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鲍勃·迪伦的非常人生
2016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上说,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的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鲍勃·迪伦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是一位美籍犹太人,也是一位艺术家和作家。从1962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的巨大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代表歌曲是《在风中飘荡》和《时代在变》。作为一名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歌词。作为一名音乐家,他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张,是全世界最畅销的音乐家之一。
鲍勃·迪伦以音乐闻名于世界,他一生创作歌曲无数,同时他也是作家,出版过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自传《像一块滚石》等著作。他的摇滚、民谣歌词既是诗又是歌,手法非常独特,极富诗意,文学穿透力很强,社会影响力巨大。1984年,在苹果公司的股东大会上,乔布斯朗诵的《时代在变》,就是鲍勃·迪伦的歌曲名篇。
鲍勃·迪伦一生获奖无数,曾获过1991年的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0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的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2008年的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等。2012年5月,迪伦还获得了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很显然,诺贝尔奖只有文学奖而没有音乐奖。所以,他的获奖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多年以来,没有一位剧作家和原创音乐歌词作家获此殊荣。鲍勃·迪伦能够获此殊荣,凸显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渴望改变文学现状的一种理想,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与其说鲍勃·迪伦需要诺贝尔文学奖,还不如说诺贝尔文学奖需要鲍勃·迪伦。”
当然,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文学这种特殊的艺术,很难用一种标准来进行评选,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美国《纽约时报》刊发了《敲响诺贝尔奖大门》一文,文章中写道:“在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是一种贫民窟音乐……是鲍勃·迪伦为它加入了文学性。他是一位饶舌民谣歌手,认真研究过美国音乐的传统影响……他将‘垮掉的一代’的吼声与象征主义者的智识遗产结合在一起。毒品并没有让他垮掉,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他甚至吸收了《圣经》的养分。”但美国《大西洋月刊》则完全唱反调,直接刊发了一篇题目很直接的文章《鲍勃·迪伦不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章中说:“迪伦歌曲的要旨不在于简短的歌词,而在于与他本人独特的长音的完美结合……现在再想象一首独立的诗,没有旋律,没有变音,也没有独特的音色,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作者还挖苦道:“是给一位受到低估的艺术家应得的关注,以满足他的自尊心吗?”
有人追问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萨拉·丹尼斯:“鲍勃·迪伦并没有写过小说和诗歌等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文学的作品,这是否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扩大了颁奖范围?”丹尼斯答道:“看上去似乎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回望历史,就会发现约2500年前的时候,荷马和萨福也写下过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和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他写的歌词的优势在于声音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伟大的歌曲可以催人泪下,声声直达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位。由此可见,鲍勃·迪伦的获奖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鲍勃·迪伦从年轻时开始创作歌曲,一直自己写歌自己演唱,现在虽然已经70多岁,但仍然登台表演。2011年,他70岁的时候,首次来到中国演出,分别在台北小巨蛋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演出之后,又跑去香港连续开了三晚演唱会。他在歌曲《时代在变》中这样唱道:
2006年,鲍勃·迪伦凭借自传《像一块滚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对他的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音乐当中,他的歌曲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普利策文学奖则这样评价他:“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歌词创作中具有非凡的诗性力量”。美国犹太诗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艾伦·金斯伯格说:“迪伦是最棒的诗人……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我几乎哭了出来。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迪伦在歌曲中认真地质问:“要多久的时间,某些人才能获得自由?”指的是种族不平等;当他唱到“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它们才会被禁止?”指的是反对越战。许多评论家指出,迪伦的音乐真正巨大的力量不在于是否有深刻的社会分析,而是他抓到了那个时代氛围中微微颤动的集体思绪,说出了许多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困惑。他在代表作《在风中飘》中这样唱道:
迪伦的歌词多以象征、隐喻和意象见长,不少内容取材于《圣经》。迪伦创造性地将朴素而清新的民谣与艰涩难懂的现代诗歌熔于一炉,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的迪伦式民谣,在一部分精英那里成为某种前卫和民间之声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谣对于迪伦的艺术生涯就像乳汁对于孩子一样。为了挖掘民谣之根,迪伦还亲赴英国住了一段时日,他如愿以偿,不负众望地又写出了10首英式传统民谣的歌曲,其中的《战争贩子》《上帝在谁那边》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传统民谣的把握,真正地体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的深刻思想。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民谣的独特魅力是其他任何音乐形式都难以取代的,它像一幅清爽怡人的水彩画,展示出其质朴无华的心灵之声。迪伦正是这样一个准确把握民谣之神韵的人,他以自己特有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了他对社会的思考,以及他对动荡不安的世界的种种忧虑,并通过自己的音乐成为时代的风向标。他不仅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另类文化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也是美国音乐界的常青树和文化代言人。
作为一名犹太人,虽然迪伦并非一个正宗的犹太教徒,但他的思想和行为无不浸泡在犹太文化的传统之中。他的成就和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是许多男人的梦想。正像另一位与他齐名的美国“摇滚教父”莱昂纳德·科恩一样——他不仅是虔诚的犹太教徒,更是一度遁入空门的佛禅弟子——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穿透黑暗的光明力量和修补世界的犹太理想,他的歌是为灵魂而唱的,使这个时代的大部分艺术家望尘莫及。他们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鼓手、王子、牧师和诗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思想向这个世界发出追问的声音。正如一首令人震撼的以色列歌曲《在歌曲中》所唱的那样:
这声声呐喊,直逼人的灵魂和生命中最柔软的部位,令人沉思,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