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济民 和合至美: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4.3.1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NIO)的形成

芝加哥学派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效率行为的关注和向规范性分析转轨遇到了方法论的障碍。既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每一个企业做出关于价格或者产量的决策时,都要受到竞争对手选择的影响,如此,单纯的边际分析法很难解决这类市场上的企业决策的相互依赖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博弈论的出现与普遍应用,许多企业的行为分析都能够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可以用纳什均衡解进行规范解释。

有了规范的分析方法,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与广泛,对古诺(Cournot)—伯特兰(Bertrand)悖论的破解性研究,如差异化、动态化和现实生产能力有限性的理论模型相继建立。芝加哥学派已经提出,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的行为会影响市场结构,改变产业内企业的市场力量,那么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就不可避免。由此进入阻止、过剩生产能力投资、默契战略、广告、研发和并购等以博弈为基础的理论模型也相继涌现,Spence(1977)、Kreps和Scheinkman(1983)、Milgrom和Robert(1982)、Bagwell和Ramey(1988)分别就生产能力投资、进入威胁、限制性定价以及广告等行为建立了专门的模型,极大地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Jean Tirole出版的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n(13)对新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梳理,是学术界共识度较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标志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成形。

4.3.2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

新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理论贡献:

第一,将非合作博弈作为主要分析方法,为分析不完全竞争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撑,弥补了芝加哥学派缺乏统一的方法论的缺陷,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科学性不足的缺陷。同时,将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真正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向正统、规范经济学的回归。如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和限制性定价模型、进入遏制模型等,都使用了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作为研究工具,而且都坚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第二,引入产品差别化作为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假定,为产业组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古诺和伯特兰模型的共同假设是产品同质性,但是古诺—伯特兰悖论的出现使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求破解悖论的因素。新产业组织理论以豪特林(Hotelling, 1929)空间模型为基础,用地理距离替代心理偏好,引入需求函数和静态博弈为方法论,破解了古诺—伯特兰悖论。虽然德阿斯—普利蒙特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产品相似度极高时,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价格,只有混合策略的均衡存在,但是,他们用二次运输成本替代线性成本时,得出了产品差异化最大的原理,这也是新的突破。这些有冲突的研究结论,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研究机会。

第三,增补了技术创新影响市场结构变化的内容。虽然梅森很早就提出有效的市场结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但只是推测性的,没有进行行为分析。雷恩格纳姆(Reinganum, 1982)建立了一个模型,发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潜在进入者通过发明进入市场的概率比较大,证实了阿罗的“替代效应”的存在,即垄断者从事研发活动的动力小于竞争性企业,因此潜在进入者的创新行为将改变市场结构。卡布罗等(Cabral and Riordan, 1994)建立了一个企业无限期内的动态寡头竞争模型,表明当先行企业研发成功的概率超过50%时,它们会增强市场控制力。之后的追随者们将这些研究继续拓展,创建了许多动态经典模型,也证实了芝加哥学派关于创新行为会影响结构的论断。

第四,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对产业效率和市场结构的影响。将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入新产业组织理论,是新产业组织学的又一次深入。信息不对称会扭曲交易一方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改变企业行为,改变市场结构。例如:克瑞普斯和威尔森(Kreps and Wilsen, 1982)首先针对泽尔滕(Selten, 1978)提出的“连锁店悖论”(Chain-Store Paradox)提出质疑,对称信息下产业内续存企业将容纳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市场结构也会因为进入行为变为双寡头结构;而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Milgrom and Robers, 1982)通过建立不对称信息模型得出,产业内续存企业会通过“声誉效应”在长期中“威慑”潜在进入者,从而阻止新企业的进入,维持垄断市场结构。

4.3.3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不足

虽然博弈论的应用使新产业组织理论科学而坚实地实现了从经验分析到规范分析的科学回归,也为交易费用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应用拓宽了空间,但是却出现了新的问题:第一,信息不对称下的完美贝叶斯均衡虽然从逻辑上很完美,但是现实经济活动中,决策者难以做到绝对理性,正如凯恩斯所说,企业的很多行为是“动物性的冲动”,工业化中的很多经济现象在NIO下很难解释。第二,以博弈作为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假设前提过于精细。假定的细微变化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均衡经常不存在,理论意义降低。特别是信号传递模型中的完美贝叶斯均衡,要计算无法观察到的后验概率才能实现,而且得出的博弈均衡,很难获得经验数据的支持。第三,以博弈和信息不对称为背景的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文献,因精细假定不同呈碎片化趋势,研究路径也是分散的,理论体系的总体逻辑有待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到能够一般化概括的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成功与完善还需要通过一段时期艰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