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人的存在性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动物的存在被看做是一种机体的活着;而人的存在,是有意识的存在,人类所进行的活动都是通过意识来指引的。尼采的哲学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他说:“人类之伟大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注12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最终达到理想的人格形象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人的生物学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经验的增加,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成长,正因为这种天赋和潜能的存在,才为教育提供了可能。
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被教育的可能性,他们自身存在的这种潜能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合理开发,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希望通过教育使自己生活更加幸福的人的诉求,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好他们的这种未发展的自然力,聆听他们自身发出的声音,再结合外界和我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虽为可能,我们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心灵和精神的增长。教育需要的满足是人实现其人性本质的根本方式,也是实现人格精神健全发展的方式。
人之不同于他者,在于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还是一种社会存在。换言之,人既是一种物性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存在。鲁滨孙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即便是没有寒冷之困顿,可还是想方设法遮体,这就是人的文化存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类自组织化与社会化所带来的规范和熏陶,更准确地说,这种特性来自人类的共同活动,而无论是活动本身,还是活动方式以及作为活动结果的社会生活样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都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先在的非自然性生存环境,这种“类”的存在样式同样是每个人在出生之时就无法回避、无法选择,也无法摆脱的,当然,人的活动也必须以这些先在为基点和条件。也就是说,人类自身需要以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与他人发生关系,与自然发生关系,人类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规范也是人类存在的条件。没有这些运转方式和要求,人类无法生存。所以说,人又是社会的存在。
人的生物既定性和生长发展的未完成性表明,“人较动物而言,在本质上是非决定的。此即人的生命并没有遵循事先决定的路线,事实上自然只是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身去完成。”注13而尚待人自身去完成的这一半便反映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方面。毕竟,人是社会意义上的存在。
人的社会体存在的本性是建立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及其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到个人,二是从个人到社会。前者说明个人是社会的个人,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决定作用;后者说明社会是个人的社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反作用。注14
社会对个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及其自我意识形成方面。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意识,与其活动相比总是第二性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是形成个人的根本因素,它是由个人劳动、社会环境产生的。换言之,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动态关系中,在个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沟通、活动的辩证过程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离开了个人的活动,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自我意识也不可能被创造。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注15自我意识是对意识本身的意识,即它是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产物,在本质上它是社会存在反映的再反思。在笛卡尔看来,真正的自我意识诞生于自我的反思性思考,只有将“我思”作为意识对象来试图把握时,“我在”方才涌现出来,自我的存在性只有通过反思性加以确证。自我意识正是因为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具体来说,人们在分析世界本身的同时,将目光转向分析他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时候,开始不仅仅分析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活动、动机,而是开始分析自己的思想、意图,这个时候便开始产生自我意识。
语言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条件。海德格尔曾说,“惟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作为说话者,人才是人。”注16在此意义上,“语言是存在的家”。除此之外,自我意识形成的条件还包括个人因其活动潜力在社会中的位置,个人与他者和社会活动的关系,以及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认等。因此,个人的意识是个人社会化的后果,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产物。每个个体之所以获得人的属性,正是源于其社会实践。这也就说明,如果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力越强,其个性就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样个人与他人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系形式越不同,那么说明个人就越丰富。个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适应程度。
人在生长、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特殊性就是发展的自决性。相对于当前这个世界而言,人自身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并与这个世界建立了主客体关系。作为主体,人获得了主观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等本质特性,这些本质特性内在地决定了人在生长、发展过程中是自决的。注17在生长、发展过程中,人可以自主地作出抉择,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发展。正是由于这种自决性,人的生长、发展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人这种自决性的获得或者说人的适切而良好的自决性的获得,只有教育才能促进建构与生成。因此,人的存在性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结果。当然,这个过程不同于自然世界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通过对某种规律的掌握而从外部控制人的生长、发展。那么,有没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呢?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人在生长、发展过程中的自决性。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人的生长、发展过程,而是为了推动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也恰恰是人的生长、发展区别于自然界发展变化和动物生长、发展变化的重要一点,也决定了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注18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宣称,要通过他的行为科学将人“一个一个地转移到控制性环境上”注19,从而摧毁人的自主性。在本质上,这是反教育和反人类的,所以他的这个梦想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实现的。
从个人到社会可以说是从社会到个人的一个逆向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注20这具体表现在:第一,人依靠其主体性创造物质价值。劳动者在物质生产中,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对生产工具的更新,创造更为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核心的劳动者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第二,人依靠其主体性创造社会价值和政治制度。人依靠其自身的能力和潜力,不断革新、完善政治体制,改变社会行为规范及价值取向,促进社会政体的有效合理运转。第三,人依靠其主体性创造精神文化价值。人通过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精神文化,以满足其精神生活,开阔其视野,促进心灵的完满。人们也依靠其创造的丰富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其本质力量,同时为人类社会能够走向新的文明层次提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保障。如果说马克思是在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毋宁说是在描述人的存在性与教育的关系。
人的存在性映射在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具体就表现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化即指人要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社会的人化即表示社会也需要在遵循社会规律基础上,更好地适应人的发展。这一切即表明人适应社会和社会适应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