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变革与中国的策略选择:基于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书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整理与概括,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全球金融理论的内涵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和研究上的不足,从国际公共产品视角来分析全球金融治理变革问题。

2.历史分析法

全球金融治理变革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本书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对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力求更好地分析全球金融治理变革与国际公共产品供求的关系。

3.跨学科分析法

全球金融治理不单要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政治方面的问题,不仅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全球的金融秩序的建立,它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从单一学科难以全面理解与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而本书结合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角度对全球金融治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论述。

4.博弈分析法

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个主体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影响其他主体,因而需要了解其他主体对自身所采取行动的反应,基于此来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博弈论是一种研究具有理性的个体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如何决定决策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集体行动策略的分析。同时博弈论为如何打破各方博弈时所处的冲突状态,如何为实现合作提出制度设计和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适当的分析工具。因此,本书运用博弈论模型深入分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即克服供给困境的途径。此外,还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当前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供给困境的成因与突破。

二、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

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分析全球金融治理变革问题。现有文献中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大都是以特定议题或国别为方向进行研究,少量文献以国际公共产品为研究视角。而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全球金融治理本质是国际公共产品,由此角度出发,更有利于深入探究全球金融治理的本质,系统完整地考察全球金融治理的理论内涵,本书正是基于此从国际公共产品视角出发,研究全球金融治理变革问题。

2.理论的创新

鉴于目前对全球金融治理理论的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深入辨析了全球金融治理与全球治理、全球经济治理的关系,概括出全球金融治理理论的特点及基本内容框架,并以国际公共产品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一个全球金融治理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框架由全球金融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基本假设与关键概念、逻辑内涵、核心问题等部分组成,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问题即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解决途径,并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与之后的全球金融治理下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困境及解决困境的途径,尽可能地补充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理论。

三、不足之处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没有对全球金融治理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效进行总体评估,也没有对中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成效进行实证检验,计量方法运用不足,偏重于理论分析,这是本书需要进一步努力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其次,本书虽尝试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但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尚须进行经验检验和逻辑论证,有些概念也有待进一步推敲,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研究。此外,全球金融治理变革是个动态过程,本书结合其过去和当前发展状况得出的一些结论,可能会随着其今后的发展出现偏差,因此需要不断跟进研究。


(1)裴长洪.全球经济治理、公共品与中国扩大开放[J].经济研究,2014(3):4-19.

(2)陈四清.完善全球金融治理[J].中国金融,2018(15):10-12.

(3)Charles Calomiris. Blueprints for a new 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R].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98-10-07.

(4)Kelleher,David S. Toward a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A practical post-Asia agenda[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9,4(1):89-91.

(5)Bank A 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Z].1999.

(6)Morris Goldstein.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Where do we stand? [R]. Paper presented at KIEP/NEAEF Conference on“Regional Financial Arrangements in East Asia:Issues and Prospects”Honolulu,10-11 August,2000.

(7) Stijn Claessens,Geoffrey R D Underhill,Xiaoke Zha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asleⅡ:The costs for poor countries[J]. World Economy,2008,31(3):313-344.

(8) Stijn Claessens,Geoffrey R D Underhill,Xiaoke Zha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asleⅡ:The costs for poor countries[J]. World Economy,2008,31(3):313-344.

(9) Germain R D.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 and the problem of inclusion[J]. Global Governance,2001,7(4):411-426.

(10) Langley P.(Re)politicizing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What's“new”about the“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J]. Global Networks,2010,4(1):69-87;Sohn I. 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The problem of legitimacy in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J]. Global Governance,2005,11(4):487-504;Porter T. 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The broader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R].CIGI Working Paper No.19,2007.

(11)王浩.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文献研究[J].金融纵横,2013(7):38-45.

(12)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全球金融治理课题组.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关于2016年G20峰会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16(89):60-65.

(13)张礼卿,谭小芬.全球金融治理报告(2015—2016)[M].人民出版社,2016.

(14)张发林.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进:美国霸权与中国方案[J].国际政治研究,2018,39(4):9-36.

(15)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成本收益视角——霸权治理与多边主义治理的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2013(3):11-22.

(16)洪小芝,黎杰生.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多边主义金融治理模式的现实可行性分析[J].上海金融,2014(4):22-34.

(17)洪小芝,张文兴.论新型全球金融治理模式的构建[J].上海金融,2014(12):33-38.

(18)张发林.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16(4):63-88.

(19)陈伟光,钟华明.制度变迁、国际货币改革与中国的选择[J].金融教育研究,2015(1):3-8.

(20)白钦先,禹钟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际政治视角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1(6).

(21)李晓,冯永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2):119-145+160.

(22)黄剑,黄卫平.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中国的视角[J].江淮论坛,2018(2):35-42.

(23)黄海洲,张广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变化与全球货币体系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2017(4):31-41.

(24)项南月,刘宏松.二十国集团合作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6):122-147.

(25)陈宇.新兴经济体、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多元化的未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3):166-171.

(26)谢世清,刘晓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能力建设及其改革[J].国际贸易,2018(8):35-39.

(27)岳华,赵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机制改革的新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12(7):179-184.

(28)张瑾.G20框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J].国际观察,2013(5):22-29.

(29)黄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与投票权改革及其决策权力分析[C].2015新兴经济体论坛文集,2015:23-35.

(30)高海红.透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J].清华金融评论,2016(3):101-104.

(31)张嘉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公式改革的进展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17(3):107-112.

(32)方芳,辛向媛.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新动向和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4(6):31-37.

(33)綦相.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启示[J].金融研究,2015(2):36-45.

(34)王胜邦.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8(9):51-55.

(35)钟震.金融监管协调:通道理论的提出及应用[J].财贸经济,2018(39):57-73.

(36)李巍.中国金融崛起的国际环境与战略应对[J].国际安全研究,2013(4):44-63.

(37)许志平.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中国角色[N].金融时报,2016-08-29(002).

(38)李巍.从“追随者”到“引领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华丽转身[N].华夏时报,2017-11-13(029).

(39)白力.“一带一路”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及挑战[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170-171.

(40)乔依德.“一带一路”和全球金融治理[N].第一财经日报,2017-04-19(A11).

(41)张建平.“一带一路”金融治理话语权[N].经济观察报,2017-05-16(5).

(42)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71-81.

(43)张伟.亚投行对国际金融治理的贡献、挑战与发展建议[J].国外理论动态,2016(11):98-108.

(44)黎杰生,洪小芝.新型全球金融治理模式下的中国选择[J].南方金融,2013(10):36-42.

(45)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33-41.

(46)王红缨.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崛起:进展与局限性[J].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6(9):41-53.

(47)高杰英,王婉婷.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变革及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家,2016(8):65-71.

(48)熊爱宗,张斌.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策略[J].开放导报,2016(5):27-31.

(49)胡海峰,王爱萍.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的思路和策略——基于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7(3):94-100.

(50)Olson M,Zeckhauser R. An economic theory of alliances[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66,48(3):266-279.

(51)Olson,Mancur. Increasing the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1,25(4):866.

(52)[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3)[美]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4)[美]英吉•考尔.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6.

(55)周帅.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研究——基于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6)杜朝运,叶芳.集体行动困境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基于全球公共产品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0(10):21-26.

(57)庆幸.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变化[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1):87-91.

(58)章玉贵.全球金融公共产品供给与中国金融资本力锻造[J].国际观察,2015(2):30-42.

(59)杨伊,苏凯荣.国际公共品供给的集体行动博弈路径——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5(10):70-76.

(60)李娟娟,樊丽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经济学逻辑——基于国际公共品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5):12.

(61)李娟娟,樊丽明.国际公共品供给何以成为可能——基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5(3):5-14.

(62)钱亚平.金砖银行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6(1):16-34.

(63)袁健,王家艺.全球金融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的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研究[J].河北企业,2016(8):71-72.

(64)王飞.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全球性公共产品的视角[J].新金融,2017(1):25-29.

(65)刘洪钟,周帅.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定位与包容性的提升——基于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7(3):156-161.

(66)叶芳.集体行动逻辑下的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基于区域间国际公共产品视角[J].财政研究,2018(4):98-107.

(67)李俊久.论人民币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J].经济学家,2018(6):48-56.

(68)张宇燕,任琳.全球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国际政治科学,2015(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