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临证偶拾:黄福斌学术经验传承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易水学派创立了脾胃学说

易水学派形成于金元时期,以医学家张元素为代表。李杲(东垣)传元素之学,在其学术观点的启发下另开蹊径,阐发《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创立“脾胃论”。他认为,脾胃之病多因于虚损,临床惯用补中、升阳、益气、益胃诸法,成为“补土派”的鼻祖。

张元素有《医学启源》和《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存世。

他以脏腑辨证说指导脾胃病治疗,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特点,分别确立了治脾病宜守、宜补、宜升,治胃病宜和、宜攻、宜降的原则,所创制的枳术丸一方也颇体现出其“养胃气”的治疗思想。“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

(一)李杲著述《脾胃论》

李杲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疾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形成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李杲的著述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在这些著作中,李氏系统地阐述了脾胃学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等,创立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药,故后世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的说法。

1.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

(1)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元气之说始于《难经》,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所系,李杲则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他认为,元气之盛衰全在脾胃,所以他很重视调理脾胃。正如他所说,“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李杲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在理论上他非常重视升发脾的阳气,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指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在治疗上他善用升麻、柴胡,以遂其生升之性。

2.论述“脾胃内伤”的病因

李杲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这是因为脾胃内伤虚弱,不能生化气血。气血不足则内不足以维持身心的活动,外不足以抗御病邪的侵袭,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他指出,脾胃内伤的病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饮食不节:“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李杲认为,“饮食损胃”,饮食不节则先伤及胃,胃伤而后脾病。

(2)劳役过度:“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3)情志内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以心火为阴火,为壮火,能食气。

(4)外感时邪:“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

3.阐述“脾胃内伤”的病机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李杲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

4.明确气虚发热的辨证要旨

李杲创造性地论述了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及其治疗法则,这是他学术思想的卓越贡献之一。

5.创制“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及其制方遣药法度

李杲《脾胃论》的精髓是以脾胃内伤为发病之由,以脾胃(阳)气虚、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升发脾阳为治疗之本。他创制了“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

《脾胃论》全书,除异功散、五苓散、备急丸、三黄丸等少数几个处方是引用前人的成方外,李氏自创了59首方剂(其中包括其师张元素的白术散和枳术丸),包括升阳补气、升阳顺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益胃等治法,共用中药103种,其中用过1次的43种,2次的14种,3次的8种,4次的4种,5~9次的20种,10~19次的6种(苍术、黄柏、羌活、茯苓、半夏、泽泻),20~29次的7种(人参、陈皮、升麻、当归、白术、黄芪、柴胡),30次以上的1种,即甘草,共用34次。

李杲还拟定了一些以补脾胃为主的扶正祛邪方剂,如清暑益气汤、通气防风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他虽然是补土派的创始人,但他并不忽视辨证论治,强调临床要不执成方,随症加减。对于胃阴亏损,则提出滋降之法,认为“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也;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这一论点对清代叶天士“养胃阴”的学术思想有很大启示。

李杲用药的特点是用量轻,主次分明,立法严谨,并有病禁、时禁和药禁之说,很有可取之处。对于脾胃病,他还提倡食养。他说:“须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若有食积,则主张控制饮食,“损其谷,此最为妙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之“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罗天益师从李杲学医,著有《卫生宝鉴》。他说:“健脾者必以甘为主……”“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