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论文结构安排
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
第一章,引言。诚如上文所述,笔者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详细论述了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学术使命,理论体系的重点问题以及当前我国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概述。通过对龙勃罗梭、菲利以及加罗法洛的理论概况进行初步的梳理与分析,并结合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哲学根基,从哲学思想出发,全面把握实证学派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
第三章,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与意大利实证学派的理论争鸣。笔者通过分别考察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主要代表学者的学术思想,以及实证学派三位学者的基本观点,并通过理论观点的比较与分析,进而更为深入理解实证学派的罪犯矫正理论。
第四章,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基础理论。笔者首先通过对犯罪原因、犯罪率以及犯罪类型、犯罪人类型等理的地整合,考证意大利实证学派关于犯罪现象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通过意大利实证学派关于“犯罪率”等犯罪现象的实证统计研究成果的展示,还原该学派作为现当代实证研究先锋的学术风貌。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将通过论述意大利实证学派关于犯罪“危险人格”理论的分析,论证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重要组成以及核心观念。笔者将在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历史考察过程中,客观而公正地把握该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框架与体系,笔者力图完整呈现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全貌与理论主旨。
第五章,意大利实证学派刑罚基础理论。这一部分,是实证学派犯罪对策理论研究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将通过论述实证学派的刑罚目的观,以及综合考察该学派在刑罚理论建构方面的理论进程,以“社会防卫理论”这一表征实证学派矫正理论价值内涵的核心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实证学派监禁刑、刑罚替代措施以及保安处分等内容的详细考察,较为完整地还原实证学派罪犯矫正具体实施途径的理论发展脉络。
第六章,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之成果:菲利草案。菲利草案作为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付诸刑事司法实践的重要成果,对当代刑法学研究、犯罪学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一方面通过对“菲利草案”中关于罪犯矫正理论的具体规定进行深入考察,另一方面也通过对“菲利草案”相关内容的描述与考证,客观公正地看待并评价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学术影响。
第七章,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学术影响。笔者通过考证李斯特教授“整体刑法学”理论以及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学术影响,重新审视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的学理内涵与历史功绩。
第八章,意大利实证学派罪犯矫正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参考与借鉴实证学派在“犯罪人格”“人格危险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认真思考并完善我国精神障碍犯罪人、女性犯罪人以及罪犯危险人格矫正评估之理论基础。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笔者论证全文的核心意图在于:通过学术史学考察的视角,还原与再现意大利实证学派如何登上犯罪学学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学术巅峰,以及如何通过综合研究的视角,将实证统计研究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作为检视理论真伪,以及刑事政策有效性的学术发展过程。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犯罪学的学科建设,以犯罪统计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为研究工具,是一条无可厚非的必由之路。但是,犯罪学作为一门刑事法律学科,应当将目光投射于更远的社会政策建构之上。将犯罪学研究植根于犯罪现象、社会现象的解构之上,以维护社会安定秩序为价值导向。如此而为之,正是意大利实证学派建立并完善犯罪学学科群研究的学术初衷。
[1] [美]理查德·霍金斯、[美]杰弗里·P.阿尔帕特:《美国的监狱制度——刑罚与正义》,孙晓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页。
[2]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19页。
[4]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5] 同上,第367页。
[6] [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7] [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8] 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刑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9] 转引自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10]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3页。
[11]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12] 同上,第204页。
[13] 同上,第22页。
[14] [捷]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5] 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