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发展的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减弱的背景下,面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亟须对城镇化路径进行新的思考。在国家宏观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其突出。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农民是城镇化的主力军,从农民视角出发研究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农民个体视角出发,从“人—地”关系切入,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研究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路径。通过对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一手数据,主要采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农民的城镇迁移行为、非农就业行为和土地流转行为,总结基于农民意愿的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离散选择模型、质性访谈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粮食主产区存在跨越小城镇的跨级城镇化,新农村社区是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重要过渡形式。从农民的城镇迁移行为来看,中部粮食主产区以省内就近城镇化为主,县城是农民向城镇迁移的首要目的地,新农村社区是城镇化中的一个有效过渡,农民城镇化跨越建制镇一级。年轻、女性、收入更高的农民更向往高等级城镇。农民的迁移预期和迁移意愿紧密关联。
(2)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促进其城镇化。兼业农民普遍存在,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空间选择以新乡市内为主。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非农就业促进城镇迁移行为。年轻农民非农就业受父辈和自身职业路径影响。
(3)农户在城镇化过程中倾向于持有宅基地而流转农地。农民对土地的权利意识强烈,对宅基地的产权意识要强于农地,但是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新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土地集约节约。农民普遍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其原因主要是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以及对进城生活后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防范,农民对退出宅基地后补偿的需求主要是稳定的住房。多数农民希望转出农地,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非农就业。
(4)人力资本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重要因素。粮食主产区城镇化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五项,其中人力资本是重要影响因素。① 人力资本:除了教育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辨识出“发展”的见识水平比“静止”的更重要。② 经济资本:经济实力的提升支持农民的城镇化意愿。③ 土地资产:农民所拥有的土地资产使其产生了基于土地的发展路径依赖,土地规模大的农民会倾向于继续留在农村。④ 城镇化的三个维度——居住、就业、土地的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其中就业对其他两项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⑤ 个体特征:个体性别和年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上。
(5)粮食主产区农民实现城镇化有三种主要路径。归纳农民个体行为视角下、“人—地”关系转变中的城镇化过程,从农民意愿出发,总结粮食主产区农民实现城镇化的三条主要路径:第一,见识水平较高的中年农民,或见识水平较高的邻近城区的农民采取“本地非农就业带动型的路径”;第二,教育水平和见识水平普遍较高的年轻农民采取“异地非农就业带动型的路径”;第三,教育水平和见识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采取“以新农村为过渡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