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管教”
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表现得好?答案可能令人震惊: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在他当前发展的能力范围之内,他自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有权利帮助孩子选择听从并配合家长的要求。我们可以告诉他在不同情况下,社会对个体的行为期望是什么。孩子需要管教,换言之,孩子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和训练。
什么是最有效的幼儿管教方法?对此育儿专家们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现在有很多现成的技巧让家长尝试。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可能是惩罚措施,但是长期训斥孩子、没收孩子的东西,或者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等,可能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在惩罚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在向孩子们传递一个信息:家长要让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痛苦。这时,在潜意识里,他就会认为你的爱就等于你的认可。
一个用惩罚来约束孩子行为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在做负责任的事”或“制定规则”。可他们看不到的是,在孩子服从的表象之下,他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他害怕被伤害。许多在儿时受过严厉惩罚的成年人,都承受着更高的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过度的内疚、焦虑或抑郁,甚至有一些人不知如何维持与他人健康、信任的关系。相比之下,在合理程度下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则不会产生消极结果,比如,将孩子从不安中解救出来,或帮他们解决问题。对不安全或不恰当的行为设限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关于这些效果的更全面的解释以及如何在执行中避免惩罚,请参见p96。
小贴士 我们很难在情感上不认同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拒绝使用管教技巧并不会贬低一段关系的价值,也不会否定一个人的积极贡献。既然育儿之旅需要自我反省,我希望你能接受任何不适的感觉,并在阅读本书中提供的建议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在寻找替代惩罚的方案时,父母通常会转而使用奖励或表扬来鼓励孩子尊重他人的行为。支持这种育儿技巧的专家建议,通过分发贴纸、糖果或者其他特殊物品,来换取孩子的顺从。“我喜欢你坐的样子”“干得好”等评价性的表扬,的确能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但如果过度使用赞美之词,就会显得家长是想在情绪上控制孩子。一旦家长的贿赂或承诺不再具备足够的诱惑力来对抗潜在的刺激感,孩子可能就会拒绝。如果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是琐碎的小事,比如大一点的孩子在睡觉时拒绝关电视,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这些行为给孩子自己、他人或环境带来困扰,甚至造成伤害,这就成了一件大事,比如酒驾。
一个更好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是,使用一些技巧来培养他判断是非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他为所欲为。虽然他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家长要负责做出任何你认为对孩子有利的重大决定。由于幼儿缺乏用理性态度或逻辑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无法确定在特定情况下哪种行为更加合适,因此家长需要逐步指导他。通过做出简单而有意义的选择,孩子的独立性将逐渐增强。当孩子释放情绪或者情绪失控时,家长需要通过移情或适当地满足他的需求来提供支持,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