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临证偶拾:黄福斌学术经验传承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不囿门户 博采众长

毕业不久,科室轮转后,他选择了脾胃病专业。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相当丰富。为此,他广泛深入研读古医籍,兼收并蓄,不囿于门户之见,认为仲景重脾胃、善通下,东垣尚温补,叶天士滋胃阴,各有特长,不可偏废,诸家使脾胃学说更趋完善。

不仅如此,他对近代医者的研究成果和诊治经验也十分关注,及时学习,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如董建华的脾胃“通降论”,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为病,治疗上以通祛疾。邓铁涛注重顾护脾胃,肝脾互助,脾胃虚则五脏弱;严格组方,多法并用,治病求本。路志正注重调理脾胃,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危北海益脾胃,调升降,通胃络,降阴火。李佃贵提出的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浊毒壅滞中焦、气机不畅是多种难治性胃肠疾病的关键病机,化浊解毒是基本治法。连建伟的治脾宜升,治胃宜降,相济为用;重视调肝,疏木扶土,以平为期;祛湿为要,调气温运,分消走泄;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各司其要;统筹攻补,补而不滞,泻而勿损;久病痼疾,络伤入血,行气化瘀;疑难重症,顾护胃气是为首要;辨证辨病有机结合,衷中参西。通过不断学习,结合临床实践,反复探索验证,黄福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即衷中参西,顾护脾胃,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升降相因,润燥相济,寒热并用,通补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