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论
德育原理[1]成为一门学科是近代的事情,但德育作为一个问题被探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当时的教育内容主要偏重德育,对德育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哲学的范围内进行的。例如,中国文化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道德文化。在整个古代时期,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是德育活动(德育实践)、德育思想。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到了近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初等教育逐步扩大以至于走向普及,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在教育整体中专门论述德育问题。例如,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的绅士。为了达到这种教育目的,他在论述教育内容时,第一次将德育、智育和体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并且重视体育。[2]18世纪中后期,哲学家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3]但真正使德育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归功于斯宾塞在他的著作《教育论》(1860年)中最早明确把教育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就世界范围而言,德育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凯兴斯泰纳的《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1901年)与《性格与性格教育》(1912年)、杜威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909年)、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1925年)、威尔顿和步南佛的《训育论》(1931年)。其中,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一般被视作独立的德育原理(德育学)产生的标志。[4]该著作突出强调学校德育要与宗教教育相分离,要采用德育填补宗教教育的真空;强调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实现个体社会化。
一、问题的提出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既是一个古老的理想,又是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始终重视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经验。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政策、德育实践和德育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全面总结和研究,使之形成科学理论,对于建构科学的德育原理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发展教育学分支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70年的发展历史,是促进我国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和建构中国特色德育原理学科体系的需要。同时,研究德育原理是加强指导当代中国德育实践并取得良好德育成效的需要。具体说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的必要性主要如下。
研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是为了以史为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发展70年来,既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传承,又有一些失误和教训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梳理德育原理70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发展的根,可以看到其发展的源流,为今天建构科学的德育原理提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研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可以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德育原理学科的认识,使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研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从而更好地推动德育原理学科建设。
从社会与德育的关系来看,研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与德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把握社会发展与德育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可以看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如何制约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是怎样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撑从而指导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的。
从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的关系来看,研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看到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人的品德发展规律,为使德育更好地指导人的品德发展提供有效的原理和方法。
从德育原理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研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是学科反思自身、提升自我的一个契机。[5]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德育原理学科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为以后德育原理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把脉导航。
二、德育原理的思想来源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需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的主要思想来源。总体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内优秀德育资源的继承与发展;二是对国外优秀德育资源的学习与借鉴。
(一)对国内优秀德育资源的继承与发展
对国内优秀德育理论、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中国古代优秀德育资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有德育之实,却无德育之名,但重视德育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实行奴隶制的西周时期,无论是国学还是乡学都有重视礼教的传统。在整个封建时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以德治国”的理论体系。[6]德育内容体系更是博大精深。有人把优秀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概括为10个方面: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7]有人把中国道德教育传统的基本规范概括为16个字,即忠、孝、节、义、礼、智、廉、耻、仁、恕、谦、信、和、制、勇、强。[8]也有人把古代道德教育传统概括为4点:整体意识;重义轻利;天人合一;中庸之道。[9]还有人把古代道德教育传统概括为这4点:仁爱思想;孝悌为本;群体和谐;重义轻利。[10]栾传大把“传统德目”概括为18个方面:孝敬父母;尊师重教;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11]在这丰富的道德教育传统内容中,最具现代特色的是以人为本,注重和谐持续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廉洁的社会公德观。人们在科学揭示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例如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因材施教、潜移默化、防微杜渐、以身作则、改过迁善等。在德育方法方面,我国更是积累了优良的传统,例如,我国提出的德育方法有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立志、笃行等。内省是心理自我调节的妙招,中庸之道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依据,修身养性有助于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仁爱是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义以生利是正确价值观的导向,节欲是精神愉悦的有效手段,自强不息是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消愁怡悦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践履是养成美德的根本。[12]如此之多的优秀传统德育经验、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都是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的根源。
2.对1949年以前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批判继承
在1949年以前,学者将德育作为一个专题领域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梁启超。梁启超一生著述很多,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就收录了他的《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1901年)、《新民说·论公德》(1902年)、《论中国国民之品格》(1903年)、《新民说·论私德》(1903年)、《德育鉴》(1905年)和《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1922年)等。据学者考证,“德育”一词在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王国维把“德育”“智育”和“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通用术语。
1949年以前,最早将德育作为专题进行系统探讨的是蒋拙诚。他于1919年出版了《道德教育论》,对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昔当观览西国史籍,深信欧美各国之所以弱、所以亡,所以兴、所以强者,皆由于教育之盛衰为之。”“中国之所以兴教育数十年而未得教育之效果者,实原于未讲求道德教育之故。”[13]此外,一些教育学者也积极探索德育原理的学科建构和理论体系的创建,主要代表作(包括翻译的国外学者的著作)如下:
李廷翰:《训育谈》,中华书局,1916。
[美]濮默:《德育问题》,王克仁、邰爽秋译,中华书局,1921。
[美]杜威:《德育原理》,元尚仁译,中华书局,1921。
余家菊等:《训育之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25。
李康复等:《小学训育的实际》,商务印书馆,1929。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崔载阳译,民智书局,1930。
李相勖:《训育论》,商务印书馆,1935。
吴俊升:《德育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
徐庭达:《训育研究》,中华书局,1936。
[美]普林格尔:《中学训育心理学》,李相勖、徐君梅译,商务印书馆,1937。
樊兆康:《小学训育实施法》,正中书局,1937。
杨同芳:《中学训育》,世界书局,1941。
王裕凯、陆传籍:《大学训导之理论与实施》,文通书局,1941。
汪少伦:《训育原理与实施》,商务印书馆,1943。
姜琦:《训育与心理》,正中书局,1944。
姜琦:《德育原理》,柏庵书屋,1944。
邵鹤亭:《训导原理》,正中书局,1946。
陶愚川:《训育论》,大东书局,1947。
薛天汉、黄竞白:《小学训育》,中华书局,1949。
从这些著作的出版情况来看,1949年以前的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境界,对这些理论成果的批判继承,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建构的历史基础。
3.对解放区优秀德育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0多年的革命战争,在解放区开展的德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例如,积极开展与生产劳动、工农运动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德育;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基本教育内容;确定了关心学生切身利益、贴近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原则等。[14]也有学者把中央苏区的德育经验总结如下:重视学校德育的实践性,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重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坚持个性和共性的统一;重视学校德育的隐形性,坚持渗透性和灌输性的统一等。[15]解放区的德育经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继承的学校德育经验,也是建构德育原理的历史基础。
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身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德育原理学科层面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但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开设德育课程是个不争的事实。依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结合社会发展的政治任务,党和政府不断颁布各种德育政策,不断进行德育实践和德育改革,开展不同方面的德育研究,形成各种德育思想从而形成不同的德育研究思潮和热点问题,例如“五爱”思潮、道德继承性研究、“政治教育”思潮、德育过程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德育的研究、思想品德结构的研究、商品经济与德育的研究、主体性德育研究、人本德育研究、生活德育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都直接影响和推动德育原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动力,是构建科学德育原理学科的现实基础。
(二)对国外优秀德育资源的学习与借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采取的是“以俄为师”的方针,所以在教育学领域主要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与教育模式。当时的苏联主要采用的是“大教育学”模式,教育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几乎都被“大教育学”所包括。因此,德育也成为“大教育学”的一部分内容,作为专门领域的德育原理研究或独立学科意义上的德育原理研究比较少。受此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德育原理研究也主要是在“大教育学”模式下进行的,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17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行了30多年,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德育经验。例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德育观,重视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陶冶青少年学生的情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突出教育灌输和自我实践相结合;重视德育理论研究,加强教育实践指导。[16]也有学者把苏联时期的德育经验概括为: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理论与时势、实践相结合;重视综合的道德教育,坚持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17]在丰富的德育实践基础上,苏联的一些教育家结合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德育理论体系,其成果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8]、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内容实际上是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还有凯洛夫的《教育学》中的“德育论”部分内容。这些著作中的德育思想和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德育学科的基本内容体系,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直接学习与借鉴的国外德育经验。
上述诸方面的德育活动与德育实践,积累了丰厚的德育经验。有关学者对这些德育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一些德育思想进行系统化处理,形成了一些科学的德育理论。这些素材都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与重建德育原理学科奠定了基础。
三、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德育原理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1949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我们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德育原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与理论研究放在“大教育学”研究之中。从教育实践来看,我们不乏对德育实践、德育思想的探讨,但从学科层面建构与研究德育原理学科的成果还是比较少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学科的恢复与重建,德育原理学科也经过恢复与重建,逐步走上独立的学科道路。这里主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有关德育思想史、德育发展史、德育课程与教学活动、德育理论、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一)德育思想史研究
在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研究中,德育思想史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周德昌:《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略》,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江万秀、李春秋:《中国德育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张锡生:《中国德育思想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于钦波:《中国德育思想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张世欣:《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思考》,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罗炽等:《中国德育思想史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陈谷嘉、朱汉民:《中国德育思想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石云霞:《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60年(1949—2009)》,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曾长秋、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这些研究成果,若以历史年限跨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德育思想通史,大部分以古代德育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也涉及近代德育思想和现代德育思想,只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德育思想研究比较少;另一类是断代史,主要研究古代德育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思想理论教育等。
(二)德育发展史研究
德育发展史研究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事业改革发展史研究;二是德育工作史研究;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研究。在时间方面,有的以20世纪的100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有的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起点,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有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重点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德育发展史;有的重点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校德育发展史。从研究的层次来看,内容涉及中小学和大学的方方面面。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
程延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七十年》,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龚海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
龚海泉:《当代大学德育史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龚海泉、张晋峰、张耀灿:《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孙少平、李广、林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李康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改革开放30年党的德育理论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吴潜涛、徐艳国:《建党90年来高校德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李学农:《中国教育改革大系·德育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
冯建军等:《中国教育改革40年·学校德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三)德育课程与教学活动研究
在德育课程与教学活动研究方面,内容十分全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有专门的学术著作和相关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发展史问题、教学发展史问题、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发展史问题。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些是“对象研究”,但在“对象研究”之中渗透了“关于对象的研究”内容,也就是对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我们梳理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主要有:
宋殿宽:《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载《江苏教育》,1986(21)。
张志建:《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高谦民:《中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翟楠、薛晓阳:《小学思想品德课程60年(1949—2009)》,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2)。
班建武、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变迁与发展》,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24)。
蓝维、高德胜:《对话:德育课程改革三十年》,载《中国德育》,2009(4)。
邹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0)。
杨彩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载《教育与职业》,2012(18)。
赵文:《建国十七年小学德育课程发展述论》,载《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8)。
蓝维:《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彭小兰:《中国大学德育课程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刘黔敏:《道德人的生成与流变——中国中小学德育课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李梦媛:《我国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9)。
孟庆男、任翠:《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百年发展史探究》,载《课程·教材·教法》,2017(12)。
任园、陈宁:《改革开放40年中学德育课程回顾与展望》,载《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
班建武:《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载《中国德育》,2018(20)。
闫闯、黄艺媚:《改革开放40年小学德育教材探析——基于传统文化视角》,载《中国德育》,2018(20)。
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张正光、郭婉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举措、成效及展望》,载《思想理论教育》,2019(1)。
(四)德育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一些学者对德育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的系统探讨,大都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德育各个专题进行的系统梳理、总结与反思。主要成果有:
刘定平:《理论与现实的良性对接:当代德育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李道仁:《现代德育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沈大光:《高校德育问题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
祝春梅、卢百胜:《当代学校德育基本问题》,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
杨炎轩:《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檀传宝:《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张忠华:《德育基本理论研究三十年(1978—2008)》,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沈壮海、佘双好:《学校德育问题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马寒:《现代大学德育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张忠华:《承传与超越: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冉亚辉:《中国德育基本理论体系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五)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研究
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研究,基本上是德育原理学科恢复和重建以后出现的,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对德育原理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另一种是对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的元研究(或称反思研究)。两种研究性质不同,前一种研究是对象研究,后一种研究是关于对象的研究。但不管哪一种研究,其研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都十分关注德育原理学科发展与建设。它们或从建设层面探索问题,创新思想,推动德育原理学科发展;或从反思层面总结经验与教训,澄清问题,提出建设路径与方案。二者殊途同归。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
鲁洁、班华:《德育理论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载《教育研究》,1988(12)。
古人伏:《新时期德育理论问题研究述评》,载《教育科学》,1991(4)。
吴亚林:《德育学科的逻辑定位与德育研究范式的转变》,载《高师函授学刊》,1994(6)。
杨明:《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及实践意义》,载《学校思想教育》,1995(5)。
朱小蔓:《理论德育学的建构——试谈德育研究的哲学型、科学型与工程学型》,载《上海教育科研》,1995(4)。
古人伏:《德育学视野内的价值观冲突与导向》,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陈迪英:《略论德育学的规范性质问题》,载《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载《教育研究》,1999(2)。
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刘惊铎:《德育和德育学课程改革理路述论》,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陈振文:《论德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载《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夏国英:《试论学校德育学的科学性与适宜性》,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陈桂生:《“德育原理”问对》,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冯文全:《关于德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考察》,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杨炎轩:《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载《教育科学》,2006(4)。
黄书光:《变革与反思:共和国德育的历史走向》,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陈迪英:《德育学科性质的科学取向与规范取向:从教育学到德育学》,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3)。
冯文全:《关于德育学学科性质的思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张忠华:《我国新时期德育原理学科发展探析》,载《教育科学研究》,2008(1)。
张忠华:《“德育原理”学科建构探索》,载《教育导刊》,2008(2)。
卓晴君:《改革开放30年学校德育政策回顾(上、下)》,载《中国德育》,2008(7、8)。
邱伟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德育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24)。
王洁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发生的三大转向》,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7)。
骆郁廷:《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德育的基本经验》,载《高校理论战线》,2009(11)。
张忠华:《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载《高校教育管理》,2010(5)。
孙峰:《德育学科研究发展的困境与生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张正江:《论德育学的范式》,载《教育导刊》,2010(9)。
班建武:《“十一五”期间德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总结》,载《教育科学研究》,2011(7)。
赵美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薛晓阳、翟楠:《呼唤德育学成为二级学科》,载《中国德育》,2013(9)。
高岩:《再论“德育原理”学科建构的几个关键问题》,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6)。
邓红、张莉:《我国德育学科研究现状分析——基于2006—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德育立项统计数据》,载《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严文波:《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载《思想教育研究》,2016(4)。
冯刚:《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展望》,载《中国高等教育》,2018(13、14)。
戚万学、唐爱民、韩笑:《改革开放40年德育理论研究的主题及进展》,载《教育研究》,2018(10)。
冯建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德育的转型发展》,载《南京社会科学》,2018(4)。
冯建军:《四十年德育改革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张毅翔:《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的实践理路》,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
张忠华、叶雨涵:《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主题嬗变》,载《高校教育管理》,2018(6)。
檀传宝、陈国清:《改革开放40年我国德育学科建设的探索与进步》,载《中国教育学刊》,2018(10)。
在德育原理学科元研究方面,与其他教育学子学科相比,研究成果不算多。在这方面,檀传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所著的《德育原理》一书,用“附录”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德育理论发展历程做了“文献描述”。[19]该“文献描述”纵向梳理了从1900年到2000年我国德育理论的发展概况,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0年分为四个时期。1949—1956年:“一边倒”的德育理论;1956—1966年:独立探索时期的开始;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一种另类的独立探索;1976年以后:复苏与发展的曙光。“文献描述”对各个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对一些德育思想进行了分类整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此外,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檀传宝和其指导的博士生陈国清,专门撰写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德育学科建设的探索与进步》一文,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德育学科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德育学科建设的基础重建阶段(1976—1990年)、德育学科建设的初步繁荣阶段(1990—2012年)和德育学科建设的多维提升阶段(2012—2018年)。文章最后总结出德育学科建设的中国经验,即直面现实与实践关怀、科学精神与思想解放、组织推动与共同体建设。[20]
笔者也曾专门撰文探索德育原理学科建设问题,并把我国改革开放至2008年的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德育原理学科恢复和创建阶段(1979—1994年);德育原理学科研究全面展开阶段(1995—1999年);德育原理学科研究的交叉纵深阶段(2000—2008年)。笔者总结出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学科地位得以确立;德育理论向纵深发展;德育哲学得到发展;德育理论反思在局部进行;德育理论基础和热点问题受到关注;德育学科呈现出交叉综合研究态势等。但笔者同时指出,我国的德育原理学科研究还存在一些基本问题有待澄清:问题意识强,学科建树意识不足;追踪热点问题,德育研究系统性不强;国外德育理论翻译介绍多,实践运用少,本土建构意识薄弱;德育研究思辨多,实证研究少等。[21]在另一篇论文中,笔者对德育原理学科建构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诸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问题、学科性质问题、理论基础问题,在澄清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育原理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22]
四、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既体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及实践智慧,所以它们当然也是认识和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的指导思想。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方法和文献法。
历史的方法,就是认识事实的方法。它从各种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具体性上考察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在揭示对象历史的基础上再现对象的发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发展史、德育原理研究的各个相关主题,就要采用此种历史的方法,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在研究中坚持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对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历程的研究,也要坚持历史的方法,尊重历史事实,按照历史的逻辑,划分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阶段。逻辑的方法,就是理论思维的方法。它从对象的纯粹的、概括的状态层面考察对象发展的必然性,在揭示对象的内部逻辑的基础上再现对象的发展。德育原理相关理论研究主题的叙事研究采用的就是逻辑的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要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进行梳理,对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未来展望也要基于逻辑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当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研究,还要遵循学科发展的逻辑,满足学科建立的条件。一般说来,学科发展的逻辑是指在相关实践活动中积累思想、提炼理论,使理论体系化、系统化后产生学科;学科建立的条件是有核心概念及概念体系,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或理论体系,有学术组织、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
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整理、加工有关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及德育原理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而对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统计描述,形成对德育原理及其相关理论的科学认识的方法。这是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文献收集途径主要是网络收集,即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相关主题论文的收集,在万方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学位论文的收集,在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读秀学术搜索。此外,文献收集途径还有人工检索,即我们到有关学校图书馆进行论文和图书的收集。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是课题研究的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辨析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势必涉及德育、德育实践、德育思想、德育理论、德育原理等几个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的基本前提。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范畴。德育就是“育德”,也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可见,德育是教育活动,它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德育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德育目的的落实、德育内容的实施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德育渗透在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中又体现着德育。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德育实践是指人们从事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是第一性的,是最原始的德育存在状态。在没有德育概念之前,人们就有了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这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古代都没有德育概念,却都有德育之实。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尝试对一些德育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形成了一些关于德育现象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也就形成了德育思想(德育观点)。德育思想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星的、不太系统的德育思想,如人们对德育总体或某方面片断的初步的看法、想法、主张与建议等;二是较为系统和严密的德育思想,如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反复验证、整理改进而提出的德育思想,这时的德育思想一般称为德育理论。可见,德育理论是德育思想的一部分。德育理论是对德育思想的系统化、条理化,使之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包容性,即可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德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德育概念、德育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关于德育问题的系统的陈述。德育理论具有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第一,德育理论是由德育概念、德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任何理论都必定是通过概念、命题等基本的思维形式构成的,如果没有德育概念、德育命题,仅仅有对德育现象的描述,即使是系统的,那也不是德育理论。第二,德育理论是对德育现象或德育事实的抽象概括。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尽管它在形式上是一种陈述体系,但它在内容上是以浓缩的形式来阐述德育事实和经验的。它不是对德育现象或德育事实的直接复制,而是间接的抽象反映。第三,德育理论具有系统性。单个的德育概念或德育命题,不借助于一定的逻辑形式,不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也不能构成德育理论。即使它是对德育现象或德育事实的概括反映,那也只是一种零散的德育观念或德育思想。
德育原理(德育学)是一门学科,是以德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德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而系统探讨德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德育是什么?道德是否可教?德育育什么?谁来实施德育?谁来接受德育?德育效果如何?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揭示,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就形成了一门有系统知识的学科。当然,德育原理学科的建构离不开德育实践、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德育实践是德育原理学科产生与发展之源,德育思想与德育理论是德育原理学科发展之流,源与流共同支撑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德育实践、德育思想、德育理论与德育原理的关系,如图0.1所示。

图0.1 德育实践、德育思想、德育理论与德育原理的关系图
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本课题研究以德育原理学科历史发展为经,以对德育原理学科基本问题的探讨为纬,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立足德育原理学科自身,力图对德育原理学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透彻的剖析,以期有助于21世纪的中国特色德育原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节日。全面梳理与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总结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7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70年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课题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为研究对象,具体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历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基本经验。
学科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科理论的发展。本课题研究主要结合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全面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而从整体上概览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情况。研究学科发展史,要以学科发展的基本状况为主要线索,按照编年史的逻辑往前推进,这样思路明确、逻辑清晰。然而,研究学科发展史,除了描述学科演进的轨迹之外,还要对每一阶段德育原理学科研究的主题内容、理论演进、学术思想和一些德育大事件进行叙述评说,这就使研究变得十分复杂:既要关注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轨迹,也要关注德育政策、德育实践、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德育学术思想。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我们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即历史的逻辑来叙说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当然,研究学科发展史,除了遵循历史的逻辑之外,还要遵循学科的逻辑,即什么是学科、学科产生的条件和标准是什么。基于此种认识,笔者把本课题研究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即引论的内容。该部分主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问题的提出),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的思想来源,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概述,进而指明本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指出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第二部分,按照历史的逻辑和学科的逻辑,以德育原理是不是独立学科为标准,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划分为两大时期,即上编“‘大教育学’时期的德育原理(1949—1982年)”与下编“学科独立及独立后的德育原理(1982年至今)”。以时间为经,以各个时期的德育实践、德育思想、德育理论和德育学科发展探讨为纬,纵向考察70年来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
“大教育学”时期,由于德育原理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德育原理的研究是在“大教育学”之中进行的,主要从德育实践、德育活动、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等方面来探索德育原理的发展概况。学科独立及独立后的德育原理,主要遵循学科发展的逻辑,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对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探讨,注重对德育原理学科问题的描述和研究,既关注德育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关注德育原理研究的相关主题,更关注德育原理学科自身的恢复、重建与创新发展,体现学科发展史的逻辑。
第三部分,即余论的内容。在全面探讨德育原理70年发展史的基础上回归整体,全面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的总体状况。首先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基本经验或取得的成就。德育原理学科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德育实践为基础,合理吸收与借鉴传统德育经验与外国德育经验,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德育原理学科体系。但纵向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我们也发现了德育原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在学习与借鉴德育经验上有些绝对化,学科建设在价值取向上重视共性、忽视个性,德育原理学科整体反思研究比较少。新时代德育原理学科发展任重道远,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外关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大胆革新、与时俱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研究的知识结构框架,如图0.2所示。

图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史研究的知识结构框架
[1] 德育在我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也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伦理学侧重研究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侧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科使用的德育是一个泛化的德育概念(或称“大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70年的实际,我们有时用思想教育,有时用政治教育,有时用政治思想教育,有时用思想政治教育,有时用思想品德教育,等等。这里统一使用“德育”,因为德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其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称谓。
德育原理在我国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德育原理、德育学、德育学原理、德育论、现代德育论、学校德育论、学校德育原理、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等。大家使用的名称不同,但研究的内容基本一致。本研究统一使用“德育原理”这个名称。当然,有些地方也使用“德育学科”,它相当于德育原理学科,特此说明。此外,从目前德育原理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德育原理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由众多子学科和交叉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德育原理也指师范院校开设的“德育原理”课程。
[2] 柳海民:《教育学概论》,1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黄向阳:《德育原理》,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檀传宝:《德育原理》,1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叶飞、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德育理论发展脉络探析》,载《教育研究》,2009(1)。
[6] 张忠华:《论中国道德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8)。
[7]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81~29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 赵连山:《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概论》,54~82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黄鹤:《中国传统文化释要》,150~151页,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0] 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58~68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载《教育研究》,2000(9)。
[12] 主要参考张忠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载《现代大学教育》,2005(5);张忠华、于福存:《论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现代意蕴》,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23)。
[13] 蒋拙诚:《道德教育论》,1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14] 吴潜涛、徐艳国:《建党90年来高校德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前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5] 张文标、李光成:《中央苏区时期学校德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16] 宋春宏:《苏联时期学校德育的经验及教训》,载《思想教育研究》,2003(8)。
[17] 王文东:《苏联道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18] 本书收集了加里宁1924—1945年的论文和讲演,1948年由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在我国于1957年由陈昌浩、沈颖翻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 檀传宝:《德育原理》第3版,335~36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该“附录”题名为《从孽变、学步到自主:20世纪中国德育理论发展历程的文献描述》,是在檀传宝指导下由其博士生曹辉完成的,同时博士生郭永华帮助完成了后期的部分修改工作。
[20] 檀传宝、陈国清:《改革开放40年我国德育学科建设的探索与进步》,载《中国教育学刊》,2018(10)。
[21] 张忠华:《我国新时期德育原理学科发展探析》,载《教育科学研究》,2008(1)。
[22] 张忠华:《“德育原理”学科建构探索》,载《教育导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