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敏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干扰?敏感在绩效型社会中的意义

当生活变得越来越匆忙慌张时,当我们不得不在紧迫的具体目标下苦干而忽视健康风险时,敏感会发生什么变化?当人们几乎没有时间顾及工作以外的生活时,大家会发生什么变化?

很多人在工作中和私人生活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绩效型社会中,有些人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则不然。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把哪些素质和能力应用于社会中,与他的敏感强烈程度有关。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没有敏感,我们的内心就是空虚的。我们要意识到,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私人生活中,敏感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否则,我们怎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享受美好、亲密、和睦的时刻呢?否则,从事社会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心理、牧师、音乐、艺术、创意、设计等行业的人,以及承担领导、顾问等角色的人怎么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呢?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敏感融入性格,敏感才能成功发挥其巨大的潜能。

俗语“印第安人感受不到痛苦”已经过时了。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寻找一种方式,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保持自己温柔的一面。我已经观察了一段时间,很多高度敏感人士尤其有强烈的讲述欲望,他们想要讲述自己的经历,引起旁人的兴趣。他们希望可以与自己的高度敏感和解,也希望可以弥补自己和他人意识空间兼容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深度疗愈过程,有助于了解和接受敏感的方方面面。此外,这也是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和人生规划,并踏上适合自己的道路的前提。

如果我们把敏感性问题与两性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另一个对立的事实: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汤姆·法尔肯斯坦(Tom Falkenstein)在杂志《今日心理学》关于高度敏感的采访中提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敏感。在法尔肯斯坦位于伦敦的诊所里,曾多次有过富裕、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来访,他们觉得自己从小就太过敏感,这种感觉常常与他们的男子气概相冲突。他们也常常因自己比旁人更感性而遭到排挤。法尔肯斯坦为此专门写了一本关于高度敏感男性的书。法尔肯斯坦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存在被过度的外部刺激压垮的可能性时,男性当然也有自我安抚与选择退缩的权利。此外,在法尔肯斯坦看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敏感、能共情的男性。尤其是在政治领域,在冲动地发布推特之前,先倾听并在更深层次上进行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有助于放缓事态,让大家冷静下来。

此外,法尔肯斯坦还呼吁女性接受男性的敏感。他说的没错,正如男性必须尊重女性的愤怒与力量,我们女性也应该对儿子、兄弟、丈夫和父亲的敏感敞开胸怀。

练习:敏感还是易感

你知道吗?在大多数时候,你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中的美丽时刻。但有时候,你会无比渴望一个用来调节感知与感受的按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采取相应对策,就将被形形色色的刺激淹没。在这个时候,敏感度——取决于其程度——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想请你拿出纸笔,思考以下几点:

▲在什么时候,我的感知能力会让我感到烦恼?

▲在哪些情况下,我表现得很敏感?

▲在什么时候,我会感觉特别好?

▲在哪些情况下,我可以完全接受并享受生活?

你想把想法写在纸上吗?太好了!现在你手上握着把控生活的新方向盘。简单来说,你需要做到:少一些反应敏感,多一些开放接收。

是的,我知道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它听起来多少有些平淡。但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那些你乐于接纳的经历,是给予你欢乐、力量的精神食粮。因此,你应该多多憧憬并创造这样的美好回忆。面对其他挑战,你可以灵活采取相应的策略,简化挑战。处理生存问题时,你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耐心、勇气和信任,甚至可能面临情绪上的挑战,包括对工作状况、人际关系、生活情况、营养膳食、行为方式、交流沟通或人生信条及信念的新想法和新观念。你要时刻记得,当你踏上征途时,你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

敏感的认识境界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哲学教授布尔克哈德·利布施(Burkhard Liebsch)在他的著作《人类敏感性——灵感与负担》(Menschliche Sensibilität – Inspiration und Überforderung)的前言中写道:“网络上广泛且轰动地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暴力行为,这让人不禁对这种敏感……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利布施所说的“这种敏感”实际应该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敏感,因为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作为人类都是彼此相关的,应当把对方当作兄弟姐妹来理解、看待和尊重。那当我们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如何才能感受到与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与责任感?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相信,要是将人类多样性作为世界文化的价值基础,我们彼此间相处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我们不仅要相互理解,更要感同身受。我们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情感与精神能力,才能在人类多样性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于我而言,所谓建设性,既是轻松悠闲的相遇,也是热火朝天的讨论、争执与不安——只有在你愿意和其他人(包括陌生人)接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原始的暴力和教条主义则具有破坏性和不妥协性。

就相互理解而言,我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些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令人不快的声音,也出现在了高度敏感的论坛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在论坛上展现出敌对姿态。怎么会这样?我从自己的经验和与许多敏感人士的接触中明白了:那些能够感受到细微差别的人,往往要以更高的心理“受伤风险”度过一生。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对待脆弱性。要练习宽恕吗?要提高个人价值吗?要锻炼情绪复原力吗?还是要反过来针对伤害的始作俑者?

我们在自己和他人身上能够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是放在我们感激的事物上,还是放在困扰或伤害我们的事物上。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无一例外,即便是高度敏感人群。是捍卫自己,还是与生活中的苦难握手言和?由你自己选择。

事实是:我们总会遇到敏感度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敏感度较低的人处理问题更表面,他们可能会寻求强烈的刺激,进而感受世界。较为敏感的人可能会把这看作是一种极端行为,甚至会拒绝并谴责这种行为。

反之,较为敏感的人不会被人注意到、被嘲笑、被当作疯子,因为他们会对最细微的环境刺激产生反应,即使是别人根本感知不到的刺激。神经敏感研究者帕特里斯·维尔施(Patrice Wyrsch)指出,敏感是一种记录和处理环境刺激的能力。这意味着:特别敏感的人可以处理别人无法感知或看见的环境刺激,比如能量场和联觉。(联觉,指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有了联觉,人们便能够在听到音乐时,看到对应的颜色或形状;感受字母;品尝文字;感知有颜色的数字。)

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认为只有被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才存在,是不合理且不理性的。

——帕特里斯·维尔施

如果我们常常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再浪费精力去调整、捍卫自己,或是评判、谴责他人,抑或把自己伪装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相反,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精力,向他人敞开心扉,对他人充满好奇,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哪怕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他人的行为,依旧应该那样做。我们应坚信,人们普遍不甚了解敏感的多样性,而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互相拒绝,互相猜忌。事情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事实是,每个极端不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优势。而这正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我们要么沟通交流,借此发现共同的价值观和主张;要么互不理睬,互相谴责,引发冲突。

敏感于我们而言是灵感还是负担,取决于我们看待敏感的角度。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了解敏感,让你可以发现自身柔软一面的丰富性,并感受到其积极的力量。敏感是内在力量的源泉,它能帮助你衡量真正适合你的决定和人生道路,创造真实、强大且有益于人际关系的方法——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