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初显
藩镇兴起——安史叛将发家史
宝应元年(762年),席卷天下的安史之乱进入第七个年头,一度横行于北方的大燕政权在唐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威风,而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也是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
唐、燕两边的阵容已是物是人非。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相继去世,曾经名震天下的大唐名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张巡等人已死去多年,活着的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平叛功臣退居“二线”,“一线地位”逐渐被仆固怀恩等将领取代。安禄山、史思明最后竟然都死于自己儿子之手,其手下文臣武将如高尚、严庄、张通儒、安守忠、田乾真、崔乾祐、蔡希德等人,或已经投降,或已经死去,叛军主力变成了以史朝义为首的小一辈将领。
同年十月,刚刚即位的唐代宗迫不及待地派出大军东征洛阳,试图一举荡平史朝义。尽管这一年里,唐军在东面和西面的战场屡屡得胜,但唐代宗依然不敢轻视燕军。就在前一年的邙山,唐军名将李光弼刚在史思明手下吃了败仗,燕军甚至一度进逼到陕州;再往前,唐军以三十万人围困相州,眼看安庆绪已是强弩之末,唐军却依然没能攻下,最后在史思明的支援下唐军竟然惨败而退。这一切都使得唐代宗对东征毫无信心,因此他特意派人请了回纥大军前来帮忙。
事实证明唐代宗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哪怕有了回纥人的帮忙,唐军东征作战依然不顺利。尽管史朝义杀死父亲史思明后,燕军的内部实力已经削弱不少,他也没有听从老将阿史那承庆的建议退守河阳,然而在洛阳城外的昭觉寺一战之中,燕军依然打得唐军寸步难行,最后还是靠了镇西节度使马璘的拼死冲锋,唐军才得以击破燕军,攻下洛阳城。
昭觉寺之战后,燕军的精锐主力几乎丧失殆尽,再也不具备与唐军争锋的能力。燕军的众多将领意识到燕国已是一艘即将覆灭的船,谁都不愿意在船上陪史朝义一起送命,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唐朝投降,最先投降的是河南地区的燕国官员。就在洛阳失守后不久,驻守在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伪燕陈留节度使张献诚就拒绝了史朝义入城,选择了向随后赶来的唐军投降。有了张献诚的示范后,河南各地的燕军将领纷纷投降,逼得史朝义不得不逃回河北。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一直是燕军大后方的河北地区此时也已经不稳定了,河北手握重兵的燕军将领们也纷纷开始自谋生路。
最早跳出来的是坐镇恒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恒州刺史张忠志。张忠志算得上是卢龙军中的老人了,本是奚族人,因为祖上内附唐朝,所以一直在幽州(治今北京市)长大,他继承了少数民族的传统,非常擅长骑射功夫,在幽州地界上十分出名。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张忠志很快就被当时幽州一个名叫张锁高的将领看中了。按照那个时期的习惯,张锁高将张忠志收为养子,并将他推荐为卢龙府果毅。张忠志原本不姓张,他的姓正是从张锁高这里来的。
有一次,张忠志奉命独自前往阴山附近侦察敌情,结果却非常不幸地被敌人发现了,遭到了大批敌方人马的追杀。要是换了一般的幽州士兵,估计就得命殒当场了,但张忠志从小就练习骑马,他竟然自己逃了出来。不过遗憾的是,他这次的对手也是从小骑马射箭的胡人,最终依然有六个人紧追不放。张忠志一看甩不掉,于是拿出了自己另一项看家本领——射箭,果断回头迎战,他只出了六支箭,就将对方追来的六个人一一击毙,然后砍下对方的脑袋回幽州报功。
经过这一次之后,张忠志在幽州军中名声大噪,就连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都听说了张忠志的名头,特意将他提拔为射生手。所谓射生手,简单来说就是精通骑射的士兵。射生手在当时并不多见,要知道后来唐肃宗建立射生军时,集全国精锐也不过千人。之前提到的昭觉寺之战中,唐军稳定形势也是靠了五百射生军才挡住了燕军的进攻。大概也正因为射生军难得,所以张忠志在跟随安禄山前往长安朝见唐玄宗李隆基后便作为射生子弟被留了下来,并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然而张忠志却是身在长安心在幽州。
天宝十三年(754年),随着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愈演愈烈,安禄山也加紧了扩军备战的节奏。为了收买军中人心,他向唐玄宗上书请求道:“我手下的将士们,征讨契丹、奚族、铁勒等少数民族时立下了很多战功,但上报朝廷获得封赏的时间太长,这样一来不免寒了将士们的心,我希望陛下能赐我一些盖好印章的空白文书,让我能在将士们立功时直接封赏。”
唐玄宗此时对安禄山非常信任,完全没想过他可能会造反,所以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借着这次机会,安禄山在军中提拔了自己亲信的五百多个将领、两千多个中郎将,牢牢掌握住了军队。但他依然不满足,不久后再次上书,请求把军中的汉人将领全部换成胡人将领。这件事开始让当时的宰相韦见素警觉起来,他立刻找到杨国忠一起上奏,声称安禄山想谋反,希望唐玄宗能够处置安禄山。然而唐玄宗依旧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所以只把韦见素等人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说来也巧,就在第二年,给事中裴士淹前往河北抚慰,连续二十多天都没有被安禄山接见。到最后见倒是见了,不过场面那是相当宏大,安禄山竟然把手下所有的亲兵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全副武装站在裴士淹身边,听他宣读圣旨。可怜裴士淹一个文人,哪见过这等场面,腿都吓软了,好不容易坚持读完了圣旨便匆忙逃回了长安,他向唐玄宗哭诉安禄山没有人臣的礼节,竟然以这种态度对待天子使者。韦见素和杨国忠一看安禄山自己找死,也趁机想出了一个架空安禄山的主意。他们计划让唐玄宗征召安禄山入朝担任宰相,然后任命贾循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翙为河东节度使,将安禄山手底下的三个节镇全部瓜分了,这样,安禄山到长安后手里无兵,也只能任人宰割了。
出人意料的是,到了此时唐玄宗依然不大相信安禄山真的想造反,他认为是裴士淹夸大其词,所以又特意派了一个叫辅璆琳的太监去幽州探查情况。安禄山这时早就得到了在长安的眼线传来的消息,他当然不可能在这种关键时刻犯错,于是拿了一大堆财宝贿赂辅璆琳。辅公公拿人钱财自然也替人消灾,他回到长安后竟然向唐玄宗报告安禄山毫无反心,一切都是其他人胡说八道。这件事闹到最后又是韦见素和杨国忠两个人挨了一顿骂。
韦见素和杨国忠当然不会就此甘心,但他们劝不动唐玄宗,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从安禄山手下那里想办法获取安禄山谋反的罪证。安禄山当时虽然远在幽州,但他的长子安庆宗还在长安,手底下有很多从幽州带来的部属。杨国忠思前想后,最后把目标定在了安禄山留在长安的门客李超身上,他偷偷派人将李超抓住然后送往御史台严加拷问,希望能从李超嘴里问出点什么。或许李超当真是一无所知,又或许是对安禄山死忠,总之最终杨国忠什么都没有问出来,但他当然不敢就这么把人放掉,于是偷偷把李超杀了。
在杨国忠看来,自己做事悄无声息,少了一个门客也不会引起安禄山多大的注意。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不光安禄山早就知道了这事,就连安禄山留在长安的部将门客们也都知道了,他们开始惶恐不安,张忠志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当时安禄山并没有明确的叛乱,众人当然也不敢贸然离开长安,除了张忠志。张忠志知道这件事之后当机立断,立马独自逃回了范阳。事实证明他当时的选择是没错的,因为最后留在长安的人都和安庆宗一起送了命。
张忠志回到范阳后,安禄山非常高兴,他此时正值起兵用人之际。安禄山还将张忠志收为养子,并让他改为安姓,起兵后立刻给他安排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安禄山当时虽然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但因为担任河东节度使的时间比较短,河东节度使治所所在的太原又离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非常远,所以他并不能完全掌控河东一镇的军队,一旦起兵,距离最近的河东大军便是最大的威胁。当时河东只有北面大同军的高秀岩等人听从他的指挥,但这只是河东一部分人马,如果他起兵南下,河东主力很可能从太行山东出直接威胁到范阳。这显然不是安禄山想看到的,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先解决来自河东的威胁。
要解决河东问题当然也不可能直接派大军前去攻打,那样只会打草惊蛇,还不一定能拿下太原。安禄山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趁河东还没得到自己起兵的消息,派人抢先拿下太原的最高长官副留守杨光翙,没了长官的河东军在短时间内自然是不可能有所作为了。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计划,安禄山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派出亲信高邈、何千年两人带着二十多个奚族骑兵前往太原,声称是借道去长安进献射生手,张忠志便作为射生手加入了这一行动。
事实证明,安禄山所料不差,因为太原和范阳相隔较远,所以河东那边根本没有得到他已经起兵的消息。杨光翙得知高邈、何千年到来后,本着同僚的情谊,立刻打开城门亲自出去迎接高邈等人,这一去自然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张忠志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尤为出色,他亲自带了十八个精锐骑兵冲到杨光翙面前,在杨光翙反应过来之前就将他一把抓住,然后飞快打马而去。河东军队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长官在自家门口被人抓走,他们很快就派出一万多人出城追赶,但张忠志的骑术实在是过硬,在这么多人的追击下硬是抓着杨光翙摆脱了追兵。
此时安禄山已经到达了博陵,他看到高邈、何千年等人顺利完成任务后非常高兴,立刻以杨光翙勾结杨国忠造反为名,下令将之斩杀祭旗。对于这次立下大功的张忠志,安禄山也没有亏待,他特意留下精兵交给张忠志,让张忠志率领军队作为先锋在前面开路。张忠志不负所望,他与田承嗣、张孝忠率领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东都洛阳,就连安西名将封常清也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
随着河北战局的变化,很多南下的燕军将领都被派往河北作战,张忠志也是其中之一。他奉安禄山之命驻守在土门,扼守太行山要道井陉口,以防唐军再度东出。两人当时都没想到,这一去便是永诀,他们从此再也没有了相见的机会,不久之后安禄山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登基以后,为了笼络人心,便对各地的燕军将领大加封赏,张忠志也因此被封为恒州刺史。
安禄山去世以后,燕军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在唐军与回纥军队的配合下被打得节节败退,长安和洛阳先后失守,坐镇范阳的史思明也归降了唐朝。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集结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及北庭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及泽潞节度使王思礼和平卢兵马使董秦十方兵马,总共大约有步骑兵三十万人,北上攻打安庆绪所在的相州(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图一举歼灭叛军。
身在恒州的张忠志这时候也不敢硬抗了,他赶紧派人前往长安,向唐肃宗请求归降。唐肃宗本着只诛首恶的原则,对张忠志相当宽容,不但接受了他的归降,还正式任命他为恒州刺史、密云郡公。令人遗憾的是,唐肃宗的宽容并没有得到张忠志死心塌地的归附,史思明反叛朝廷后,他也再次起兵,投入了燕军的怀抱。对于张忠志的到来,史思明当然欢迎,他立刻封张忠志为工部尚书、恒州刺史以及恒赵节度使,并让他率军三万驻守常山郡,与燕将辛万宝一起守卫河北。
张忠志没想到的是,南下这一去竟然也成了他跟史思明的永诀。史朝义杀死史思明称帝以后,张忠志这样的燕军老将当然不服史朝义这么个新人,对于史朝义的命令,他根本不听。唐军东征以后,张忠志更是干脆派部将王武俊将辛万宝杀死,然后带着辛万宝的人头和恒、赵、深、定、易五州的土地向唐朝请降。唐代宗见有人投降,内心自然欣喜,完全不顾张忠志之前的降而复叛就直接接纳了他,张忠志就这样再次成了唐朝的正式官员。不久后张忠志就打开土门关,放西面的唐军从井陉口进入河北,并亲自率领军队帮助唐军攻打史朝义等人据守的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
张忠志的归降让唐朝在河北打开了缺口,史朝义的亲信、时任伪燕幽州节度使的李怀仙也坐不住了。李怀仙本是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带的胡人,祖上世代都在契丹做官。可突于败亡后,契丹再次臣服于唐朝,李怀仙趁机归降,被朝廷任命为营州(治所即柳城,今辽宁朝阳)守将。李怀仙从小在契丹长大,不仅承袭了胡人的传统——骑射功夫非常了得,他还很有谋略,因此得到了时任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的赏识。安禄山起兵以后,李怀仙便作为他的部将冲锋陷阵,在夺取河南、洛阳等地的战斗中立下了很多功劳。安禄山死后,李怀仙又先后跟随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并深受史朝义的赏识。
史思明南下攻打洛阳时,曾将次子史朝清留在幽州,让他坐镇燕军的老巢,并派了阿史那玉和高如震两人辅佐他。史朝义弑父自立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下令要求阿史那玉和高如震两人诛杀史朝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史那玉和高如震不但不肯杀死史朝清,反而想拥立史朝清为主,割据幽州对抗史朝义,就连被派去诛杀史朝清母子的阿史那承庆等人也被赶了出去。史朝义无奈之下只好任命亲信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让他北上解决后患。
李怀仙果然不负智计之名,他接到任命后没有在洛阳多停留一刻,立马带人星夜兼程北上,直抵幽州城下。这下阿史那玉和高如震等人就难办了,他们是想反叛史朝义,但没想到李怀仙来得这么快,幽州还没做好反叛的准备。高如震等人无计可施,只好打开城门将李怀仙迎入,并假意表示愿意听从史朝义的命令以拖延时间。
李怀仙当然知道高如震等人打的是什么算盘,但他假作不知,对幽州的众军民不仅没有多加怪罪,反而大加赏赐以安定人心。幽州就这样逐渐安定了下来,就连怀有异心的高如震等人也以为骗取了李怀仙的信任而渐渐放松了警惕。然而高如震等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是李怀仙故意营造出来的假象。
短短三天之后,李怀仙觉得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就在营中召集众将,然后历数高如震等人的罪状,将他们斩杀示众,幽州从此平定。不过李怀仙在幽州的日子也非常不好过,他的智谋大概仅限于内斗,在对外作战中竟然屡次败在了孤立无援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手下,好不容易等到侯希逸搬家南下,史朝义这边已是兵败如山倒了。
张忠志归降朝廷后,李怀仙也有了归降的想法,只不过苦无门路,找不到机会。说来也巧,当时太监骆奉先正派人四处招降各地叛军,也派了人前往幽州向李怀仙陈述利害,劝他归降朝廷。机会就在眼前,李怀仙哪有不接受的道理,立马顺势向朝廷上书请降了。
不光是张忠志、李怀仙这种坐镇一方的将领想归降朝廷,就连史朝义身边也有动了这种念头的人,这个人就是田承嗣。要真论资历的话,田承嗣可比张忠志和李怀仙要老得多。田承嗣是平州卢龙人(今河北省卢龙县),祖上世代都在卢龙军中担任将校,祖父田璟和父亲田守义更是以豪侠闻名于辽东。田承嗣成年以后也追随祖上的脚步加入了卢龙军,开元末年便在卢龙军中小有名气,在安禄山手下担任前锋兵马使,在与奚族、契丹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并因功被封为武卫将军。到安禄山反叛时,田承嗣便与张忠志等人担任先锋,多次大破唐军,为叛军攻下洛阳立下了不少功劳。之后田承嗣又和武令珣一起围攻唐军在南线的战略要地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最终打得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不得不弃城而逃,田承嗣一直追到了襄阳才返回。
不久之后田承嗣又做了一件让安禄山非常震惊的事。当时洛阳一带正好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大雪天气,受这种恶劣天气的影响,军队中不少士兵都逃离了军队,安禄山在检阅各路驻军时,发现各军或多或少都有人逃亡。到了田承嗣的军营时,情况更是严重,军营里安静得好像一个人都没有,安禄山气得当场就想砍了田承嗣。还没等安禄山下令动手,田承嗣就出来了,他赶紧命人召集各营中的士兵出来集合。经过一番点算,军中竟然一个人都没有缺。这让安禄山对田承嗣另眼相看,他认为田承嗣非常有军事才能,竟然能把一支军队管理成这样,足见其军纪严明,便让田承嗣守卫以富庶闻名于世的颍川郡(治今河南省禹州市)。
田承嗣到颍川郡后还没风光多久,燕军的噩梦就来了。安禄山去世之后,唐军东征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田承嗣眼看不是郭子仪等人的对手,赶紧献出颍川郡投降了唐朝。然而这也只是虚晃一招,田承嗣并没有任何要投降的意思,只不过是想再观望一下形势罢了。到安庆绪逃往相州时,田承嗣也不做唐朝的忠臣了,他率领军队从颍川逃出,一路北上与蔡希德、武令珣等人会合,纠集了六万多人投奔安庆绪。有了田承嗣等人的增援,安庆绪东山再起,手里有了人马之后,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在看到郭子仪、崔光远等人围攻卫州(治今河南省卫辉市)之后,安庆绪将相州的军队总共七万多人拉了出来,他将这些人分为三部分,崔乾祐率领上军,田承嗣率领下军,他自己则亲自率领中军前去救援卫州。事实证明安庆绪就是在自掘坟墓,这一去不光没有救下卫州,反而将自己手里的兵赔了个干净,就连弟弟安庆和也做了唐军的俘虏。这一仗也决定了安庆绪的最终命运,虽然相州没有被唐军攻下,安庆绪却死在了史思明手里。
安庆绪死后,田承嗣又先后跟随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并被任命为睢阳节度使。洛阳失守以后,史朝义被迫一路向北逃亡,而他身后则是紧追不舍的仆固怀恩所部唐军。田承嗣在这时也率领四万多人前往与史朝义会合。史朝义不光弑父的本事跟安庆绪相似,就连送人头的本事也跟安庆绪学了个十成十,他有了军队后也不甘心再往前逃跑,于是转身与唐军决战,结果自然是屡战屡败,最终只能和田承嗣一起率领残部逃进了莫州。
进入莫州后,史朝义不但陷入了唐军的重重包围,还跟外围的伪燕节度使们失去了联系,这些人纷纷抛弃史朝义投降了唐朝。田承嗣一看这种情况也坐不住了,但他身边有史朝义,肯定是没办法投降的。左思右想,田承嗣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跑到史朝义面前说:“眼下我们四面被围,这么耗下去早晚要弹尽粮绝。我觉得不如这样,陛下您率领少数精锐骑兵突围北上,前往幽州一带召集军队南下救援莫州,而我则率军在莫州城内坚守,等待陛下的到来,到那时我们内外夹击,肯定可以击破唐军。”
大概是田承嗣的表演太过逼真,史朝义居然真的上当了,他见田承嗣既忠诚又勇于承担责任,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于是马上采纳了田承嗣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向北突围。临行前,史朝义还特意将妻儿、母亲都托付给田承嗣,嘱咐他一定要坚守到自己回来,田承嗣自然是满口答应。结果史朝义刚走,田承嗣就打开城门投降了唐军,将史朝义的母亲妻儿全部送给唐军做了见面礼。
虽然投降了朝廷,但田承嗣并不放心,他害怕出城参加投降仪式时会被对方趁机拿下,毕竟他之前降而复叛,谁知道朝廷会不会趁机收拾自己。所以田承嗣一面暗中贿赂唐军众将,一面则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到双方约定投降的那一天,唐军主帅仆固瑒左等右等都没有等到田承嗣的到来,派人去打听才知道,原来田承嗣突然得了急病起不了床,所以不能来参加投降仪式了。仆固瑒虽然不知道这是田承嗣玩的诡计,但他也不愿意再拖下去了,于是想趁田承嗣生病的机会带人突入大营将之拿下,如此自然可以将田承嗣手下的人马收降。仆固瑒这边算盘打得是好,但可惜田承嗣早已有所防备,他在自己的大营中安置了一千多人守卫,仆固瑒根本没有突袭的机会。其后田承嗣又贿赂仆固瑒,在得到对方的保证后他才放心归降。
此时北上的史朝义并不知道田承嗣和李怀仙都已经归降了朝廷,也不知道幽州早就无兵可调了。最终在李怀仙派出的大将李抱忠的阻拦下,史朝义走投无路,只得自杀了事。史朝义一死,意味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已经归降的燕军大将们应该如何处置,成为唐代宗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原本按照惯例,是要将这些投降的将领全部征召入朝以防他们再度叛乱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和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甚至打算将这些人全部召到军营中扣押起来,然后收编他们的部下。然而此次东征的唐军主帅仆固怀恩心里却有了别的想法。
仆固怀恩本是铁勒仆骨部人,祖上是仆骨部首领,世袭金微都督的职位。仆固怀恩骁勇善战,又颇有谋略,所以深得朝廷重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便作为朔方左武锋使,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一起屡次击败叛军。
在阿史那从礼率领同罗等部数万胡人进攻朔方时,仆固怀恩亲自率军作战。当时的战局对唐军非常不利,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玢与叛军交手后被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只好假装投降,随后找到机会逃了回来。仆固怀恩却非常愤怒,觉得儿子投降太过丢脸,下令将仆固玢斩杀以振军心,这才使得唐军最终击破阿史那从礼。此后,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仆固怀恩也是屡立战功。为了从回纥请来援军,他甚至将女儿远嫁回纥和亲。宝应元年唐代宗下令出兵东征时,几乎想也没想就让仆固怀恩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率领唐军与回纥的联军东征史朝义,当时挂名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是太子雍王李适,实际上的主帅则是仆固怀恩。
按理说被朝廷这么信任,仆固怀恩不该有异心才对。其实他也不是想背叛朝廷,只不过是想给自己留条退路用于自保。仆固怀恩曾先后跟随过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名将,这两人都为中兴唐朝立下了赫赫功劳,结果依然免不了被朝廷猜忌。郭子仪不过是在相州之战当先溃败,唐肃宗便忘掉了他昔年的所有战功,直接将他调离了朔方军,从此远离一线战场。至于李光弼,仆固怀恩就更熟悉了,就是因为他和鱼朝恩两人的煽动,唐肃宗才强迫李光弼率领军队收复洛阳,而邙山之战时仆固怀恩和李光弼又刚好闹了矛盾,导致从未输给过史思明的李光弼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邙山之战后,曾经的功臣李光弼渐渐离开了一线战场,舞台这才留给了仆固怀恩。
相对于郭子仪和李光弼,仆固怀恩在立功方面肯定比不过,但让朝廷顾忌的地方却犹有过之,且不说挤走李光弼一事,仅仅是他与回纥的关系就已经够让朝廷猜忌了。在这次出兵之前,回纥人事先已经被史朝义用钱收买了,准备率军攻打唐朝,但当时回纥的登里可汗正好是仆固怀恩的女婿,他同意出兵帮助唐朝的条件,是必须由仆固怀恩母子两人亲自前往。仆固怀恩当然知道这事容易引起朝廷的猜忌,所以坚决要避嫌不肯前往,最终在唐代宗屡次下诏要求又赐给铁券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领命。仆固怀恩到达后,登里可汗果然依照承诺出兵,并帮助唐军扫平了史朝义。
虽然平定了史朝义,但仆固怀恩心里也落下了一根刺,自己和回纥的关系太过密切,现在河北又平定了,自己功劳太大,肯定迟早要倒霉,于是动了收服河北众叛将为自己所用的念头。正好在出征前,唐代宗为了能一举平叛,下过一道诏书,表示此次东征要诛杀的只有史朝义,其他一切人等都不问罪,仆固怀恩就以此为借口请求唐代宗赦免田承嗣等人。田承嗣等人也非常识相,他们纷纷拜倒在仆固怀恩马前,并请求从此为仆固怀恩效力。仆固怀恩顺势上奏请求唐代宗允许田承嗣、张忠志等人全部留任,分别统率河北各藩镇。
唐代宗是亲身经历过八年安史之乱的人,他也非常不希望河北再乱下去,为了能安抚河北众人,便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最终张忠志被赐名为李宝臣,加封为礼部尚书,赐爵赵国公,他带着归降的五州之地被唐代宗改为成德军,李宝臣担任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后这五州被改为魏博军,由田承嗣担任魏博节度使,至于此前的莫州,则转交给了幽州的李怀仙;另一位投降朝廷的燕军将领薛嵩被任命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即后来的相卫节度使;李怀仙则依然担任幽州卢龙节度使,并加封检校兵部尚书和武威郡王。
万万没想到,仆固怀恩连接河北燕军旧将非但没有保全自己,反而把自己送入了地狱。因为与李抱玉、辛云京、骆奉先等人的矛盾逐渐加深,仆固怀恩只得反叛朝廷,可即使拉拢了回纥等势力也依然没能成功,最终客死他乡,好不凄惨。而仆固怀恩可能至死都不曾想到,他竟然为河北各节度使送来了最后一次助攻。
因为仆固怀恩的反叛,唐朝廷在西面再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不得不将精力全部放在西线,根本无暇顾及河北。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薛嵩等人便抓住这个机会在自己的领地上招募军队、修缮城防,所有的文武官员都由自己任命,所得的赋税也全部自己使用。唐代宗当时忙着对付仆固怀恩,对这些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仆固怀恩死后,唐代宗终于有了精力回头对付河北各镇,但为时已晚,李怀仙等人手下都有数万精兵,这些人又相互勾结,实在是难以对付。而唐代宗因为天下久经战乱,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也不愿轻启战端,所以干脆放任河朔各藩镇不理会。就这样,在唐代宗的姑息放任之下,河朔各镇越来越强大,逐渐有了和朝廷对抗的资本,也就越来越不听朝廷的指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