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器之道:史前至宋的陶瓷造型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问题的提出

形式问题,是艺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亦是艺术史的重要目标。艺术史有关形式的研究,并不仅在于呈现和归类,更在于解释潜藏在艺术形式乃至风格背后的成因和意义。具体到陶瓷,例如器物的造型,除了功能因素外,各种器物形制的前后变化,亦必然有各种文化因素的左右和影响。陶瓷的造型演变包含着难以想象的丰富信息,既涉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又承载着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延续,甚至更映现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汇与融合。从这个角度上讲,陶瓷器的形式发展过程本身,即是一个文化演进的缩影。所以,陶瓷的造型问题可以也应该纳入艺术风格学的层面来加以观察。这一视角目前还是艺术史研究中一块亟待开掘的处女地。

本书选择中国陶瓷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即新石器时代至秦汉、隋唐以及两宋。选择这三个时段的陶瓷器作为研究案例的理由如下:

第一,古代陶瓷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是融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生产性创造。除了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发展历史之外,它本身作为实物标本,能够使我们复原相应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习俗好尚等多种文化信息。

第二,这三个历史时段的陶瓷器皿,首先具备了各自鲜明的时代风格,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陶瓷器皿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一个纵向坐标。这三个历史时期从历史环境上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化交汇现象,有助于扩大文献及出土文物的搜集范围,为对陶器造型产生影响的多种文化因素的相互印证提供了较丰富的材料。

第三,这三个时期的瓷器,在造型、装饰上都同金属器及其他贵重材质器皿的造型和工艺有着密切甚至是直接的联系。通过器物间的相互比较,为探讨作品样式的文化归属及各个时期的陶瓷造型在文化交汇中的变化、发展与创造,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图像。

本书所涉及的三个历史阶段,正是中国陶瓷器从萌芽发展至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本书要追问以下一些问题:早期陶瓷造型形成的依据和参照是什么?原始青瓷的发展与青铜器的关系在社会生活的等级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隋唐时期陶瓷造型多元变化的动力又是什么?这种略显浮躁的多元变化的背后究竟暗含着怎样一种文化心态?宋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此期间陶瓷在造型方面究竟注入了哪些元素,才使得它更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与情怀?在本书中,笔者将通过返回到这几个不同时段的历史文化原境的方式,来对上述问题进行一次尽己所能的还原性考察。

本书不是考古学与古器物学的研究,也不是陶瓷史与工艺美术史的研究[28]。本书意在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其一,客观地证明、揭示出所选时段陶瓷造型艺术中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其二,从这几个基本特征入手,探讨陶瓷造型的创造与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汇对陶瓷造型风格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其三,借助上述历史观察,厘定出艺术创造学中“模仿”“融合”“创造”三个概念之间的历史逻辑,以期用以审视和指导在东西方文化交汇背景下当代艺术创作的取向与定位。



[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2]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3] 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5] 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6] 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7] 邓白:《略谈我国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8]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寺龙口越窑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1]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观台磁州窑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1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宋代耀州窑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3] 周世荣:《唐风妙彩——长沙窑精品与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14] 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黄冶窑考古新发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1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年。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庙底沟唐宋墓葬》,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18] 李辉炳:《宋代官窑瓷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19] 穆青:《定瓷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 李辉炳等:《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考古》1987年第12期。

[21] 刘新园等:《景德镇湖田窑各期碗类装烧工艺考》,《文物》1982年第5期。

[22] [英]罗森(Jessica Rawson):《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孙心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1—257、258—278页。

[23] 蔡玫芬:《官府与官样——浅论影响宋代瓷器发展的官方因素》,颜娟英:《美术与考古》,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24] 齐东方:《唐代考古所见的外来文化》,许倬云、张忠培:《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25] 孙机:《中国圣火》,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26] 林梅村:《中国境内出土带铭文的波斯和中亚银器》,《文物》1997年第9期。

[27] 李零:《铄古铸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28] 关于陶瓷的工艺、制作等技术问题,本书中会有所涉及,但不是讨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