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经营权流转风险的村庄复合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框架与资料方法

(一)研究框架

1.现象描述

本书首先描述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模式和所取得的成就。然后从风险的角度,描述耕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纠纷、矛盾冲突和群体事件,主要分析村民成员之间、村民成员与村组集体之间、传统承包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新型经营主体自身之间、干群之间等在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冲突,考查耕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强制流转型、利益分配型、相对剥夺型、生态环境破坏型等新型群体事件。

本书还将描述各个层次的耕地经营权流转内在风险。个体层次的风险,如承包户利益受损风险,经营主体自然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产业层次上的风险,包括农业非农化、非粮化风险。村庄层次上的风险,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风险。社会层次上的风险,包括稳定风险和文化风险等。本书将考查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经营权主体面临的市场经营风险,可能引发和加重其与传统承包户的矛盾,进而引发冲突和导致稳定风险,而这种风险又会转化为经营主体外在风险,从而可能导致风险叠加。

2.原因分析

本书将揭示耕地经营权流转风险存在的制度、治理等多重原因。从制度层面看,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未形成多元共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宏观制度结构,耕地制度不够完善。从治理层面看,行政考核压力型体制、官员晋升锦标赛体制以及土地财政逻辑的延续,导致一些干部强制推动耕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一些村庄干部角色错位,直接参与推进经营权流转并成为新经营主体本身或下乡工商资本代理人,引发一些干群矛盾和利益冲突;传统基层民主治理结构不能有效缓解各种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各种政策在最后环节难以精准实施,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社会组织不够发达,经营权流转的社会基础支持不足。另外,资本逻辑与竞争压力使经营主体非农化和非粮化倾向明显,农业金融保险系统不够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原因,本书探讨系统的应对之策,包括顶层设计、法律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本书把对策思考的重点放在村庄多元复合治理机制建构上。即主要探讨在村庄层次,各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共同构成复合治理主体,形成复合理性,在耕地经营权流转各个关键环节实现行之有效的治理。总之,需要以村庄为空间单位,建立多元复合治理机制,对各种主体的观念、目标、价值进行整合,成立新的复合治理主体,确立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可以为实现耕地流转风险提供坚实的治理基础,尽量把矛盾、冲突与风险化解在基层。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抽象的人而是从“现实的人”的概念出发,从实践出发来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对于耕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风险,本书主要着眼于物质利益层次进行分析。在寻求观念和制度创新方面,主要从实践需要出发,而不简单囿于既有的理论。将技术视角、政治—社会视角、组织与制度视角有机结合,坚持综合性的风险及治理研究视角。与之相应,坚持把工具理性视角、嵌入视角与制度主义视角融合起来,分析耕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策略。[157]从国家与社会相互渗透角度来探讨村庄治理问题,认为村庄不是封闭的单元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村庄空间中国家与社会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重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的同时,强调社会群团的作用,坚持复合治理视角并把村庄内外各种因素考虑进来。[158]

本书力求实现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统一,并以定性研究为主以定量研究为辅。在描述现象时,坚持客观实证性,在现状评估和对策思考时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价值立场。运用个案访谈、小组座谈、参与式观察,透过不同类型村庄,描述现象、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个案研究时,选取了不同类型的行政村进行了参与观察,深入观察了流转的全过程。本书考察了学术界已研究过的一些典型村庄,以期延续相关研究。定量数据主要来自于官方权威统计数据,同时参考了“土地资源网”(www.tdzyw.com)等交易平台的网络大数据,借用了CGSS和CFPS等数据。


[1][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纯等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952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页。

[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土地规模经营论》,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6]马举魁:《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理论导刊》2004年第8期。

[7]陈驰:《一个基层干部对中国土地问题的思考》,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7f09450102wlvk.html,2015年10月14日。

[8]杜建辉:《驻村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9]江宜航:《农民弃种拉响粮食安全警钟,撂荒耕地或达近3000万亩》,《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年第14期。

[10]杨涛、王雅鹏:《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调研世界》2003年第2期。

[11]李永萍:《土地抛荒的发生逻辑与破解之道》,《经济学家》2018年第10期。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326页。

[13]王桂民:《中国耕地流转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第1期。

[1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中国土地改革史资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5]刘国臻、刘东汶:《论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巨大政治风险》,《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6]丁文:《论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17]张红宇:《落实“三权分置”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农民日报》2016年12月27日第7版

[18]李佳:《农业部:全国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甘肃农业》2017年第1期。

[19]对于耕地面积,通用的单位是“公顷”,但对于中国一般农户而言,公顷作为度量单位似乎过大,故本书统一采用“亩”作为度量单位。

[20]程锋、王洪波、郧文聚:《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第2期。

[21]邓大才:《中国农村产权变迁与经验——来自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22]钱明星:《我国物权法的调整范围、内容特点及物权体系》,《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23]夏玉珍、卜清平:《风险理论方法论的回顾与思考》,《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7期。

[24]伍麟:《风险概念的哲学理路》,《哲学动态》2011年第7期。

[2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页。

[26]史亚峰:《复合治理:产权分置与社会秩序的建构——基于洞庭湖区湖村的深度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60—280页。

[27]许珂、周伟:《治理理论的中国场景:复合治理的勃兴》,《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28]熊春文:《农业社会学论纲:理论、框架及前景》,《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3期。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63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505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8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3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页。

[38]《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

[39][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40][法]亨利·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41][法]亨利·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第27页。

[42]文军:《农民的“终结”与新市民群体的角色“再造”——以上海郊区农民市民化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46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

[45][法]亨利·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第277页。

[46][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8页。

[47]胡联合、胡鞍钢:《中产阶层:“稳定器”还是相反或其他》,《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6—528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9—552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3—254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6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55][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78—481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4页。

[57]侯建新:《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583—586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2页。

[6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504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504页。

[6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64]Jonathan M.Wiener,“Max Weber's Marxism: Theory and Method in 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eory and Society, Vol.11, No.3, May 1982, pp.389-401.

[65]Joshua M.Duke,“Estimating Amenity Values: Will It Improve Farmland Preservation Policy?”Choices, Vol.23, No.4, Aug.2008, pp.11-15.

[66]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67][俄]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局1996年版,第220—222页。

[68]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

[69]唐鸣、谭荧:《关于建制村数量和规模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6年第1期。

[70]郭占锋、李琳、吴丽娟:《村落空间重构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1期。

[71]林聚任:《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

[72]陈国申、聂玉霞:《村庄合并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精神重塑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

[73]李冉、聂玉霞:《村庄合并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行政化导向及其矫正》,《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9期。

[74]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人民论坛》2009年第21期。

[75]陆益龙:《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六十年的变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76]贺雪峰:《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1978—2018》,《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1期。

[77]刘欣、田丰:《社会结构研究40年:中国社会学研究者的探索》,《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78]黄增付:《土地经营权流转与乡村秩序整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79][法]亨利·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第283页。

[80]李金铮:《“相成相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的城乡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81]赵旭东:《城乡关系视野下的理想中国》,《河北学刊》2017年第6期。

[82]刘奇:《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北京日报》2018年11月5日第14版。

[83]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84]纪竞垚、刘守英:《代际革命与农民的城市权利》,《学术月刊》2019年第7期。

[85]吕新雨:《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第14版。

[86]裴厦、谢高地、章予舒:《农地流转中的农民意愿和政府角色——以重庆市江北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试验区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6期。

[87]刘洋、邱道持:《农地流转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机化研究》2011年第7期。

[88]米霖、孙妍:《农地流转的制度困境——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长白学刊》2015年第2期。

[89]郭荣朝:《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05年第2期。

[90]钟涨宝、陈小伍、王绪朗:《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1]王权典、杜金沛:《农地承包制与农地流转的冲突与协调——兼论 〈土地承包法〉 流转规范设计的不足及完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2]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政策:持续创新——对农地使用制度变革的重新评判》,《管理世界》1998年第6期。

[93]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与乡村干部行为——对乡村干部行为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2期。

[94]于建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民》,《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3期。

[95]税杰雄:《试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农村经济》2005年第9期。

[96]尚旭东:《政府主导农地流转能“增效保粮”吗?——基于地租乘数、成本变动和议价地位的一个分析》,《农村经济》2016年第1期。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6页。

[98]李长春、徐婉儿:《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从古典到现代》,《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99]胡新艳、洪炜杰:《农地租约中的价格决定——基于经典地租理论的拓展分析》,《南方经济》2016年第10期。

[100]田先红、陈铃:《地租怎样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6期。

[101]林彤、宋戈、乔元波:《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主导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第18期。

[102]王成量、陈美球、鲁燕飞、翁贞林:《农户的耕地流转意愿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8年第3期。

[103]杜挺、朱道林、张立新、赵钺:《河南省耕地流转价格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第20期。

[104]朱文珏、谢琳、邱泽元、罗必良:《农地租约中的期限与租金及其相互关联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南方经济》2016年第10期。

[105]张月秋、刘吉双、刘子洋:《三权分置条件下粮田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31期。

[106]白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107]高王凌:《地租征收率的再探讨》,《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08]刘成良:《农业补贴内卷化:规模经营与地租困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5期。

[109]宫斌斌、郭庆海:《现阶段农村地租:水平、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农村经济》2019年第3期。

[110]张衔、吴先强:《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的潜在风险及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期。

[111]余文兵、刘晨竹、田沐雨:《马克思的地租形式演化理论及其时代价值》,《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年第1期。

[112]于洋:《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视域下的新时期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政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13]童列春:《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中的地租机制》,《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3期。

[114]汪崇筼:《硬租与实租:晚清民国徽州地租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115]钱龙、杜志雄:《农地租约期限结构对家庭农场主代际传承意愿的影响》,《改革》2019年第3期。

[116]罗必良、邹宝玲、何一鸣:《农地租约期限的“逆向选择”——基于9省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1期。

[117]罗必良:《合约短期化与空合约假说——基于农地租约的经验证据》,《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第1期。

[118]邹宝玲、钟文晶、张沁岚:《风险规避与农地租约期限选择——基于广东省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南方经济》2016年第10期。

[119]刘鹏凌:《耕地加速流转存在的问题探析》,《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2期。

[120]Kathy Le MonsWalker,“From Covert to Overt: Everyday Peasant Politics in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ransnational Agrarian Movements”,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Vol.8, Nos.2 & 3, May 2008, pp.462-488.

[121]蒋永穆、杨少垒、杜兴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风险及其防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122]李景刚、高艳梅、臧俊梅:《农户风险意识对土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1期。

[123]廖宏斌:《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控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9页。

[124]黄微微、朱理洋:《传统农业地区农地经营权流转困境:风险演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125]范雪飞:《贯彻 〈农村土地承包法〉 务必时刻注意风险防范》,《人民法治》2019年第2期。

[126]汪跃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风险和法律防范》,《农业经济》2020年第3期。

[127]阚立娜、苏芳:《农地抵押贷款政策预期与实践反差之思考——基于价值评估视角》,《金融与经济》2020年第5期。

[128]向小倩、郭若男、张远索:《基于层次全息模型的农地经营权流转风险分析》,《农业经济》2020年第5期。

[129][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4页。

[130]杨瑞:《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131][美]葛学溥编:《华南的乡村生活》,周大鸣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13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13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第8页。

[13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前言1—3页。

[135][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136][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36页。

[137]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第39页。

[138]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73、100页。

[13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第267—385页。编者注:当时仍有“村长”的说法。

[140]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9页。

[14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399页。

[142]徐勇:《中国农村和农民研究的百年回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

[143]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144]黄平:《西部经验:对西部农村的调查与思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145]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第44页。

[146]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14页。

[147]冯仕政、朱展仪:《政治社会学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2011—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227页。

[148]黄平:《西部经验:对西部农村的调查与思索》,第212页。

[149]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150]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5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5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53]任中平:《村民自治遭遇的现实困境及化解路径》,《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154]黄平:《西部经验:对西部农村的调查与思索》,第388页。

[155]李祖佩:《混混、乡村组织与基层治理内卷化》,《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156]张翼:《土地流转、阶层重塑与村庄治理创新——基于三个典型村落的调研》,《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157]陶郁、刘明兴:《群众社团与农村基层冲突治理》,《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58]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野》,《开放时代》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