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人口红利,是高素质人口红利
人口问题决定着过去的发展,左右着未来的进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的突围腾飞,很大程度上是享受了人口红利。而现在,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红利逐渐消失,拐点越来越近。
是的,我们会面对挑战,也会经历阵痛,但有人说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我却不赞同。
说这话的人看到的是“危”,却没有看到“机”。在我看来,中国至少有三次人口红利,第一次即将结束,第二次正在经历,第三次徐徐展开。这是属于中国独有的“历史机遇”。每次红利里都蕴藏巨大的商业机会,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一次人口红利,我称之为“供给侧人口红利”,也是大众、媒体、专家最常讨论的内容。
中国最大的一批人口大约是1962~1975年出生的。在这一波生育高峰里,中国一共出生了多少人口呢?约3.7亿,占今天中国总人口的26%左右。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这批人正年富力强,成为建设的排头兵。这一代人大多数穿梭在车间和厂房,他们勤奋努力,忍受着还不成熟的、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命运。
彼时的中国,“用市场换技术”,依靠着供给充沛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发展中抢到位置,成为“世界工厂”。
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以联想、海尔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他们用一锤子、一榔头的努力和毅力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用一代人的青春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这群人创造了怎样的辉煌?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5%,其中相当长一段时间,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
第二次人口红利,我称之为“消费侧人口红利”,这是被部分人忽略的内容。
伴随着医疗技术、卫生健康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即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出生率也高于死亡率,人口一直在不断增加。时至今日,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而那些当年奉献青春的人们慢慢长大,从生产第一线成长为中层管理者甚至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积累,开始享受生活。正是这些被吐槽、被嘲讽的中年人,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但依然做着独特的贡献。
以这些人为代表的14亿多人,在消费侧贡献了巨大的能量。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
2018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是3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相当于5.76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6.04万亿美元,非常接近。而2019年上半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反映和验证的是,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潜力还未被完全挖掘出来。
如果说第二次人口红利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前半段也许是“粗放型消费”,就是人多、“买买买”,后半段则是“精细型消费”,从追求功能到追求体验和个性,这是品质企业的福音。我们会有新流量、新渠道、新产品、新品牌,这些都会带来新机会。
14亿多人还有什么绝对不能被忽略的能量?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互联网崛起。
互联网的发展严重依赖以人口规模为基础的“网络效应”。越有价值,用的人越多;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大潮成为时代主流,但是真正放眼世界,似乎只有中美两国在真正意义上抓住了最大的互联网发展机遇。
为什么?
美国有大约3.3亿人口,这是他们发展互联网的用户基数,接着依靠互联网的连接和效率,打破国与国的界限和藩篱,最终可以服务整个“英语世界”。像Facebook、谷歌等公司的产品,在全世界拥有数十亿的用户。
而中国依靠14亿多人口,也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效应,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抢到一张船票,航行远方。
那其他国家怎么办?靠自己。只能看自己有多少人口了。比如日本,只有1.2亿人口;比如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它们的互联网就相对很不发达。
而在中国,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早已超过12亿。12亿,比美国、日本、德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一倍。
消费侧的人口红利,让那些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从默默无闻变得家喻户晓,马云和马化腾是这个时代的代表。阿里巴巴、腾讯,在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占据两席。
前面提到的,是两次人口红利分别带给我们的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错过了,那么,未来呢?
有人说,现在人口问题已经足够令人担忧了,哪里还有机遇?其实,当我们对上一代人致敬和感叹时,难免悲伤甚至悲观,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下一代时,会惊喜地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值得期待,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因为我们依然有人口红利,第三次人口红利——高素质人口红利,我们依然有机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为834万。倒推一下,按照22岁大学毕业算,那么他们大约在1997年出生。1997年中国新出生了多少人口?大约1445万。834/1445≈57.72%。这也意味着,这一代年轻人有一半以上都读过大学。
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识字率很低的情况相比,现在我国的基础知识结构有了巨大提升,国民素质也越来越高。
而中国目前一共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约1亿人。
1亿人,是什么概念?前面提到,日本人口总共1.2亿,德国人口总共8000万。它们几乎倾举国之力,也才相当于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而随着中国大学继续扩招,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预计在203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超过2.5亿。
未来中国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低成本制造业,而是在真正的技术创新领域。
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企业是华为,而下一个华为,又会是谁?
我其实特别高兴,看见今天中国有很多企业试图抓住高素质人口红利,准备突围。旷视、依图、商汤、码隆、中科慧眼、飞步、Momenta、深鉴……这些企业的创始人都非常年轻,这些企业本身也青春洋溢。而还有一大批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贡献,享受时代的红利。
有个小姑娘叫金烨,是一个“厂二代”。她家在南通经营一家工厂,主营业务是服装代工,给lululemon、SKLZ、TRX这些品牌代工。她学的是设计,本科就读于上海交大,后来到美国奥蒂斯艺术与设计学院读硕士。她本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但是她母亲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让她回来帮忙。于是,90后的金烨毫不犹豫地飞回了南通,帮助母亲打理工厂。
接手工厂后,金烨这只“达尔文雀”立刻对家族工厂进行了革新。代工厂的核心是高品质、低成本,但中国人工成本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持低成本?金烨一直在思考。
金烨家工厂里有45台注塑机,这45台注塑机满负荷运转时,需要45个工人,这45人的成本逐年增高,导致工厂的竞争力下降。怎么办?她开始实施“机器助人”的改造。经过三轮改造后,工厂的生产线上只需要10~15个工人了。现在,金烨正在进行第四轮改造,改造完生产线上将只需要3~5个工人,接近全自动化。但是有些工作是无法做到全自动化的,比如缝纫,于是金烨就对其进行半自动化改造。对那些完全不能自动化的工作,金烨采取的方法是到柬埔寨开分厂。
就这样,金烨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利润。
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但机器可以助人。当高素质的年轻人走上重要岗位,再加上机器人的帮助,我们就有机会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生产率。
像金烨这样的年轻人,正是第三次人口红利的新机遇、新希望。
所以,我们逐渐从供给侧人口红利,到消费侧人口红利,再到高素质人口红利,谁看得见,谁能抓住,谁用得好,谁就有机会。
改革开放40多年,是洼地经济。红利成海,“下海”就能赚钱。
万物互联20多年,是平地经济。万物结网,“连接”成就枢纽。
未来科技10年,是高地经济。科技登高,“爬坡”才能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