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自序

这是拙著《散叶集》梓行之后发表的一些文章,个别篇什是此前几个集子漏收的,将其结集出版,酝酿于2017年的金秋时节,故名《秋实集》。

本集收录的40余篇文章,按内容和体裁,分为三辑。第一辑“史事考论”18篇,涉及的全都是中国古代史,主要是明史的论题,既有史实的考辨,又有史事的论述。其中,《刘基死因考》《胡惟庸党案再考》《蓝玉党案再考》三篇,涉及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笔者“上穷碧落下黄泉”,竭泽而渔地搜寻资料,通过细致的排比分析,去伪存真,力图拨开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揭示真实之谜底。《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一文,是近年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写成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我开始研究朱元璋。由于尚未完全摆脱极左思潮的束缚,对朱元璋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独尊儒术,提倡尊孔崇儒,施行礼法之治、振兴文教、移风易俗诸多举措,都笼统地把它们作为强化文化专制的手段加以否定,不仅撰写《论朱元璋的文化专制》[1643]的论文,而且在《洪武皇帝大传》一书中辟有《残暴的文化专制》专节,详加论述和抨击。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的日渐解放,我意识到,对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这种评价不够客观,有失公允。因此,在撰写《洪武皇帝大传》的增订本《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时,就删去了《残暴的文化专制》一节,而将其倡导尊孔崇儒及施行礼法之治、振兴文教、普施教化等一系列措施,分散在有关章节加以论述,予以适当的肯定。但在最后一章末节《一生的功过评价》中,还只专条论述其“推行教化,振兴文教,淳厚风俗”的功绩,没有只字涉及对其尊孔崇儒、施行礼法之治的评价,可见对他复兴传统文化之举的评价仍是有所保留的[1644]。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朱元璋针对元朝统治者施行“内蒙外汉”、蒙古文化本位之基本国策,把儒学与儒士边缘化,压制与阻滞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重拾华夏文化的传统,大力提倡尊孔崇儒,施行礼法之治,并辅之以兴办学校、推行科举、普施教化、移风易俗等措施,使传统文化开始全面走向复兴,他的一系列举措还被后继者作为“祖训”加以沿袭,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并且渗透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当明朝的统治被大顺农民军推翻之后,入关的清朝统治者虽也坚守满族文化,并对广大汉族施行民族压迫,但实行的却是“外满内汉”的基本国策,儒学的独尊地位并未改变,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仍在缓慢而曲折地向前发展。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决策及其相应的措施,我们看到的传统文化未必就是现在的面貌。所以,对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基于这种新的认识,2017年笔者推出《朱元璋传》一书,便将尊孔崇儒、振兴文教、施行教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作为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的四大历史功绩之一,充分加以肯定[1645]。随后,又结撰此文,对朱元璋的这一历史功绩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二辑“序言书评”18篇,除一篇是为家乡的陈氏族谱所写的序言之外,其余全都是为史学界同行或学生的论著所写的序言或书评。我认为,史学工作者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有独到的创新之见的论著,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应关注本学科同行和相邻学科的研究状况与学术成果,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因此,凡有学生或同行邀笔者为他们的论著撰写序言或书评,我都未加推辞。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其学术成就特别是敢于突破前人成说的创新之见,同时也适当指出其缺陷与不足,冀其能更上层楼。第三辑“其他杂叙”10篇,内容较杂。《与中学教师谈论文的写作》是应人民教育出版社期刊分社副社长李洁之约而写的。此前,我曾为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做过一个如何写作史学论文的报告,学生反映不错,认为对他们学习论文的写作很有帮助,有学生便整理出一篇简要的记录稿,放到历史文化学院学生会的网站上。李洁见到网上的这篇记录稿就找到我,要求笔者加以整理扩充,在前头加上一小段,论述中学教师在教学之余,应该搞点学术研究,交给他们的《课程·教材·教法》发表。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将稿子整理完毕,她带回编辑部送审。主编郭戈非常欣赏,把它作为特稿,发表在该刊2017年第8期。《猪见糠,喜洋洋》《从兴王世子到大明皇帝》两篇,记述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和明中期嘉靖皇帝的家世、藩邸生活及登基继统的过程。《怀念韦庆远教授》与《无尽的追思深切的怀念》两篇,记述笔者同韦庆远、张海鹏两位同行挚友的情谊,表达了对他们的无尽追思。最后的一篇附录,是中国文化报社记者对笔者的采访记录,反映了本人对朱元璋生平事功的看法。

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此前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只有《从兴王世子到大明皇帝》是未曾发表的手稿。20世纪的90年代,我在《洪武皇帝大传》出版后,曾拟撰写一部嘉靖皇帝的大型传记,并草成开头的第一章《从兴王世子到大明皇帝》送某出版社审读,他们看过之后表示将来书成可予出版。我主张,撰写明代的人物传记,不能仅靠实录、正史和几本野史笔记的记载,而应全面搜寻当时的文集、方志以及相关的史籍,竭尽所能地穷尽所有的资料,再经过缜密的考订,细致的分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进而准确地把握传主一生的活动轨迹和思想变化,写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不能仅限于记述传主个人的活动,还应写出当时的时代风貌与诉求,反映传主活动与时代风云的互动关系,说明他如何回应时代的诉求,是推动还是阻滞历史车轮的前进,对其是非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嘉靖皇帝在位时间仅次于万历皇帝,长达45年,许多大臣和文人的奏疏、文集都还存留于世,还有数量繁多的各种史籍。20世纪90年代,这些古籍尚未大量校点或影印出版,人们只能到各大图书馆去査阅、摘录。正当我拟出计划,准备系统地查阅这些史籍时,校党委组织部找我谈了三次话,要我出任历史系主任,主持创办“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我推辞不掉,只得走马上任,挑起这副担子。整天杂务缠身,系统查阅嘉靖朝古籍的计划只能搁置一旁。待到卸下系主任的担子,又忙于《黄河传》的写作和《洪武皇帝大传》的修订。此时,市面上除了已出的一部《嘉靖皇帝大传》外,又相继出现两部嘉靖皇帝的传记,我对嘉靖传的写作兴趣因此锐减,进而决定放弃。嘉靖传记的写作计划终于化为泡影,仅留下开篇第一章的手稿。现在拣出一读,回想这段经历,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欢愉,也有苦涩,更有遗憾,故将此文收入集子,作为这段经历的纪念吧!

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杰和编辑部主任杨彦玲,因约请笔者撰写《朱元璋传》而相识。她们不仅工作认真细致,而且待人热情诚挚。当我提出出版这部《秋实集》时,她们慨然应允,令我十分感动。书稿发到出版后,责编梁素娟又花费不少心血,认真细致地作了编辑加工。在此,谨对她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集子里的文章因为写于不同的时间,发表于不同的报纸杂志,注释的格式纷繁复杂,有页下注、篇后注,还有夹注,这次整理结集,一律改为页下注,并删去文章开头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但各篇文章征引的有些资料虽出自同一部古籍,使用的却非同一版本,因为这些古籍有许多是在图书馆査阅的,经常会遇到你这次查阅的是这个版本,过些时候这个版本让别人借走了,你只能查阅另一个版本的情况。这次整理文稿,各篇文章征引古籍所注的版本一仍其旧,不加统一。

陈梧桐

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西路书斋

2018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