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的骗局
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骗局:找到知识的规律、认清事物的底层逻辑、理解透彻知识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这种观点看上去很高大上,也经常被网络名人挂在嘴边,但当你深入学习实践之后,就会发现它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某网络名人说: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A,由现象A或大量的例子总结出一个对应该现象的规律B,而这个规律B如果可以迁移套用到所有类似的情况,那么掌握规律B的人就可以轻松学会一个东西,所以学习的本质就是找到问题和答案的规律。学习不是记忆,学习绝对不是死记硬背。
这就是我说的极端化、简单化利于传播的观点,这种观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俘获认知层次较低人群的心。
我遇到过很多相信这种观点的孩子。他们因为盲目崇拜一些网络名人的头衔,从而忽略了思考这种观点是否符合学习的客观实际,而盲从的结果就是:他们把所有的学习精力集中在总结规律、弄清楚知识的内在逻辑上,他们认为这些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他们并不重视反反复复地训练、记忆、重复学习的过程,因此他们常常在考试中栽跟头。有一些学生给我发私信,他们虽然认可我朴实的观点,却不明白为什么那样做没办法把学习弄好,为什么花了这么多时间总结规律、剖析内在逻辑,却没多大用。
我是这样给这些孩子解释的:网络名人在强调找到规律并且迁移规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时,举的往往是一些以偏概全的例子:比如,你把加法等式的规律总结出来: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进位添一。只要你掌握了加法等式的规律,就可以迁移到任何加法的运算中,一下子你就能学会所有的加法情况。不聪明的学生马上会觉得:哇,好厉害!学习就是找到规律,规律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应运而生。
知识从规律角度大致分两类:
一类知识的规律单一,只有一种变化,类似刚才的加法等式,它的变化就永远定格在“个位+个位,十位+十位,进位添一”,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迁移到所有的加法情况,因为这种规律涉及的思考很少,只需要掌握加法等式,再知道十位数以内数字相加减涉及的变化就可以了,这里的变化非常少,所以掌握规律就可以迁移到所有情况。
另一类知识的规律则包含无数种变化。当我们学习的知识属于这一类时,如果没有对于该规律处于应用环境下大量变化的记忆储备,应用时你会发现思考缓慢且极易出错。
举一个记忆术中的例子:
人的记忆模式中图像记忆是最深刻、牢固的,因此很多记忆高手会通过一个转化规律进行记忆:从音、形、意三个维度将一个抽象词汇转化成为具象词(《最强大脑》中的各种记忆表演皆是如此)。抽象词被转化成具象词后,记忆效率就会大幅提高。抽象词转化举例:并列=双杠(通过逻辑含义将抽象转换成图像),并列=筷子(通过逻辑含义将抽象转换成图像),并列=火车铁轨(通过逻辑含义将抽象转换成图像),高雅=高压锅(通过谐音将抽象转换成图像),高雅=牙膏(通过谐音将抽象转换成图像),高雅=高压电线(通过谐音将抽象转换成图像)。
当你经历过大量的记忆转化训练后,你会发现不论是逻辑含义维度,还是发音维度,将抽象词转化成具象词的可能性都有无数种,例如,集体=全家福照片,集体=大力神杯(足球中的集体荣誉),集体=拔河运动(集体比赛运动)。
音、义、形每一个转化规律都包含无限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规律只解决了你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起点,绝不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的终点,而且抽象转具象在规律只有3个的情况下,光是词汇涉及转化变化有几十万种,句子的转化变化数以亿计,如果依赖3个转化规律,不做记忆训练储备相应的变化,在真实记忆信息的时候靠临时思考,速度极慢,最终只能放弃。
由此可见,当我们掌握的是单一规律的单一变化时,找到规律对于学习尤为重要,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知识的规律涉及无限变化,这时,对于规律涉及变化的记忆储备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为什么这么肯定这一点呢?是因为我培训了几千人,没有一个人可以靠掌握规律快速地把抽象信息转化成图像,只有以大量的转化经验作为记忆储备,他们才能轻松地把抽象词通过规律转化成具象词。
这个总结也验证了开篇我提到的观点:没有训练的记忆储备,仅知道规律、方法和记忆能力的形成没有必然关联,而且很多记忆类书籍写的方法和实际学习情况完全不吻合,这类书籍往往会将读者引入歧途。这也是大量看记忆书籍,研究记忆技巧、方法、规律的人,却在实践中屡屡碰壁的原因。
聪明的读者还会想到另一个问题:假设我们的知识A存在规律B,知识C存在规律D,知识E存在规律F……即当知识出现交叉组合,涉及的变化、变量增多时,应该怎么办?此时,对于知识涉及的考点变化的记忆储备对于快速、正确地做题就变得尤为关键。
围棋的规则很少,但组合所有规则去下棋时,变化却极多。很多职业棋手都会通过大量地做死活题和摆谱来积累各种棋型变化的记忆组块,以增强他们下棋时的思维能力,应对各种变化。在和围棋高手下棋时,我问高手我为什么老是输,他说:你在下棋时,每一步都是凭借你即兴的思考去下,而我的思考是块状的,因为我经常打谱,熟悉棋形组块涉及的相应变化,看一步能想到很多后续的变化,所以即使我给你下了个套你也看不出来。
在学校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会先讲解一个知识点,然后用一个例题来促进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点非常容易理解,但是面对考试题时,他们却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觉得伤脑筋。因为老师在教授知识时,会选择特定案例去讲解知识点,例子是为知识点量身定做的,知识和例子就像两点一线,变化维度是单一的,学生一听就懂;到了实际做题时,题目是很多知识点和规律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应用,它所涉及的变化大幅增加了。做题时,你可能会想到10个解题策略,但实际上只有1个策略是正确的,其他9个方向是诱导你犯错和浪费思考时间的,对考点有提前训练的学生就能轻松做出来。
学习并不只是掌握规律,由于知识组合变化的多样性,进入复杂决策环境时,那些仅强调找到知识规律、总结知识或认清知识的逻辑、绘制知识的思维框架图、彻底理解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和观点,可能都不能让你轻松通过考试。变量多就意味着你必须依赖记忆系统,必须大量刷题训练,认真听老师讲解各种解题思路,充实解题思路的记忆储备。
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作者这么强调记忆储备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只知道死记硬背的人不能搞好学习呢?
如何定义死记硬背呢?是记忆对学习不重要,还是记忆的形式才是关键?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继续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