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两宋书籍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何为观·物?

书籍演变史不仅是一部媒介变革史,而且是心物化一的认知过程发展史。其发展与整体文化有着互动关系。技术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书籍设计形态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阅读和认知行为。

中西方书籍虽然在册页形式、内文版式、装帧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仍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体现在设计语言、视像结构、审美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上。中国的书籍总的来说是平和、简约、中正、标准化的,有着柔软的触觉体验,强调书卷气和雅致和谐的整体感受。两宋是中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出版印制了大量的书籍,其整体特征,包括天头、地尾、竖排、鱼尾、板框、字体、负形等外在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书籍形式的基础,其对比、平衡、参合并观的内在特征也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文化秩序观。在本书中,这种基于内在的文化秩序观而形成外在形式特征的造物过程就是中国人观物思维方式的体现,笔者将其总结为观物设计。观·物设计是依托文脉,为建立一种文化价值体系而进行的心物合一的造物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过程、主体与客体的认知交互过程和信息动态传播过程,是信息、美与秩序的共同表征。

尽管书籍设计的概念到现代才形成,但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实践古已有之。本书的研究回到与现在一样经历巨大技术变革的中国雕版书籍的黄金时代—两宋(960—1279年),以两宋书籍装帧设计为研究主体,探讨其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分析了宋代思想和技术变革对书籍设计的影响,书籍的视觉秩序如何建构和表征当时的文化秩序,以书籍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创新过程和产品循环过程如何推动当时的社会创新,以及两宋书籍设计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

笔者从中国汉字出发,在中国典籍中梳理中国人有关观物的理念,进而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提炼出观物取象、仰观俯察、吾以观复、澄怀观道、循环往复、观之以理、格物致知、心物合一这八个最重要的概念,认为其是影响中国人书籍装帧设计的背后因素。观物的思维方式在宋代得以长足发展,随着儒学的复兴,即理学的形成,也在理论体系上有了明确的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中国人的重要思维理念。观·物思维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创新是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也是社会发展的智慧所在。其中对主客体一元化的思考,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的思想,而是源自中国《易经》的思想,以其辩证统一的阴阳而生万物。

作为传统中国思想的一部分,观·物设计思想是描述并解释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引擎,两宋书籍是中国观·物思维模式下的文化产物。笔者对宋代书籍加以具体的实例研究,从文化制度、出版制度、典籍制度、装帧形式和审美范式上对观·物设计思想加以验证和阐释。从美学意义上看,宋代书籍是对宋代美学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宋代文化秩序的一种反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高峰,宋版书(也称宋椠本)与宋画、宋瓷一起代表着宋型文化。宋版书今天因其刻印精美和存量极为稀少(现存4 000种左右)而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同时其装帧、版式、字体、材质、美学也极具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在形式之外,宋版书设计传达了有关整体性、秩序、对称、互补、阴阳、动静、留白、境界、参合并观等视觉理念,不仅是信息的整合,而且是技术和美的融合、美感和情感的表达,是宋代中央政府从上至下为建立文化秩序而形成的一种视觉秩序,亦集中体现了视觉秩序与文化秩序之间的体用关系。在宋代书籍装帧中,观·物(设计思想)是起点,也是终点,贯穿始终,是中国人循环往复的时空观的体现,文化环境是前提(设计环境),出版制度是保证(设计管理),雕版技术是关键(设计技术),格物致知、心物化一(设计文化)是核心。设计连接了认知循环圈和传播循环圈。通过设计,通过对文化符号与社会符号的阐释和再表征,通过符号与社会结构的整合关系,社会得以创造、维系和改造。

我们从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可以找到与中国书籍所对应的特征。而中国社会的特征也和中国书籍所呈现的特征有相似之处。在总体上强调秩序与和谐的空间内,中国人发挥着自己的个性和智慧,寻找弹性和变化的空间。这里面包含着对中国人个体的桎梏,也是中国人在动乱纷争和人口密集以至紧绷的社会结构中保持文化稳定的一种生命选择。当然,笔者并不是为集体对个体的桎梏而辩护(西方的个人主义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人的主体地位的大门),而是强调融合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是应对今天世界危机的一种有效方式。

书籍秩序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信息秩序,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思考书籍以及媒介的设计显性表达,其实也是在透过设计表象思考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秩序。就设计过程而言,观物是起点,亦是终点。观·物是连接设计和传播的桥梁,观·物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它能不能算作一种理论,当然还值得探讨。

对当代设计而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营养,不仅仅是提取纹样、色彩、造型等物化的视觉符号,也是提取蕴含在其中的视觉经验、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期寻找形式与内容并存的图式、形式知觉和认知模块。宋版书中所蕴含的形式知觉和认知模块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着呼应和同构的关系。

本书章节涵盖了宽广的时间跨度,但总体是在观·物设计理念的统摄下加以阐述和分析。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变革,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大量的西方思想涌入国内,也让中国的书籍设计形成了新的风貌,融合了许多优秀的创新的视觉体验。然而,重拾古人的智慧,思考设计背后的力量,寻找和确认中国人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可以让中国原创设计力量更加凸显。中国原创设计力量不仅仅是符号,是表象,还是内在的精神和认知方式。事实上,当代的哲学思维、认知理论以及设计理论都在彼此吸收、互相借鉴。中西方总是各有各的智慧,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岳鸿雁

于上海新华苑

2022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