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时间与瞬间
国内学界历来重视海德格尔的时间问题,相关专著和论文汗牛充栋,已取得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作为时间的基本构成环节,瞬间问题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学界较为缺少关于海德格尔瞬间问题的系统阐释,例如,海德格尔的瞬间概念如何缘起?在瞬间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海德格尔曾受到哪些思想家的深刻影响?瞬间概念又包括哪几个层面的不同含义?
在海德格尔的所有生存论术语中,瞬间(Augenblick(1))概念占据了极为特殊的地位。在《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存在建构(Seinsverfassung)植根于时间性之绽出。瞬间在生存论上意指此在由非本真的常人回到本真的整体能在(Seinkönnen)这一转变环节,它也是本真存在与有终结的时间性发生关联的纽带,即瞬间乃是此在之时间性以本真的当前样态到时,也就是说,瞬间表明了此在在实际被抛的生存处境中逗留于本真的自身之中,不再沉沦于世。就此而言,瞬间揭示了存在与时间这两大主题之间的生存论关联。
除此之外,瞬间还与永恒这个主题密切相关。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整体视野下,永恒或者被理解为时间上的永久持存,或者作为超越时间之外的绝对存在,或者作为贯穿并规定时间、本身具有时间性的存在形态,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类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从在场状态(Anwesenheit)来理解永恒。与之相照,海德格尔则在生存论上阐明了永恒植根于有终结的时间性之绽出,即永恒必须在瞬间之中到时(Zeitigung),才能展开自身,从而显现自身。换而言之,永恒并不意味着它在此在的在世生存中永远持续(fortwähren),毋宁说,它是一个隐藏的担保者(Fortgewährende),永恒本身就具有到时这个特征。这样的观点显然植根于基督教神学终末论(christliche Eschatologie)背景,它与古希腊哲学家关于永恒的传统理解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瞬间与存在、时间、永恒等主题具有直接而紧密的内在关联。研究瞬间问题,不但能够管窥海德格尔如何在生存论的视野下,运用现象学方法,重新对存在、时间和永恒这三个经典的哲学主题展开了别具一格的诠释,甚至能够通过这一研究拓展海德格尔本人不曾察觉的新问题和新视角。比如他的学生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曾通过批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期的瞬间思想,发现了海德格尔的生存论与诺斯替主义之间的现代对应关联,甚至断言海德格尔的瞬间思想蕴含着导致现代虚无主义的危险因素。
关于瞬间问题,一方面,海德格尔在诸多不同的论著、课程讲稿里均有论述,比如《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诠释》(俗称“那托普手稿”)、《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尼采》、《哲学论稿》等;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在阐明瞬间思想的时候直接提及、参照并引用的哲学家或者神学家不在少数,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克尔凯郭尔、尼采、荷尔德林、雅斯贝尔斯等。(2)有鉴于此,如果对此展开全面而烦冗的梳理介绍,难免大而无当。因此,我想集中探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的“瞬间”问题,理由有二:第一,在海德格尔前期(主要包括20世纪20年代初直至1930年左右所谓的“转向”之前)(3)的著作、课程讲稿和论文中,他关于瞬间问题的讨论相对集中,线索也较为明晰;第二,考虑到海德格尔前后期思考存在之意义问题的具体进路有所转变,瞬间概念在殊异探究路径中的含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4)因此,我们首先从海德格尔前期作品入手,力求阐明海德格尔哲学生涯初始阶段如何理解瞬间问题。
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形成主要建基于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克尔凯郭尔相关文本的思想阐释,《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中的一段表述可作佐证:
因而,就不能像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尝试的那样从现在出发去领会瞬间(Augenblick)这个现象。固然他很好地领会了“瞬间”的实际内涵,但他未能成功地阐述“瞬间”特殊的时间性,他倒是把瞬间与庸常所领会的时间之现在等同起来了。由此出发他臆造了现在与永恒的吊诡关系……亚里士多德已经看到了瞬间,也就是καιρός这个现象,并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中对之做了限定;但仍然是以这样的方式,以致他未能将特殊的时间特性带到与那个他(以另外的方式)认知为时间(,现在)的东西的关联中去。(5)
总体而言,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缘起主要有如下四条进路:
第一,通过对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56d3的突然(έξαίφνης)问题的现象学阐释,海德格尔揭示了一个既不在时间之中存在同时也不是永恒的瞬间。作为一切转变发生的通道,瞬间本身却是不可理知的,海德格尔直指这一瞬间启示着“无性”,并认为“《巴门尼德篇》中的第三条进路乃是西方形而上学曾达到的最深刻之处。这条进路最彻底地推进了存在与时间问题”(6)。简而言之,从突然概念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不可理知性通达存在论层面的“存在是无”这个结论,这构成了理解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第一条进路,即认识论进路。
第二,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7b29-224a17的时间和现在()问题的现象学阐析,海德格尔剖析了包括钟表时间和世界时间在内的流俗时间的生存论基础,并最终揭示了源始统一的时间性之绽出的生存论结构,瞬间便是构成时间性之绽出的一个基本环节,即本真的当前(Gegenwart)。统括之,由物理学视野下的现在疑难直至廓清源始的时间性之绽出,这构成了理解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第二条进路,即物理学进路。
第三,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的良机(καιρός)概念的生存论阐释,尤其是对实践智慧概念的现象学诠释,海德格尔阐明了与本真的实践决断有关的瞬间,这构成了理解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第三条进路,即实践哲学进路。
第四,从基督教神学背景下与此在(人)有关的三个瞬间出发,通过比照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的瞬间思想,我们一方面阐明了克尔凯郭尔如何从个体的生命哲学进路出发,在生存状态层次上(existenziell)将罪、救赎和审判问题转化为个体当下的信仰决断问题;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海德格尔如何承袭克尔凯郭尔的生命哲学试验,彻底悬置了基督教神学背景下的“罪—救赎—审判”设定,运用现象学方法,在生存论—存在论(existenzial-ontologisch)层次上阐明了个体性的此在如何倾听良知的呼声而生发决断,同时成为本真的此在,这构成了理解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第四条进路,即生命哲学进路。
上述四条进路分别展现了海德格尔如何比照突然(έξαίφνης)、现在()、良机(καιρός)和瞬间(Øieblik)这四个均曾被译为“瞬间”的哲学概念,尝试揭示此在与瞬间、存在与时间这两对概念之间源始的存在论关联。
我们将依循上述四条进路展开论述,同时深入耕读这些哲学家的相关著作、教职论文和课程记录,力求细致清晰地呈现海德格尔前期关于瞬间问题的思想研究。与此同时,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瞬间问题的二手文献以及前沿研究成果将主要在脚注中予以介绍和评析,以免本书的主干部分过于繁杂冗长。
一、研究计划与目标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主要研究海德格尔关于柏拉图“突然”问题的现象学阐释,并由此揭示海德格尔前期形成瞬间思想的第一条进路即认识论进路。按照弗朗西斯科·J.冈萨雷斯(Francisco J.Gonzalez)的观点,海德格尔关于《巴门尼德篇》的阐释在根本上重置了存在与时间问题理解的传统范式,简而言之,存在作为转变(μεταβολή),时间作为瞬间(έξαίφνης)(7)。因此,第一部分将围绕着“转变—瞬间”这一对概念,廓清海德格尔如何从“突然”的超时间特性中发现了柏拉图理念论无法消除的“无”之困境。
本书第二部分主要阐明亚里士多德与海德格尔在瞬间问题上的思想渊源,分为两条主线展开具体论述:
第一,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第19小节关于“时间与时间性”的论述中,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Δ卷217b29-224a17(讨论时间问题的章节)展开了逐字逐句的解析,尤其是对“现在”()这个概念。海德格尔阐明了四重时间(物理时间、钟表时间、世界时间和源始的时间性)之现在,最终揭示了这四重时间整体统一的存在论根据即源始的时间性之绽出。在阐明了时间性之绽出的视域特征后,海德格尔将与“决断”(Entschlossenheit)这个生存论范畴直接相关的本真之当前称为“瞬间”(Augenblick):“保持在决断之中并源于决断的当下我们称之为瞬间。”(8)
第二,在1921至1922年冬季学期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早期弗莱堡讲座(9)以及1924至1925年马堡冬季学期关于柏拉图《智者篇》的系列课程(10)中,海德格尔阐析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第十卷,尤其是“实践智慧”(φρόνησις)这个概念。海德格尔特别关注实践智慧引导具体行动时所依据的良机(καιρός),并直接将它译为“瞬间”(Augenblick)。他后来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存在与时间》等著作中提到的本真之当前即决断瞬间,便得益于实践良机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回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的时间和现在问题,以及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的实践智慧和良机概念,它们分别构成了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物理学进路与实践哲学进路。我们将对这两条进路展开具体阐述,分列为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
本书第三部分将尝试展开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在瞬间问题方面的思想比照。克尔凯郭尔植根于基督教神学的时间视野,考察并批判了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瞬间思想,阐明了何谓真正的永恒与瞬间。丹麦文Øieblikket和德文Augenblick的字面意思都是“一眨眼”,我们可以在《新约·哥林多前书》的希腊语版本中找到二者的词源学根据:“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11)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克尔凯郭尔在其哲学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圣经》典故。由此可见,他关于瞬间问题的讨论植根于基督教神学背景,并尝试将其转化为个体在当下具体的生存处境中如何实现“信仰的一跃”这个难题。不过,在海德格尔看来,克尔凯郭尔尽管“把生存问题作为一个实际生存活动的问题明确加以掌握并予以透彻的思考,但他对生存论问题的提法却十分生疏,乃至从存在论角度看来,他还完全处在黑格尔的以及黑格尔眼中的古代哲学的影响之下”(12)。由此可以窥见,克尔凯郭尔仍然停留在生存状态层次(existenziell)阐析生存问题,他对瞬间概念的理解同样囿于这一解释范式,海德格尔则尝试从生存论层面(existenzial)上阐析瞬间的存在论结构。总之,海德格尔在“瞬间”问题上曾不止一次回溯克尔凯郭尔的相关思想,尽管多以批判的方式(13)。
克尔凯郭尔关于瞬间问题的探讨始终围绕《圣经》中所影射的三个标志性瞬间展开,这些瞬间皆与人类历史的发生、转向和终结有关(14),包括罪被设定的瞬间、基督降临的瞬间(καιρός)以及末日审判的瞬间()。他在存在与非存在、永恒与时间的矛盾张力中阐明了瞬间概念。在广义上,瞬间可意指任何同永恒和时间相关的重要时刻;但在狭义上,瞬间仅指永恒与时间可被重演的触碰综合,这样的瞬间对族类而言,就是基督降临的瞬间,也被称为“作为原型的瞬间”(the Prototype Moment);对个体来说,这样的瞬间就是在其实际生存中不断趋向并亲证永恒,准备实现“信仰的一跃”(the leap of faith)的瞬间。这三个瞬间都象征着存在与非存在、永恒与时间的转变。罪被设定的瞬间标志着时间即现实性的肯定(历史的开启)以及对永恒的否定(背离神),这是精神由存在转向非存在的瞬间;基督降临的瞬间则象征着永恒切入历史并与时间相互触碰,这个瞬间乃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综合;最后,末日审判的瞬间则标志着对时间的否定(历史的终结)以及对永恒的肯定(向神回归),这是精神由非存在重新转向存在的信仰一跃。
海德格尔悬置了基督教神学背景下“罪—救赎—审判”这类依托于信仰的设定,转而在生存论视野下阐析瞬间的存在论结构。克尔凯郭尔的永恒和存在意指一个绝对的超越者,也就是《圣经》中的“神”(Gud)(15)。神是永恒的存在,也是时间的创造者。另一方面,时间则呈现为现实展开的历史。“非存在”表明个体仍处于罪之状态中。因此,在克尔凯郭尔那里,永恒与时间、存在与非存在是完全异质的两类东西,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绝对的界限。海德格尔在生存论层面上揭示了一般存在的意义并未超越于此在的生存之外,它随着存在问题的发问者即此在的领会而得到显现。存在不是任何一个存在者,而是存在者(比如此在)的存在,因此,存在问题不是关于绝对的超越者(神)是否在场的问题,而是此在(人)究竟本真地还是非本真地生存的问题。永恒与时间并不呈现为绝对超越者同现实存在者之间的绝对断裂,因为此在的存在建构就是时间性之绽出。时间性之绽出乃是有终结的到时。有鉴于此,此在之生存就是“向终结存在”,总是尚未完成的。此在的生存总无法直接在整体上被把握和规定,作为无具体关联的意蕴关联整体,一般存在就是无(Nichts)(16)。
综上所述,本书的第三部分即第四章将根据上述三个标志性瞬间分为三节,从存在与非存在以及永恒与时间的关联视角,阐明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在瞬间问题上的思想比照,由此构成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概念缘起的第四条进路即生命哲学进路。
最后,汉斯·约纳斯曾对《存在与时间》里的瞬间概念展开批判,争议有三:第一,海德格尔始终在本真将来同本真过去(实际被抛)的关联之中解析瞬间,瞬间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存论范畴;第二,如果把瞬间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存论范畴,那么,它的生存论内容在实践上竟然为空;第三,海德格尔曾提到本真的过去即实际的被抛状态,但没有指明“抛者”是谁,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架构中,“抛者”位置向来缺失。由此出发,约纳斯将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视为诺斯替主义的现代对应项,甚至是现代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就此而言,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为己任的海德格尔竟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本书的第五章旨在阐明,在约纳斯看来,海德格尔的瞬间思想与现代虚无主义呈现何种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围绕抛者或永恒的离场、瞬间之空性等问题,阐析约纳斯的上述论断是否公允准确。最后,由瞬间问题出发,管窥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诺斯替主义乃至现代虚无主义之间的思想关联。
通过以上四条进路的具体论述以及对约纳斯批评的反思和回应,本书想要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达成如下两个目标:
第一,廓清同海德格尔的瞬间(Augenblick)直接对应的突然(έξαίφνης)、现在()、良机(καιρός)和瞬间(Øieblikket)这四个概念的生存论结构。
第二,结合上述四条进路,阐明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瞬间概念的多重含义及其思想史效应。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关于海德格尔的时间问题,欧陆、英美和国内学界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对瞬间问题的关注相对偏少。不少学者只是在引介或探讨海德格尔时间问题的同时,顺带提及瞬间概念,旨在更为系统丰富地展现时间问题的内在结构。
澳大利亚默多克(Murdoch)大学的科罗·沃德(Koral Ward)在其博士论文《“瞬间”:19—20世纪西方哲学的“决定性时刻”观念》(17)里面简要介绍了19世纪以来一些重要哲学家的瞬间观念,包括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尽管只是概述性的梳理,但作者视野宏大,文献综述翔实可靠,为进一步研究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瞬间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索引。德国学者君特·沃尔法特(Günter Wohlfart)将自己的一门课程讲稿整理修订,并出版成书,书名为《瞬间:时间和感性经验——康德、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略提普鲁斯特)》(18)。这门课程的主题是“近代哲学的时间概念”,其中探讨了康德、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这四位哲学家作为感性范畴的瞬间概念。这本书的第四部分阐释了海德格尔的瞬间概念与时间性、历史性和语言这些术语的思想关联,突显了海德格尔前后期在“瞬间”问题上曾发生的思想转变。这部专著为我们阐析海德格尔的瞬间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比较研究进路。回到国内学界,叶秀山先生的论文《论“瞬间”的哲学意义》(19)从康德、黑格尔和克尔凯郭尔这条主线阐明了瞬间观念在形而上学传统中曾对哲学范式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黄裕生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20)中也讨论过瞬间问题,尤其是在论述海德格尔的永恒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时。上述著作均属于海德格尔瞬间问题的整体阐析,相关论述简洁明了,鞭辟入里。基于本书所拟定的四条进路,笔者对辅助性研究资料展开了更有针对性的搜集和整理。
首先,关于第一条进路即认识论进路。2012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研讨班》(GA83)出版,该卷收录了海德格尔在1930至1931年冬季学期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研讨班内容,不过,这份课程记录只占据全卷13页篇幅。(21)与此同时,另有一份更为详细的学生笔记《海德格尔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阐释》(22)(单页印刷体,部分希腊文为手写体,总共24页)现归马尔库塞档案馆所有,里面不仅记录了1930至1931年冬季学期的研讨班内容,还包括了1931年夏季学期关于同一主题的课程记录。在这份文稿中,海德格尔按照斯特方页码解释了《巴门尼德篇》的主要段落,尤其逐字逐句地阐析了“附录”(Anhang)亦即第三条进路(155e4-157b5)。
然而,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全集》第83卷的编者马克·米察尔斯基(Mark Michalski)并未收录这份手稿,在他看来,海德格尔只与沃夫冈·沙德瓦尔特(Wolfgang Schadewaldt)教授共同主持了1930至1931年冬季学期的弗莱堡大学研讨班,原计划于1931年夏季学期举行的研讨班实际上并未如期展开(23),尽管在马尔库塞档案馆中保存的那份手稿已经标明了详细日期(1931年6月3日至7月15日)。吊诡的是,海德格尔本人也甚少提及这两个关于《巴门尼德篇》的研讨班,仿佛它们从未发生,其原因学界目前尚无定论,这已是一段颇有争议的学界公案。尤西·巴克曼(Jussi Backman)指出:“如果这确实是海德格尔在研讨班中所得出的结论,他后来再也没有系统地回溯《巴门尼德篇》,这一事实就表明他曾经为自己的阐释深感犹豫,同时始终被这篇谜一样的对话所困扰,像大多数阐释者那样。”(24)文森佐·西塞罗(Vincenzo Cicero)也曾提出质疑:“海德格尔对于‘瞬间’(έξαίφνης)的刻意忽视真令人奇怪。”(25)他同时认为,海德格尔在《巴门尼德篇》中发现的瞬间问题会让其“存在之历史”(Seinsgeschichte)陷入严重的危机,他为此不得不刻意避免提到这个问题。弗朗西斯科·J.冈萨雷斯(Francisco J.Gonzalez)也认同前面两位学者的观点,他提出或许正是预见到这一结论会颠覆自己关于柏拉图思想的整体评断与历史定位,因此,海德格尔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到曾在1930至1931年与沙德瓦尔特教授共同主持的这个研讨班。(26)尽管如此,通过这份“被遗忘的手稿”,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展现海德格尔如何从柏拉图的“突然”悖论中管窥到,瞬间具有源始的“无性”,直至阐明一般存在就是“无”(das Nichts)。
除了那份尚未发表的课程手稿外,汉斯·鲁因(Hans Ruin)的专著《隐秘的开端:海德格尔作品中的“历史性”溯源》(27)(尤其是第178至184页)也详述了“突然”(έξαίφνης)和“凯若斯”(καιρός)这两个哲学概念之间的殊异关联。德国学者维尔纳·拜尔瓦尔特斯(Werner Beier waltes)在《突然或者瞬间悖论》(28)这篇论文中沿着由柏拉图的突然问题到亚里士多德的现在悖论,再到克尔凯郭尔的瞬间概念直至海德格尔的瞬间思想这条线索概述瞬间问题,这与本书的第一条进路比较契合。此外,卡尔·海因茨·博雷尔(Karl Heinz Bohrer)的专著《从突然到感性显象的瞬间》(29)探讨了一个类似问题,即作为感性与非感性的显象界限,突然是如何可能的?这部著作同时涉及海德格尔的瞬间问题以及与其瞬间概念相关的其他思想主题,比如语言、艺术等。
其次,关于第二条进路即物理学进路。海德格尔曾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30)里剖析了各种流俗的时间领会(das vulgäre Zeitverständnis),比如钟表时间、世界时间,进而通达其源始的存在论根据,即时间性。如上诸种流俗的时间领会还有一个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源,海德格尔主要将其归于亚里士多德。所以,在阐明存在论差异问题伊始,他首先对亚里士多德详述时间问题的文本(《物理学》Δ卷217b29-224a17)展开了颇为详尽的现象学解析;然后,通过厘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时间理解与流俗的时间领会之间的关联,海德格尔又从钟表时间出发,经由世界时间,直至阐明源始的时间性乃至瞬间问题。
关于这条解析进路,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海德格尔明确提到自己曾受到新柏拉图主义者辛布里丘(Simplicius)关于《物理学》Δ卷的评注的启发(31)。因此,笔者将结合辛布里丘的《物理学》解注(32)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问题,以便与海德格尔的相关阐释互鉴。
此外,沃尔特·布罗根(Walter Brogan)曾撰写《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阐释中的时间问题》(33)一文,详细阐述了海德格尔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Δ卷的时间问题解释。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在《瞬间: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和理论的终结》(34)中曾经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在与瞬间的关系问题。王恒也在《海德格尔时间性的缘起》(35)这篇论文中介绍了这条进路。
再次,关于第三条进路即实践哲学进路。朱清华在其专著《回到源初的生存现象——海德格尔前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诠释》(36)第四章中讨论了海德格尔前期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章的现象学阐释。在关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研究的系列课程讲稿中,海德格尔曾对实践智慧(φρόνησις)、良机(καιρός)、瞬间(Augenblick)和时间性(Zeitlichkeit)等重要术语及其内在关联展开了清晰而深入的阐释。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同样在《瞬间: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和理论的终结》中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和海德格尔在瞬间问题上的思想脉承。该书标题中的“The Glance of The Eye”分狭义和广义:它在广义上意指眼睛一般地“看”,正如古希腊语词“θεωρία”,它的原初含义就是观看、凝视,后引申为“理论”(theory);它在狭义上是德文“瞬间”(Augenblick)的专属译名,既具有“看”的特征,也具有时间含义,即“看的瞬间”。该书的前两个部分详述了海德格尔前期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现象学研究,包括实践智慧、良机和瞬间这些主题。
此外,还有两篇经典文献同样值得关注:一篇是意大利学者弗朗柯·伏尔皮(Franco Volpi)撰写的《<存在与时间>: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一种“转译”?》(37),他以亚里士多德为例,通过海德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相关章节的现象学诠释,揭示了海德格尔与传统形而上学之间具有内在张力的思想关联。另一篇是由沃尔特·布罗根(Walter Brogan)撰写的《亚里士多德在海德格尔现象学发展中的地位》(38)一文,同样论述了海德格尔前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卓有成效的现象学解读,尤其是真理问题。这两篇文献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海德格尔前期是如何对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思想展开现象学研究的。
再次,关于第四条进路即生命哲学进路。克尔凯郭尔思想研究专家琼斯(O.T.Jones)的专著《克尔凯郭尔生存境遇下“瞬间”的意义》(39)着眼于克尔凯郭尔当时真实的生存处境,尝试站在他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这个视角,在基督教神学背景下,阐明其“瞬间”概念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威廉·戴维斯(William C. Davis)在其论文《克尔凯郭尔关于转折中的个体转变》(40)也具体阐释过克尔凯郭尔在《哲学片断》中讨论的瞬间与个体概念。另一方面,海德格尔研究专家西奥多·克兹尔(Theodore Kisiel)和约翰·凡·布鲁恩(John van Buren)侧重于介绍海德格尔早年所受的基督教神学教育对其解读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尤其是约翰·凡·布鲁恩(John van Buren),他在专著《青年海德格尔:隐秘之王的传说》(41)中甚至将海德格尔在学术上视为一个哲学家,同时在生活中视为一个基督徒,由此加以综合比较,进而展开学术研究。他们都提到了“瞬间学”(Kairology),这个概念既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术语,同时也是一个基督教神学范畴。它在海德格尔关于瞬间问题的现象学诠释中体现了基督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德国学者奥托·珀格勒(Otto Pöggeler)在《解构与瞬间》(42)一文中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柏拉图、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这三位思想家之间关于瞬间问题的思想脉承。奥托·珀格勒围绕时间、永恒、解构和瞬间这四个主题,对此展开了颇为详尽的哲学阐析,这些主题均植根于基督教神学终末论背景,这篇文献对于第四条进路的思想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此外,如前所述,科罗·沃德的博士论文同样对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的瞬间概念有过一般性介绍。
最后,关于海德格尔与诺斯替主义的内在关联这一段颇受争议的公案。随着那戈·玛第书册与《死海古卷》在1945年和1947年相继被发现,曾被斥为基督教异端的诺斯替主义(43)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在翻译曼达派(Mandeans)文献的热潮中,同时在布尔特曼与海德格尔的指导下,汉斯·约纳斯开始研究诺斯替主义,其博士论文的题目为《诺斯的概念》,后来他又陆续发表德文著作《诺斯与古代晚期精神》(Gnosisund Spätantiker Geist)和权威的概览性英文著作《诺斯替宗教:异在上帝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44)。1952年,约纳斯发表了《诺斯替主义与现代虚无主义》(45)一文,矛头直指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此文后经扩充,附于《诺斯替宗教:异在上帝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书后,跋文名为《诺斯替主义、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46)一言以蔽之,约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视为古代晚期的诺斯替主义运动的现代对应项。不特如此,苏珊·阿尼玛·陶伯斯亦曾撰写《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的诺斯替主义基础》(47)一文,继续拓展该论题,阐明了《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论真理的本质》等著作中的诺斯替主义因素,比如畏、操心、被抛状态、无、良知的呼声等概念。艾瑞克·沃格林也将海德格尔视为诺斯替主义运动的现代代言人,甚至借用海德格尔的“临在”(parousia)概念为现代诺斯替主义命名,称其为“临在主义”(Parousiasm)。(48)迈克尔·鲍恩则指出,《哲学论稿》(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才是海德格尔式的诺斯替主义的高峰。(49)上述学者均认同海德格尔与诺斯替主义之间或隐或显的思想关联,尽管在与之对应的具体著作与概念方面存在分歧。韩潮曾做出精辟总结:“甚至不妨说,海德格尔大概是第一个被诊断为患有诺斯替主义病症的思想家。”(50)约纳斯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期的瞬间思想展开了激烈批判,相关内容集中体现在《诺斯替主义、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这篇文章中。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界近些年来已经对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瞬间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对丰硕的学术成果,不过,目前仍尚未针对柏拉图的突然(έξαίφνης)、亚里士多德的现在()和良机(καιρός)、克尔凯郭尔的瞬间(Øieblikket)以及海德格尔的瞬间(Augenblick)等含义相近又相互关联着的哲学概念展开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廓清。这一工作理应得到重视,它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海德格尔的瞬间概念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思想源头及其哲学史定位,而且从瞬间问题入手,还能够管窥存在、永恒、时间等其他亘古不变的经典哲学主题在这一传统里曾发生的思想转变,甚至能明晰地再现希腊与希伯来这两大文明源头在形而上学传统中的融合与碰撞,同时直指现代人饱受虚无主义困扰的现实思想处境,这也构成了本书选题的宏观背景和思想史意义。
(1) Augenblick这个德文词直译就是“一眨眼”“一瞥”或者“目光一闪”。目前国内学界对它尚未有统一的中译名。陈嘉映在译《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最初将它译成“眼下”,后改为“当下即是”。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371.丁耘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译本里将之译为“当即”,参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93.还有学者将之译成“瞬间”,参见朱清华.回到源初的生存现象:海德格尔前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诠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8-129.笔者认为,将“瞬间”作为Augenblick的中译名更为贴切,因为“瞬”字本身就有眨眼之义,而且与“眼下”相比,它听起来又不大容易让人联想到非本真的状态,于是采用了朱清华提出的“瞬间”这个译法。
(2) 例如,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世界观的心理学》(Psychologieder Weltanschauungen)中曾讨论过“极限处境”(Grenzsituation)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阐明的、与决断和瞬间有关的生存论范畴“处境”(Situation)就受其影响。Cf.Heidegger M.Sein und Zeit[M].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2006:301;Heidegger M.Wegmarken[M].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76:7-8,24-25.海德格尔的瞬间思想还曾受到尼采“永恒轮回说”的影响。关于这一部分的具体阐释,参见海德格尔解读尼采思想相关著作的上篇第二卷“痊愈者”(Genesende)章节,cf.Heidegger M. Nietzsche[M].Pfullingen:Günther Neske Verlag,1961:311-312.与亚里士多德和克尔凯郭尔相比,雅斯贝尔斯与尼采对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形成的影响相对间接一些,海德格尔前期即《存在与时间》时期在阐明瞬间观念的过程中对二者甚少直接提及。有鉴于此,本书研究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形成,主要依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这条主线。至于雅斯贝尔斯和尼采在瞬间问题方面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启示,笔者将作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另行探讨。
(3) 20世纪20年代初直至《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海德格尔主要尝试从此在的时间性出发思考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即“如何有存在”,这也被他称为“基础存在论”(Fundamentalontologie),以澄清传统形而上学对于存在与存在者的混淆。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开始关注存在之真理问题,试图借此充分阐明此在的时间性本质,即从一般存在的视角出发廓清“如何有时间”这个问题,以《论真理的本质》(Vom Wesen der Wahrheit)和《哲学论稿》(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这些作品为思想分界。这也是国内外学界关于海德格尔颇有争议的“转向”(Kehre)问题。尽管迄今为止“转向说”仍未取得一致意见,然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刊行之前的相关著作、论文或课程讲稿中,确实对时间性和瞬间问题有过更为充分的阐述。有鉴于此,笔者主要关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期关于时间性和瞬间问题的研究著作,包括《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宗教生活现象学》(GA60)以及他在弗莱堡大学和马堡大学工作期间撰写的其他讲课记录、教职申请论文乃至部分未刊手稿等,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探讨海德格尔前期的瞬间思想。
(4) 实际上,在1936年至1938年撰写的《哲学论稿》(亦被认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标志之一)中,海德格尔在提到瞬间问题时,多使用“瞬间场所”(Augenblicks-Stätte)这个概念,而不只是“瞬间”(Augenblick)。这一转变也与他逐渐放弃基础存在论进路,而转向存在历史之思有关,海德格尔后期尤其从存在之拓扑学(Topologie)角度出发关注“本有”(Ereignis)和存在之真理问题,同时强调空间与时间具有同等的源始地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在后期常使用“瞬间场所”这个概念。奥托·珀格勒(OttoPöggeler)认为,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转变植根于他在《哲学论稿》中关于荷尔德林(Hölderlin)诗歌的相关阐释,同时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瞬间”、《哲学论稿》中的“瞬间场所”以及后期思想[比如《同一与差异》(Identität und Differenz)]中讨论过的“突然”(Jähe)这三个概念并举。Cf.Pöggeler O.Destruktion und Augenblick[M]// Buchheim T,ed. Destrucktion und Übersetzung.Weinheim:VCH,Acta Humaniora,1989:9-29. 因此,通过对海德格尔前后期瞬间思想的相关研究,我们能够管窥他在存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曾发生的转变,当然,这将会是笔者未来的研究计划。
(5) Heidegger M.Die Grund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M].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75:408-409.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的所有引文,笔者均参考了丁耘的译本,并酌情作出了必要的调整。参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 Marcuse H.Unpublished transcript of Heidegger.Plato: Parmenides[Z]. Frankfurt am Main: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Johann-Christian-Senckenberg,Archivzentrum.Na 3,19(0020.01): 15.
(7) Cf. J.Gonzalez F.Shattering Presence: Being as Change,Time as the Sudden Instant in Heidegger's 1930-1931 Seminar on Plato's Parmenides[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2019,57(2): 313-338.
(8) “Die in der Entschlossenheit gehaltene und aus ihr entspringende Gegenwart nennen wirden Augenblick”,Heidegger M.Die Grund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M].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75:407.
(9) 这一讲座内容结合海德格尔学生的课堂记录由维托里奥·克洛斯特曼(Vittorio Klostermann)出版社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61卷(GA61)发行问世,标题为《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诠释:现象学研究导论》,cf. Heidegger M. Phä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zu Aristoteles(Wintersemester 1921/22)[M].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85.
(10) 这一课堂讲稿结合海德格尔学生的课堂记录由维托里奥·克洛斯特曼(Vittorio Klostermann)出版社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19卷(GA19)发行问世,题目为《柏拉图:智术之师》,cf.Heidegger M.Platon:Sophistes(Wintersemester1924/25)[M].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92.
(11) 参见《新约·哥林多前书》15:52。
(12) Heidegger M.Sein und Zeit[M].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2006:235.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所有引文,笔者均参考了陈嘉映和王庆节合译本,并酌情作出了必要调整。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3) 除了刚才列举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的一处外,在《存在与时间》的一个脚注里,海德格尔同样直接批判了克尔凯郭尔的瞬间概念:“克尔凯郭尔极为深刻地看到了生存状态上的‘瞬间’现象。但这并不已经意味他也相应成功地在存在论上对这一现象作出了阐释。他停留在流俗的时间概念上并借助于现在和恒常性来规定瞬间。当克尔凯郭尔谈到‘时间性’时,他指的是人的‘在时间中存在’。作为时间内状态的时间只知道现在,绝不知道瞬间。但如果我们在生存状态上经验到了这种瞬间,那么就已经有一种更为源始的时间被设为前提了,尽管这种时间在存在论上还是未曾明言的。”Heidegger M.Sein und Zeit[M].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2006:301;Heidegger M.Wegmarken[M].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76:338.
(14) 克尔凯郭尔在自己的哲学著作中曾多次提到这三个瞬间。首先,关于罪被设定瞬间的描述,比如(1)“首先是在‘瞬间’之中,历史才得以开始”。参见克尔凯郭尔.恐惧的概念[M]//克尔凯郭尔.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致死的疾病.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82.(2)“在‘罪’被设定的这一瞬间,‘现世性’就是‘有罪性’”。参见克尔凯郭尔.恐惧的概念[M]//克尔凯郭尔.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致死的疾病.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85.其次,关于基督降临这个瞬间,相关文本有:(1)“假设事实并非如上所述,则时间中的瞬间就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至于我永远都无法将之忘却,因为那个尚未来临的永恒就在这一瞬间临现。”参见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M].王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2)“现在来看看这个瞬间。这样的一个瞬间有其独特性。如同所有的瞬间,它是短暂的、片刻性的、稍纵即逝的;如同所有的瞬间,在下一个瞬间来临之际,它已经逝去了。可是,这个瞬间又是决定性的,而且它被永恒所充满。这样的一个瞬间应当有个独特的名称,让我们称之为时候满足。”参见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M].王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6.最后,关于末日审判的第三个瞬间,克尔凯郭尔曾这样描述:“在《新约全书》之中有着一个对于‘瞬间’的诗意改写。保罗说,世界将消亡,在一个不可分的微量、在一眨眼之间。由此他也表达了:‘瞬间’是可以与‘永恒’相比较的,就是说,因为‘毁灭之瞬间’在同一瞬间里表达了永恒。”参见克尔凯郭尔.恐惧的概念[M]//克尔凯郭尔.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致死的疾病.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81.
(15) 援引王齐的观点:尽管在《哲学片断》中,克尔凯郭尔假借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之名在阐述宗教语境下的“永恒真理”时,为了保持其“思想方案”的“试验”性质,并未指明这里的宗教究竟为何,甚至还专门用Guden(en Gud)一词来表示“一位神”“某位神”,而不是特指基督教的神(Gud);但是,在以同一假名写作的续篇《对<哲学片断>的最后的、非学术性的附言》中,克尔凯郭尔曾明确指出这里的宗教就是基督教。参见王齐.《哲学片断》中“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及其意义[J].浙江学刊,2006(6):20-26.有鉴于此,在阐释克尔凯郭尔笔下的永恒、神、救赎、罪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哲学概念时,我们不应脱离基督教神学背景。
(16) “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Warum gibt es überhaupt etwas und nicht vielmehr Nichts)?”这一疑难在近代首先由莱布尼茨提出,之后谢林乃至海德格尔都从自己的哲学视角出发,进一步尝试解决这个疑难。“存在是‘无’(Nichts)”这一思想在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得到详尽的阐发,这里不再赘述。具体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M]//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9-141.
(17) Ward K.Augenblick:The Concept of the “Decisive moment”in 19th-and 20th-Century Western Philosophy[M].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8.
(18) Wohlfart G.Der Augenblick: Zeit und ästhetische Erfahrung bei Kant,Hegel,Nietzsche und Heidegger mit einem Exkurs zu Proust[M].Freiburg: Karl Alber Verlag,1982.
(19) 叶秀山.论“瞬间”的哲学意义[J].哲学动态,2015(5):5-9.
(20)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1) Heidegger M.Seminare:Platon-Aristoteles-Augustinus[M].Frankfurt am Mein:Vittorio Klostermann,2012:25-37.
(22) Marcuse H.Unpublished transcript of Heidegger.Plato:Parmenides[Z].Frankfurt am Main:Universitätsbibliothek Johann-Christian-Senckenberg,Archivzentrum.Na3,19(0020.01).考虑到这份手稿目前尚未公开整理出版,笔者将在脚注中列出所有引文的原文,以供学界同仁核查。在此特别感谢同济大学杨光老师赠予笔者这份手稿的影印本。
(23) Heidegger M.Seminare:Platon-Aristoteles-Augustinus[M].Frankfurtam Mein:Vittorio Klostermann,2012:667-668.不特如此,威廉·J.理查德森William J.Richardson教授在《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到思想》的附录里也只列出了海德格尔与沃夫冈·沙德瓦尔特教授共同主持的1930至1931年冬季学期的进阶研讨班(“Fortgeschrittene:Platons Παρμενίδης(mit Schadewaldt)”),同时并未列入1931年夏季学期举行的关于同一主题的研讨班。Cf.J.Richardson, S.J.W.Heidegger:Through Phemonenology to Thought[M].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03:675.
(24) Backman J.Complicated Presence:Heideggerandthe Post-MetaphysicalUnityofBeing[M].Albany:State Universityof New York Press,2015.
(25) Cicero V.Henologiaeoblio del'l Essere.A propositodiuna figura speculativa centralein Heidegger[J].Dialegesthai.Rivistatelematicadifilosofia,2011(13).
(26) Cf.J.Gonzalez F.Shattering Presence:Beingas Change,Timeasthe Sudden Instant in Heidegger's 1930-1931 Seminaron Plato's Parmenides[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2019,57(2):313-338.
(27) Ruin H.Enigmatic Origins:Tracing the Themeof Historicity through Heidegger's Works[M].Stockholm:Almqvist&Wiksell Interantional,1994.
(28) Beierwaltes W.'Eξαίφνηςoder:Die Paradoxiedes Augenblicks[J].Philosophisches Jahrbuch,1967,74(2):271-283.
(29) Bohrer H.Plötzlichkeit: Zum Augenblick des ästhetischen Scheins [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81.
(30)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GA24)源于海德格尔1927年夏季学期在马堡大学所开设的同名系列讲座手稿。它主要关注四个现象学之基本问题:(1)存在论的差异问题,即存在与存在者之分;(2)存在的基本廓清问题,即本质和实存之分;(3)存在的可能殊异及其多样性的统一根据问题;(4)存在的真理特征问题。它们分别由传统形而上学的四个基本论题引出:(1)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康德);(2)本质存在(das Wassein,essentia)和现成存在(das Vorhandensein,existentia)皆植根于存在者的存在(可溯及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中世纪存在论);(3)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广延存在(res extensa)与思想存在(res cogitans)(近代存在论);(4)作为系词(Copula)的存在(逻辑学)。海德格尔关于四重时间的解析,旨在解答第一个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即存在论的差异问题。该书的编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冯·赫尔曼(Friedrich-Wilhelmv.Herrmann)教授曾在该书1975年版的“后记”中提到:“这一讲座详解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第三章节的要题,即通过作为一切存在领会的视域之‘时间’的廓清,解答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der Sinn von Sein überhaupt),它基于以此在(Dasein)解析为引导的基础存在论”,cf.Die Grundproblemeder Phänomenologie[M].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75:472-473.因此,该书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存在与时间》未完成的“时间与存在”章节的增补。
(31) Heidegger M.Die Grund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M].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1975:328.
(32) Cf.Simplicius.On Aristotle Physics 4.1-5,10-14[M].J.O.Urmson,trans.Londonand New York:Bloomsbury Academic,2013.
(33) BroganW.Die Fragenachder Zeitin Heideggers Aristoteles-Interpretation.Aufdem Weg zu Sein und Zeit[J].ZaborowskiH,Übers.Heidegger-Jahrbuch,2007(3):96-108.
(34) William M.The Glance of The Eye:Heidegger,Aristotle,and the Ends of Theory [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35) 王恒.海德格尔时间性的缘起[J].江海学刊.2005(6):213-219.
(36) 朱清华.回到源初的生存现象:海德格尔前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诠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7) VolpiF.BeingandTime:A “Translation”the Nicomachean Ethics[J].//KisielT,Buren v.J.,ed.ReadingHeideggerfromtheStart.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 YorkPress,1994.
(38) BroganW.ThePlaceof Aristotlein the Developmentof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M]//Kisiel T,Burenv.J,ed.ReadingHeideggerfromtheStart.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 York Press,1994.
(39) Jones O.T.The Meaning of the “Moment” in Existential Encounter according to Kierkegaard[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62.
(40) William D.Kierkegaar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ividualin Conversion[J].ReligiousStudies,28:145-163.
(41) Buren v.J.The Young Heidegger:Rumor of the Hidden King[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Press,1994.
(42) Pöggeler O.Destruktionund Augenblick[M]//Buchheim T,ed.Destrucktionund Übersetzung.Weinheim:VCH,ActaHumaniora,1989:9-29.
(43)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源于希腊文γνωστικός,指某个拥有诺斯或灵知的人。诺斯替主义曾用于表示公元2、3世纪的教父所批判的基督教异端。后到了18、19世纪,它的外延得到扩大,被认为是希腊化晚期世俗文化向宗教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一场大范围的宗教运动。自从20世纪那戈·玛第书册与《死海古卷》被相继发现,学者不仅将诺斯替主义视为历史上的一场精神运动,更进一步看作对人类处境的一种独特回应,其精神原则已经体现在现代性之中。参见张新樟.诺斯替主义与现代精神[J].浙江社会科学,2003,5:118-123.关于译名,张新樟将Gnosticism译为“诺斯替主义”,刘小枫、韩潮等主张意译为“灵知主义”,考虑到该词的历史演变和丰富含义,作者采纳张新樟的译名,直接音译为“诺斯替主义”。
(44) Jonas H.The Gnostic Religion.The Message of the Alien God and the Beginnings of Christianity[M].Boston:Beacon Press,2001.
(45) Jonas H.Gnosticism and Modern Nihilism[J].Social Research,1952,19(4):430-452.
(46) Jonas H.The Gnostic Religion.The Message of the Alien God and the Beginnings of Christianity[M].Boston:Beacon Press,2001:320-340.
(47) Taubes A.S.The Gnostic Foundation of Heidegger's Nihilism[J].The Journal of Religion, 1954, 34(3): 155-172.
(48) 参见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M].张新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以及韩潮.海德格尔与灵知主义[J].哲学门,2011,23(1):51-63.
(49) Pauen M.Dithyrambiker des Untergangs: Gnostizismus in Ästhetik und Philosophie der Moderne[M].Berlin:Akademie Verlag,1994.
(50) 韩潮.海德格尔与灵知主义[J].哲学门,2011,23(1):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