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教育与社会的供需关系

“教育与社会之间从来都存在着彼此依存的关系。这里的所谓依存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要以教育为条件,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条件,而且要以社会提供的条件为条件。这种互为手段与条件的关系,也就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供求或供需的关系。”注45

正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而教育则依靠其自身通过传递文化、育人等手段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与社会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供需关系。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既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也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条件。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如果说教育活动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唯一存在的教育形态,那么教育活动所受到的社会扶持通常不是显性的,也就是说,往往不会轻易被人所觉察。但是一旦教育事业不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教育形态,那么社会为教育事业提供的条件,就不再是隐形的了,而是显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是因为教育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本来就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而教育事业则因有其结构和规模,就成为具体的实体了。注46教育事业一旦成为实体性质,社会便需要为其存在和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不仅现实可见,并且还是复杂多样的。社会需要给它提供各方面的物质条件,因为所有的社会实体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首先需要的便是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社会也会对教育提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需要,有时候还会提出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犹如子宫和母体的关系。婴儿发育成形的场所是子宫,其成长自然也会受母体影响,但子宫环境又具有某种独立性。同样,在教育系统中,社会成员精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教育系统,受教育者的精神成长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教育系统又具有某种独立性。当然,两者也有不同:随着胚胎不同阶段的变化,子宫也会发生变化;而教育系统则通过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校教育机构来适应受教育者在精神上的不同需求。

教育系统也与子宫一样,它所需的营养等条件不仅从母体系统获得,而且也可以通过血液中的“激素”获得,如教育方针的调节控制等。社会系统既提供教育系统所需的能量,又输入一部分信息,正如控制婴儿发育的主要信息荷载在染色体上一样,控制受教育者精神成长的主要信息荷载在任课教师的脑中。注47就像胚胎发育的重演现象,这些信息使人类精神的生发、成型的历程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重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系统也可以被说成是“为了未来而重演过去的现在”。“现在”即学校,或者说学习机构,学校里有教学楼,有教学人员,有行政管理人员,还有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过去”即前辈或当下人们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讲授式,也可以是示范式或导师指导式;“未来”则指学生受到一定教育后,在以后的道路中所作出的选择,为社会作出的可能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和社会之间是供需关系,是一种依存性和双向性关系,如同子宫和母体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依靠,相互生存。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