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之路: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流浪的古猿

禄丰始熊猫和元谋始熊猫的化石,都是科研人员在发掘古猿化石时无意中发现的,这些在地下纠缠不清的古猿化石和始熊猫化石,似乎暗示着人类与大熊猫之间拥有源远流长的羁绊。

史前时期的故事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但人类有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热情。人类对大熊猫起源的推究,步步深入,不曾停止,而对于自身来历的寻觅,更是贯穿了整个文明史。

在科学革命尚未发生以前,人类对于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地球充满了大胆的想象。“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世纪”……这一时期的人类的想象极具浪漫色彩,但对世界的认知还较为落后。

“自然界经过几十亿年才进化出人类这一智慧生物,但是对于进化的过程,人类并不是总能理解”[英]乔治·威尔斯,[美]卡尔顿·海斯.全球通史[M].李云哲,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人类通过科学革命,以极快的速度重新认识一切,对于自身从远古到现今的进化脉络,也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尽管这条脉络的细枝末节处仍然处于混沌之中。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根据动植物演化的规律,破解了生物进化的奥秘。他提出的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如今已成为人类起源的主流观点。

在2600万年前的渐新世,生活在旧大陆上的猴类渐渐开始分化,一种叫古猿的具有猿类特性的灵长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

1856年,法国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3块古猿的下颌骨化石,科研人员在这些化石所处的地层中还发现了橡树等植物的化石。通过仔细研究,科学家认为这类古猿生活在森林中,故将它们命名为森林古猿,将这次发现的古猿化石定名为森林古猿方氏种。

小种大熊猫

巴氏大熊猫

在100多年里,大量的森林古猿化石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新世—上新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1965年,西蒙斯和皮尔比姆对陆续发现的、庞杂的森林古猿类化石进行了分类,将该属分为3个亚属和7个种——森林古猿亚属的森林古猿方氏种和森林古猿莱顿种,西瓦古猿亚属的森林古猿印度种和森林古猿西瓦种,原康修尔猿亚属的森林古猿非洲种、森林古猿尼安萨种和森林古猿大型种。它们的化石产地分别为欧洲、亚洲和非洲。祁国琴.禄丰古猿研究中的国际合作和交流[J].化石,2015(4):33.

随着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对古猿研究的逐渐深入,一幅幅古老而厚重的画卷徐徐展开。

2300万年前至1000万年前,在亚洲、欧洲、非洲植被茂密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一些构造上与黑猩猩类似的森林古猿,成群结队地活动,通常是三五只聚在一起。森林古猿体表布满长毛,经常用粗壮的臂部钩住高大树木上伸出的枝条,然后用与外形极不相称的轻灵身法,迅速转移到另一棵树上。树枝摆动间,一些栖息在树上的鸟类和小动物受到惊吓,四散逃离。森林古猿以各种植物、昆虫为食,也会捕捉一些小动物。

到了中新世时期,地壳和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林间出现了草地,草地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受此影响,森林古猿离开了生活已久的地域,开始寻找别的出路。其中,有的选择向更南的地方或有热带森林的地方迁徙,继续树栖生活,有的选择从树上下来,在原地繁衍生息。

在漫长的岁月中,来到地面的森林古猿随着环境变化,逐渐演化出新的种属,有的适应环境繁衍下去,有的在恶劣的环境中渐渐消失。这其中幸运的,还能在地底的化石中沉睡,等待重见天日;而那些不幸的则被无情的时间抹去了所有存在的印记。

这些流浪的古猿,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终成为人类?厚重的土层将真相重重掩盖,人们只能通过零星显露的碎片触摸它们进化的轨迹。

那些在环境初变时依旧选择树栖生活的森林古猿后代,因原来所处之地的森林面积大量锐减,不断迁徙,沿着其他森林密布的地方活动。由于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在地理上也相对隔绝,这些古猿在形态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当地环境而向不同的方向进化。其中有一个种群从南亚次大陆南亚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是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越过当时比较平坦的青藏高原地区,在云贵高原地区停留了下来。这一种群不断演化,渐渐由树栖尝试走向地面。

百万年的光阴逝去,许多深埋地下的古猿化石重见天日。这一古猿种群最终被定为一个新种——禄丰古猿种。科学家发现,禄丰古猿的特征与同时代亚洲其他地区的猿类有了明显差别,与南方古猿更为接近。南方古猿又是什么呢?

1924年,南非阿扎尼亚汤恩的一个采石场里,出现了一块小的化石头骨,经科研人员分析,这种化石应该是已发现的与人的系统最相近的一种灭绝的猿类,因其发现在非洲南部,故以南方古猿非洲种命名。到了20世纪50年代,其有70多件南方古猿类化石在南非的5个地方被发现,科学家将这些化石分为一属两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南方古猿非洲种。陆庆五.中国最早期的人科成员——禄丰古猿[J].化石,2015(4):11.此后,南方古猿鲍氏种、南方古猿阿法种、南方古猿源泉种等南方古猿类化石被不断发现。

科研人员将一件雄性禄丰古猿的股骨近中段化石与南方古猿化石进行对比后发现,其垂直径(33.4毫米)比早期雄性南方古猿的(39.4毫米)小,与晚期南方古猿(34.0毫米)相当;在股骨颈垂直径上,禄丰古猿的(25.0毫米)比早期雄性南方古猿的(28.0毫米)稍小,与晚期南方古猿的(25.8毫米)相当,等等。科研人员从禄丰古猿与晚期南方古猿在股骨上的种种相似性推测,禄丰古猿已经具有接近南方古猿水平的保持直立体态的能力。陆庆五.中国最早期的人科成员——禄丰古猿[J].化石,2015(4):12—13.

过去,人们通常将“制造工具”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后来,长期致力于黑猩猩野外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因此,形成人类的标志,逐渐被“直立行走”取代。

从禄丰古猿具有的直立行走能力来看,这一种群很可能是早期人科成员之一,它们经过漫长的演化和流浪,最终来到中新世时期的云贵高原,驻扎下来,与同样流浪到这里的始熊猫相遇,开始了最早期的人与大熊猫的故事。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始熊猫小心翼翼地在地面上活动,寻找鲜嫩的植物根茎,捕捉杂草丛中的一些昆虫。它们时不时寻找一些植物的嫩枝,或爬上大树,在上面寻找美味的山果作为甜点。它们在竹林中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因为外界的捕食者进化得更加凶猛,它们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中国南方森林中生活着的禄丰古猿很少与始熊猫产生交集。它们具有了直立行走的能力,但在总体结构上未脱离猿的范畴。禄丰古猿的大腿不能伸得太直,它们能做出跨步动作并保持直立的姿态,但是由于细调机能不够强,步态笨拙,步幅也小。而且,它们还没学会如何制作工具,这使它们在面对一些凶猛的捕食者时,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状态,故而经常成为大型食肉动物的“盘中餐”。在这一点上,禄丰古猿与始熊猫“同病相怜”。

禄丰古猿很可能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树上,此时它们处在猿向人进化的过渡阶段,要完成这一过渡,还需要漫长的时光,这种进化的时间尺度,是以百万年计的。当然,禄丰古猿也会在地面上行动,会从树上爬下来,寻找一些长在地面的食物,如灌木丛中的美味浆果,或者为了换个生活环境而穿过横亘在两片森林之间的草坡或沼泽地。然而,即便是在地面活动,为了躲避随时可能出现并带来致命危险的猎食者,禄丰古猿也尽量将活动范围圈定在靠近森林的地方,这样它们才能在发现危险时第一时间爬上大树。

中新世时期的禄丰古猿与始熊猫就这样和谐地相处着,始熊猫没有受到来自禄丰古猿方面的威胁。随着古猿不断进化,两者的平衡逐渐打破,不过,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人与大熊猫在初次相遇之后,还能和平地度过百万年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