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透过钱眼看历史
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简单了解一点中国钱币的历史。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钱币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物品,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但是,除了购物,平常我们可能很少会想:钱币还能干什么?
实际上,钱币除购物之外,还能发挥很多别的作用。它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它所承载、记录、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却是博大精深。
首先,钱币上有法。历朝历代不管是哪个政权,在钱币的铸造、流通、回收以及防伪、反假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从北宋发明使用纸币以后,历经金代、元代,直至明清两朝,有关防伪反假的条文,都直接被印在了纸币上,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立法的演变轨迹。
其次,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为了保证质量,满足流通需要,使用的一定都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止伪造等方面考虑,所采用的技术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金属冶铸史、造纸史和印刷史。同时,因为钱币上都铸有文字,所以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也是一部古文字的发展史以及书法的演变史。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钱币不同于一般的物品,它是社会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可以说,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新的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从唐朝开始,因为年号钱的铸造,钱币与历史发展的进程变得更为紧密。因此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年号史、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政治史。通过这一枚枚钱币,我们完全可以把古代的历史串联起来。
接下来,我希望和大家一起通过钱币这一新的视角来重温历史,透过钱眼去看看,钱币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怎样的历史,我们又能从中收获怎样的感悟和启发。
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一是从人类钱币发展史的视角谈谈中国古代钱币在人类钱币史上占据了怎样的地位;
二是从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物的视角谈谈钱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三是谈谈学习、了解钱币的历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
在正式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先从概念上解释一下“钱币”与“货币”之间的区别。
“钱币”通常是指退出流通的货币及其衍生品。因此,钱币与货币就像一枚硬币的正背两面,本质上指的是同一个东西。“钱币”因为退出了流通,所强调的是其文化属性。而“货币”因为还在流通使用,更多体现的则是它的经济属性。因此,钱币的内涵要比货币更加丰富。
在后面的内容中,我将主要使用“钱”或“钱币”,有时根据叙述或语境的需要也会使用“货币”,或交替使用。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钱币在人类钱币发展史上到底占据了一个怎样的地位?实际上,中国古代钱币在人类钱币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可以这样概括:中国古代的钱币不但是独创产生、自成体系,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方钱币文化!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释。
第一,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
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谈到古波斯国王居鲁士战胜小亚细亚半岛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时曾说,吕底亚“是最早使用金币和银币的国家,于公元前640年铸造了琥珀金银币”。西方社会一般据此认为吕底亚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
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铸造货币的时间相当于我国春秋中期。实际上,我国早在此前4个世纪的商代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开始铸造铜贝,进入了金属铸币时代。当时除铜贝之外,空首布也已经是很成熟的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当时中国铸造的是青铜币,而吕底亚铸造的是金银币。这虽然是东西方两大货币文化体系的不同,却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
第二,中国古代钱币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曾经产生重要影响,并发展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文化遥相对应。
下面就来看看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具体影响。
日本:最初使用的是遣唐使从唐朝带去的开元通宝,后来模仿铸造了日本最早的钱币“和同开珎(珍)”,此后一直到明治维新引入西式机器铸造机制币,日本古代铸造使用钱币的历史有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整整六百年,即一半的时间,几乎不造钱,使用的完全是中国钱币。
朝鲜:最初的钱币是使用唐朝的年号“乾元”铸造的“乾元重宝”,背面标注朝鲜的自称“东国”。
越南:越南从北宋开始铸造货币,使用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年号,如太平、治平、天福、大定、正隆、明道、建中、元丰、保大等,以至经常被误认为是中国钱而流入两广,乾隆年间就因为越南币的大量流入而酿成社会问题。
琉球:就是现在的日本冲绳,在明清两朝时曾经是中国的属国,流通使用中国钱,铸造的大世通宝、世高通宝、中山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
泰国:乾隆年间泰国由华侨建立的郑氏政权铸造过郑明通宝银币,不但名称用通宝,银币上面也打印一个方框,表示方孔。甚至货币单位沿用的还是铢,称泰铢。
中亚粟特:位于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古代粟特地区,如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城邦,在唐代曾经以开元通宝钱为通用货币,并大量仿铸。
伊朗:在元代蒙古西征后建立的伊利汗国时期,曾经仿造元朝发行使用纸币,虽然失败了,但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一是使当时的波斯、阿拉伯人最早认识了中国的纸币制度,并进而传入欧洲。不仅使之大开眼界,学会了使用纸币,更为后来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带来了便利。波斯语中至今仍将纸币称作“钞”,影响之深可以想见。
二是推动了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西传。这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技术西传的最早记录,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后来文艺复兴的发生。
上述事例说明: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不但是独创产生,自成体系,而且是一脉相承,未曾间断;我国古代钱币对周边的国家、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进而发展形成了与西方钱币文化相对应的东方钱币文化。实际上可以说,这才是我们今天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信心来源!
(二)
从人类货币史的视角考察完之后,我们再从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物的角度来谈谈钱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里首先需要对“文化”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即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由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构成。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来看看钱币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说到中国古代文化,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唐诗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是商代青铜器、汉代丝绸、唐代三彩、宋元瓷器等生活用品或工艺品,还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学技术。
实际上,上述各项虽然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自都还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如果要挑选一种最能承载和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物质载体,则非中国古代钱币莫属。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按照文化的三个层面,先从器物层面说起。
首先,钱币是最早的文化要素。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最初使用的钱币是海贝,这从汉字的构成中就能得到证明,因为凡是与价值、财富、交易有关的字,都带有“贝”字偏旁。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古人就已经使用海贝作为钱币了。因此,钱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最早的组成要素。
其次,钱币自产生之后,便一脉相承,未曾间断,贯穿整个中国的文明史,直至当今。在这一过程中,钱币呈现出文化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时代性、传承性以及传播性等特点,这是其他文化要素所不具备的。
再次,钱币流通地域广,使用者涉及各个阶层,具有最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无论地位、学养、身份的高低与贵贱,几乎是人人使用,须臾不可或缺。这也是其他文化要素不可替代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钱币承载、记录和包含了历史进程中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更是任何其他文化要素如文学艺术、丝绸瓷器以及科技发明所不具备的。例如,铸造钱币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最成熟的技术,同时反映的也是当时最时尚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可以说钱币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再如,圆形方孔的外观,反映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一部钱币史就是一部古文字演变史、书法发展史,又是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也是一部冶金铸造史、造纸史、印刷史,等等,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子。
下面我们再从制度层面来看。从秦代的《金布律》,到“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历朝历代对于钱币的设计、铸造、储藏、发行、流通、防伪、销毁等环节,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管理。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制度史的一部分。
最后,从思想层面来看。从战国时期的管子,一直到当代,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每个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会从货币入手,提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路和想法,这些货币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说中国古代钱币源远流长而未曾间断,内涵丰富且博大精深。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从制度、思想层面,钱币都非常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钱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还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文化艺术传承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可以说:钱币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了解中国历史、认识中国文化最好的窗口。
(三)
前面讲的两个问题分别从人类钱币发展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物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地位。这听上去都是很高大上的话题,似乎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实际并不是这样,钱币不仅与制度、思想、文化有关,与我们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息息相关。
一部钱币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历史。这里我想从日常生活的视角来谈谈学习、了解中国钱币历史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王莽说起。
大家都知道王莽是一位怀抱理想的改革家,又因为篡夺了刘氏政权而被视为野心家。实际上,王莽更是一位敛财的高手。他为了推行国有政策,发行过两种刀币。这两种刀币形制完全一样,都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半部分呈圆形方孔钱的形状。一种是在穿孔的右左铸有“栔刀”两个字,另一种是在穿孔的上下铸有“一刀”两个字。因为“一刀”是用黄金错成,又被称为“错刀”或“金错刀”,这就是历史上被众多文人雅士讴歌的“金错刀”。
下半部分为刀身。“栔刀”铸有“五百”两个字,表示一枚“栔刀”的面值为500枚五铢钱。“金错刀”则铸有“平五千”三个字,这里“平”字表示等于的意思,即错金的“一刀”等于5000枚五铢钱。
无论是栔刀,还是错刀,实际上都是虚值大钱。王莽发行这两种形制特殊的刀币,目的就是搜刮社会上的黄金。当时一斤黄金值五铢钱10000枚。因此,按照面值,金错刀2枚或是栔刀20枚,就可以兑换黄金一斤。实质上,王莽就是要用错金的33克铜,或者是没有错金的330克铜,从老百姓手中兑换一斤黄金!这哪里是发行货币,完全是公开掠夺!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刘备。
刘备是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与作为野心家的王莽不同,他的目标是“匡扶汉室”,重新恢复刘氏的天下。因此,刘备在戏剧以及影视作品中展示给世人的始终是一个体谅百姓疾苦的明君形象。这主要是受《三国演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按照儒家正统观念塑造的小说人物的影响,与真实的历史相差很远。实际上,刘备不但不是一位体谅百姓疾苦的明君,而且与王莽一样,也是一位通过货币手段搜刮百姓的高手!
《三国志》记载,刘备占领成都时,因为军用不足接受了部下刘巴的建议,铸造了“直百五铢”钱。它的重量虽然仅有当时流通的蜀五铢的3倍,作价却是100倍。这意味着,刘备凭借手中的刀剑,强买强卖,用同样多的铜换取了民间三四十倍的物资和劳务,一下子就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初次尝到了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好处。后来刘备又将这一手段用在了与孙吴的斗争中,发动了一场货币战争。但是,货币战争是把双刃剑,在孙权强力的反击之下,刘备搬起的这块石头最后还是砸了自己的脚,蜀汉最终就是因为通货膨胀而被搞得财政破产、民生疲敝,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在早期金属称量货币时代,统治者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重量不变或稍微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成倍地大幅度加大货币的面值,使其成为虚值大钱;另一种则是在保持面值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货币的重量和尺寸,使之成为减重小钱。这两种手段的目的实际上是一个,那就是希望用尽量少的金属兑换尽量多的物品。
金属货币虽然可以通过铸造虚值大钱或是减重小钱,被统治者利用来搜刮百姓的财富,但毕竟还是有一定的限度。等到发明使用纸币以后,对统治者来讲,敛财就更容易了。因此,纸币出现以后,南宋、金、元等朝代,最后都是因为无节制地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而灭亡的,失控的纸币最后都成了政权灭亡的助推器。其中又以国民党统治时期于1949年5月10日所发行的60亿元的纸币最为著名。这张面值如同天文数字一般的纸币,实际能买到的只有半盒火柴,6000亿元才能兑换一枚银元。如果按照1939年最初发行时,面值一元的纸币能够兑换银元一枚来计算,则十年间实际已经贬值了6000亿倍。
这里仅仅列举了王莽、刘备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例子,而历史上这种事例随处都是,历朝皆有,毫不新鲜。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首先从人类钱币发展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物的视角,了解了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价值;同时,通过王莽、刘备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政策,也知道了钱币实际上又是统治者进行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简单了解一点中国钱币的历史。
在随后的内容中,我将通过讲述100枚(种)钱币背后故事的方式,给大家呈现一个别样的、不同于传统文字记载的、更加直观的历史。希望大家能从中收获知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