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摊到店
经过几年的经营,米豆腐摊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仅为陶华碧母子三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来源,还在当地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小吃店。
随着食客的不断增加,陶华碧不得不开始思考经营模式的转型。1989年,陶华碧开始第一次扩大“经营规模”——从摊到店。虽然叫饭店,但是规模很小,仅仅是陶华碧和儿子用捡来的半截砖头和废旧油毛毡、石棉瓦搭起来的一个简易的能够摆下两张小桌的经营场所,陶华碧把它起名“实惠餐厅”。
在经营中,陶华碧免费赠送风味豆豉、风味油辣椒、豆腐乳、香辣菜等配餐小菜给食客。一时间,食客络绎不绝,“实惠餐厅”的生意非常红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到深圳国贸大厦参观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区发展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样子,垮起来是一夜之间哪!……只要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3)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吹响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号角。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廓清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混乱,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了种种障碍。贵州省各级政府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引进外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一系列发展贵州省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意见、一系列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相继出台,逐渐消除了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种顾虑,使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在投资、规模、技术、结构、效益等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和升级。至1993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31.74万户,42.52万人,较1978年的8530户(人)增长了几十倍。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3733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0户。“三资”企业前几年发展缓慢,到1991年累计才85户,到1993年底增加到740户。(4)
在此指导思想下,深处内陆的贵州也开启了相关的改革。1994年,贵州省把发展个体经济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省发[1994]12号),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鼓励放心、放胆、放手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五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范围;取消了对个体经济的不合理限制,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势头明显加快。截至1994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3392万户,468万人,个体工商户实现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0.6%,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4%,户均资金比上年增加56.8%。贵州全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5155户,比上年增加1422户,增长38.1%;私营企业雇工886万人,比上年增加269万人,增长43.7%;投资者人数1.32万人,比上年增加3806人,增长40.6%。(5)
随着贵州相关创业限制的取消,陶华碧迎来了另一个人生的重要节点。经过10年的艰辛经营,陶华碧不再为生计发愁,日子已经有明显改观,“实惠餐厅”的火爆生意让陶华碧再次面临转型。
当然,从改革开放中捕捉到商业机会的并非只有陶华碧一人。资料显示,从1984年的中国公司元年到1994年的10年间,有些贵州民营企业早已风生水起——遵义长寿长乐集团宣布捐资1000万元在全国沿红军长征路建50所希望小学,引来惊叹;贵州“神奇”从一个洗脚药水产品开始,掀起了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席卷全国的销售风暴……(6)
与这些贵州知名的民营企业相比,陶华碧经营的“实惠餐厅”压根儿就不具备可比性。但是在这期间,陶华碧每月总有一天的固定日程,穿着她习惯的布鞋,步行到几公里以外的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油榨街缴税。
多年以后,陶华碧自豪地说道:“我一辈子就是要赚安心的钱,所以从卖米豆腐的时候就开始交税。”从这个细微的纳税行为来看,陶华碧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强老干妈辣椒酱企业的基础已经夯实。
蓝图早已绘就,奋斗正当其时。
(1)王宁,聂毅.从路边摊到辣椒王国——老干妈陶华碧的传奇人生[J].大陆桥视野,2005(09):46—47.
(2)油榨街道,隶属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地处南明区中部,东南至图云桥(雨高桥)、纱帽山、汤粑关与龙洞堡街道毗邻,南与二戈寨街道相接,西与兴关路街道交界,西北与新华路街道接壤,北与西湖路街道隔南明河相望。
(3)钟业昌.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03—10.
(4)贵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中小企业局.改革开放30年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2008-11-29.
(5)贵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中小企业局.改革开放30年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2008-11-29.
(6)唐福敬,黄莎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陶华碧一家调制的贵州味道[J].当代贵州,2008(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