到具体的作品之中。

王维把《山水诀》《山水论》给陶然,让其自己阅读体会,教会他人。

《山水诀》全文如下:在绘画这种艺术领域里,水墨画是最上乘的。它可以引发自然的灵性,成就造化的功劳。即使是咫尺大小的图也能描绘出千里远的景物。东西南北的方位宛如就在眼前;春夏秋冬就像能从画笔下产生一样。开始画水的边上,切忌画漂浮的山峦;在布置道路,不要画成连绵的。山的主峰最应该是高耸的,旁边的山必须是奔跑的样子。在山势回抱的地方可以安几座僧舍,水陆边可放置几处人家。村庄里再画几棵树就可以成树林,但树枝必须抱为一体;山崖上画流泻的瀑布,泉水不能四处乱流。画渡口就应是寂静的,画行人一定是疏疏落落的。能容划船的桥梁就应高耸,有渔人的钓船,低点也无妨。险峻的悬崖间正好加上怪木,危岩峭壁的地方不要有路。远山和浮云要相接,远处的天空和水色光亮互相交辉。山和山勾连的地方,最好有溪流出现;路到了难行的地方,可以安放一条栈道。平地的楼台很适合高柳映衬着人家,名山上的寺观,画上奇杉映衬楼阁更雅静。远处的景要用烟雾笼罩,深邃的岩穴要有云雾锁着。画酒旗应在当路上高挂,客船应该顺着水流低挂船帆。画远山须低低排列,近处的树木应高拔。在你用笔砚绘画之余,有时间就去游玩一下。岁月长远,要探究其中的奥秘啊。有悟性的人不在多告诉他什么,善于学习的还要遵循规矩。塔顶参天,不需要画到能看见殿堂,要讲求似有似无,或上或下的境界。花堆土台要半露着楼檐,草房和芦亭要略有杆柱。山分出八面,石有三个方位。画闲云切忌不要成了芝草的样子,人物不能超过一寸多,松柏上现出二尺即可。

《山水论》全文如下:凡作山水画,须先立意构思,然后动笔。山如果够画成一丈,那么树就画成一尺,马如果够画成一寸,那么人就画成一分;远处的人不画眉眼,远处的树不画枝条;远处的山看不见石头,要画得像隐隐约约的眉毛一样,远处的水看不见波纹,要画得与云天相接。这就是画山水的口诀。

山腰上要画些云彩去遮挡,石壁上要画些泉流去打破,楼台间要画些树木去掩映,道路上要画些行人去点缀。

石头要分三面去表现立体感,道路要画得有来路又有去向,画树要注意描绘树冠,画水要注意表现风向。这就是画山水的法则。

凡作山水画,平坦而顶部尖的叫“颠”,高耸陡峭而连绵不断的叫“岭”,耸峭而有洞穴的叫“岫”,峻峭壁立的叫“崖”,峭壁上悬有石头的叫“岩”,山形圆的叫“峦”,山麓下水路通畅的叫“川”,两山夹道的叫“壑”,两山夹水流的叫“涧”,像岭但更高的叫“陵”,极目远眺而一马平川的叫“坂”。如果知道了这些基本构件,也就知道作山水画的大概了。

观察自然山水要先看气象,然后再分辨清晰与模糊。作画时先定出主山的朝向与俯仰,再列出环绕拱卫的群峰。山峰画多了会显得凌乱,画少了又会显得散慢,不但要画得不多不少,而且要有远有近。远山不能画得与近山相连,远水不要画得与近水相接。在山腰掩映环抱处,可以安放寺院僧舍。在断崖斜坡堤岸处,可放置小桥。有路的地方须有林木,河岸断绝的地方要有古老渡口,水流断绝的地方须有烟云树木,水面空阔的地方要有征帆远航。树林深邃密集的地方须有房屋居舍。岩边断根的古木要有藤萝缠绕,水边石岸要画得倾斜奇峭而有水痕迹。

凡画树林乔木,远的要画得疏散而低矮,近的要画得挺拔而密集,有叶子的树木枝条要画得嫩柔,没有叶子的枝条要画得硬劲。松树的皮要画得像鳞甲,柏树的皮要画得像缠绕在树身上。生在土里的树木要画得根长而干直,长在石上的树木要画得卷曲而孤独,老树要画得节多而半死,寒林要画得疏密有致而衰败凋零。

下雨天分不清天与地,辨不明东与西。有风无雨天,可以通过树枝来表现风向;有雨无风天,则可以通过把树头压低来表现,行人撑着雨伞,戴着斗笠,渔父披着蓑衣。雨后天晴,雨云飘散,天空碧蓝,薄雾霏微,山色更显清翠润泽,太阳偏西,斜晖洒地。

清晨的景色要表现出千山刚刚破晓,雾霭混茫,晨光熹微,残月朦胧,气色迷离。晚上的景色则要表现出红日挂在山头,光线斜照,江边船帆收卷,行人匆匆归家,木门关闭。

春天的景色则要描绘出雾霭掩蔽,烟云笼罩,弥漫在空中的雾气像是伸展开来的白色飘带,水仿佛被蓝色染过,山的颜色也慢慢变青。夏天的景色要描画出古木荫天蔽日,水面碧绿而没有波纹,瀑布高挂而白云掩映,近水处亭榭幽静凉爽。秋景则要表现出天水一色,丛列成行的山林幽深而静谧,鸿雁南飞,秋水长空,岛上芦苇,水边沙汀。冬景则可以用素白的绢地来表现有雪的地方而不用傅色,樵夫背着柴禾,渔舟歇在岸边,水面下降而露出平缓的沙岸。凡作山水,必须按照四季景色的变换来画。

或者叫做“烟笼雾锁”,或者叫做“楚岫云归”,或者叫做“秋天晓霁”,或者叫做“古冢断碑”,或者叫做“洞庭春色”,或者叫做“路荒人迷”。如此等等,叫做“画题”。

山头不能画成一样,树冠不应画得雷同。山峰以树木作为衣裳,树木以山峰作为骨骼。树木不能画得太繁密,须要显现出山峰的秀丽;山峰不可画得太凌乱,须要显示出树木的精神。

只有像上述这样画,才能叫做高手画山水。

陶然陶醉其中,手不释卷,和大家一起详细研读起来,每每有了心得,便一起画了又画,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愚老、慧老带领着几位弟子也时常拜访王维的居所。陶然自然同行。

王维隐居的地方是终南山的辋川,位于蓝田的尧山间,是一个山清水秀之地。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因辋河水流潺湲,波纹旋转如辋,故名辋川。王维老夫子依据辋川的山水形势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将辋川山谷修造成兼具耕、牧、渔、樵的胜地。

王维居住的别墅起名“鹿苑寺”,背倚高山,门前有细川流过。最显眼的还是川边的一排柳树,翠绿翠绿,千条万条的柳枝垂下来,随风飘荡着。自然形成了一种悠闲的氛围。

王维和裴迪、崔兴宗志同道合,一起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他们经常陶醉于山壑林泉之间,同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状物言志”,泛舟往来、鼓琴唱合。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都是在此写成的。

王维听报,紧忙和裴迪、崔兴宗一起迎出大门,众人互相致礼。王维躬身打着手势,请大家入内。进到院子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颗粗壮的银杏树。在阳光的照耀之下,五颜六色的光线,透过缝隙映照在地面之上,枝叶随风摇动,地面的光线也随之变幻,就像阳光映在水面之上,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众人随王维进得大厅,预研望去,还是墙上挂满的一幅幅的草书和山水画。这些草书和山水画时时更新,王维也就不请大家落座,先走到近期成就的作品前面,请大家观赏近期作品。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慧老称赞王维:老弟的诗,越发写的妙了。这个空山,内心一片空旷澄明,有声反衬空寂。返景的光亮反衬深林的幽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翠微,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解释道:寒山变得郁郁葱葱,秋水日日舒缓的流向远方。我拄杖伫立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的飘散。又碰到裴迪像接舆那样的酒醉,在恰如陶渊明的我面前狂歌不止。

愚老道:“寒山转翠微”,转的妙,以无情之景述有情之意。“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起语高远空旷,景色可想。“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由景致情,风光人物,相映成趣,高雅脱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实属佳作。在司空见惯中发现美,果然是大家。

齐飞看到的是《送崔九》-裴迪,知道是裴迪送给崔兴宗之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于是,向裴迪请教。裴迪道:字面的意思,当然是说:你如果要回到山中深处去隐居的话,就要尽情地赏玩山峦沟壑的清净秀美。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齐飞问道:寓意如何呢?

崔兴宗却是面露囧色,道:裴兄是说笑我进山出山犹豫不决。既有归山之意,却还是忘却不了世间俗务。

崔兴宗拉着大家又来到命题《青雀歌》,三人各自作的一首诗。

《青雀歌》-王维:

青雀翅羽短,未能远食玉山禾。

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

《青雀歌》-裴迪:

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

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

《青雀歌》-崔兴宗:

青扈绕青林,翩翾陋体一微禽。

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水见心。

众人不由得又点评一番才罢。

陶然一幅幅诗看过去,映入眼帘的是陶渊明的《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然在智老处读过这首诗,诗意是: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只是骨肉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陶然继续往下看去,《戏题盘石》: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感受到了王老夫子和大自然渐渐融为了一体。

陶然看见王维将要完工的一幅画,便请教正在画什么。崔兴宗说是王夫子正在画《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极是难画。你看这几幅画,都是《山中》,所画时间不一样。能看出什么区别吗?

陶然只觉得每幅画都很优美,却看不出用意的区别所在。

崔兴宗道:我看的多了,才看出些许门道出来。你看第一幅画和最后一幅画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还大一些。第一幅画,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了磷磷白石。几片红叶随波逐流,衬托出红叶渐稀的情景。无雨的山路,满山的翠色,有一种融入行人的衣服之感。而最后一幅画,细节就多了很多。山溪蜿蜒曲折,仿佛可以听到那潺潺流淌的声音,似有与行人作伴之意。红叶大了许多,颜色重了许多,除萧瑟、凋零之外,更多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空翠,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水分,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意境,体现了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幽静、安详,这就是山中。

紧挨着的另一幅画《山中》,却题写着王子安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维道:王子安的《山中》,意境有所不同。诗人行程万里、江水阻隔,难以与亲人团聚。江水好像也正为才子的处境而感到悲伤,于是便有些停滞不前。诗人移情于物,表达当时的境况。才子思念家人,亲友们挂念游子。诗人的心绪也好像随着落叶的翻飞而起伏不停。诗人不提一字愁情,却以景结情,传达出一种思乡念亲的深情,可谓尺幅千里、字字深情,令人感觉魅力无穷。

王维继续道:王子安的心境,我能够感受得到,却是画不出来。画画还是要发自内心。我没有深刻感受,便不能磅礴而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赶上傍晚一场大雨过后,陶然、齐飞兴趣大起,相约来到林间,但见一轮明月当空,月光洒在松林之上,清泉在石上流淌。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看着,内心感受王维的诗意,竟然如此的奇妙。

王维把这些看在眼中,一时感慨:上马提剑,下马吟诗。出将入相,一时多少少年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