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时空:跨越千年的回荡
山万叠、水千重,东西方文明却不谋而合
喜马拉雅山脉犹如一条历史的回音壁,东方的古代学者们每一声成果捷报,都会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隐约听到一个相同的声音从西方传来。
相差千年,形似孪生
科学离不开数学,世界的数学发展,以中国古代数学为先,成果也最为丰富。
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数学历经漫长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回顾数学的历史,不难看到,中国的各类数学成果都比西方早发现很多年。但是,后起的西方高速地完成了数学的基础积累,快速地赶上中国、超过中国。
让我们对比中西方数学,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几何学为例,中国的各种几何学知识的提出,比西方都要早500~1000年。
1.圆周率
中国古代:“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也就是说,圆周率为(355/113=3.14159292),至少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
西方近代:π=3.141593。也就是说,给圆周率取了一个名字(即符号π),然后约定一个符号“=”,代表“等于”,阿拉伯数字表示计算出来的值3.141593,注意这个小数点的符号“.”,表达得非常简洁。
2.勾股定理
中国古代:“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或者“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的实例式描述。
西方近代:a2+b2=c2,或者,即三个变量的符号化描述。
中国的“勾、股、弦”,西方用a、b、c表示;“勾股各自乘”,西方用a2和b2表示;“开方除之”,西方用表示;“即弦”,西方用“=”表示“即”,用“c=”表示“即弦”。
3.圆的面积
中国古代:“径自相乘,三之,四而一”。
西方近代:S=π×d2/4。
“径自相乘”,就是d2,d代表直“径”;“三之”即“π×”,“四而一”,就是“/4”。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计算立方体的体积,见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的立方体体积计算对照表。
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的立方体体积计算对照表
领跑的中国古代数学
最晚到春秋末年(距今至少2500年),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完备的十进位计算,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2400年前开始,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大量数学著作,举其荦荦大者:
《孙子算经》,约公元前400年,杰出成就:算筹计数。
《周髀算经》,约公元前100年,杰出成就:勾股定理、分数运算、等差数列、圆周长求法、一次内插法。
《九章算术》,约公元前100年,杰出成就:分数运算、比例问题、“盈不足”算法、面积计算、体积计算、一次方程组解法、开平方、开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
《海岛算经》,263年,杰出成就:相似三角形测量方法(重差法是测量数学中的重要方法)。
《张丘建算经》,466—485年,杰出成就: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不定方程)。
《数书九章》,1247年,杰出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测圆海镜》,1248年,杰出成就:系统介绍“天元术”、列方程、解方程。
《算数启蒙》,1299年,杰出成就:四则运算、开方、九归除法。
《四元玉鉴》,1303年,杰出成就:“四元术”(解四元高次方程与消元解法)、“垛积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
这些著作中的算术和数学理论,比西方多则早一千年、少则早几百年。在此,我们略举一例。
魏晋时期(约3世纪,即1700多年前)数学著作《海岛算经》中记录了“窥望海岛”,这是中国古代跨区域测量远处目标高度和距离的方法,与现代卫星摄影测量一模一样,都采用三角测距的原理。
窥望海岛的基本数学原理源自《海岛算经》,这是刘徽(1)的著作,但据刘徽《九章算术注》自序,《海岛算经》是《九章算术注》第十卷《重差》,而东汉末郑玄《周礼注》引郑众注周礼“九数”(约公元5年)语云“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可见刘徽《海岛算经》的前身乃是汉时的“重差术”,如果把《海岛算经》测高远之法具体分析,可见重差之法由来已久。
窥望海岛
《周髀算经》中,有一段描述与《海岛算经》中“今有望海岛”的第一题是一样的。
《周髀算经》:
“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
《海岛算经》第一题: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这说明,中国的三角学和三角测量术比西方的同类数学发展要早数百年,因为西方数学史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视作西方三角术的开始,这是公元150年的著作;而《周髀算经》,是公元前100年的著作,领先《天文学大成》250年之久。
《海岛算经》的英译者、美国数学家弗兰克·斯委特兹认为“在测量数学领域,中国人的成就,超越西方世界约一千年”。西方直到14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也未能完全达到《海岛算经》水准;17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徐光启合著的《测量法义》的十五题,也未能达到《海岛算经》的水平。
吴文俊院士认为:“《海岛算经》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西欧直到16、17世纪,才出现二次测量术的记载,到18世纪,才有了三四次测量之术,可见中国古代测量学的意境之深,功用之广。”刘徽《海岛算经》的测量术,比欧洲早1300~1500年。
出土的2200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表
(图片源自里耶秦简博物馆)
“乘法口诀”,古时称“九九表”“九九歌”“九九乘法表”等,是古往今来进行乘、除、开方等运算的基本规则,至今已沿用三千多年。2002年夏天,在湘西里耶古城挖掘出大量秦代简牍,其中有一枚保存十分完整清晰的“九九乘法表”,它是目前全世界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可以改写世界数学历史。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运算、开方等复杂运算,从木牍的文字来看,其中“二半而一”的意思是“二乘以二分之一等于一”,这说明中国早在秦朝就已经有了分数的概念。
1975年,《数学学报》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署名作者顾今用(吴文俊院士当时的笔名)。作者断言,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文章中,吴文俊院士发表了一份表格,对比了中西方算术代数成就的时间。
表中所列是依据两位竭力为印度数学辩护的印度数学史家Datta以及Singh的说法,这些说法即使不考虑中国的因素,也是大有疑问的。
作者进一步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与发展了从记数、分数、小数、正负数以及无限逼近任意实数的方法,实质上完成了整个实数系统。特别是自古就有了完美的十进位的位值制记数法,这是中国的独特创造,是当时世界其他古代民族都没有的。代数学无可争辩地是中国的创造,从九章以至宋元的秦九韶与朱世杰发展的线索甚为分明,甚至可以说在16世纪以前,除了阿拉伯某些著作之外,代数学基本上是中国一手包办了的”。
但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绝不止于算术与代数方面,在本书的后续章节,将看到更多令人惊艳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