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太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行屯田,大练兵

李燕绥甩了甩脑袋,这些东西还太过遥远。

毕竟,就连伟人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那么他也没有必要去忧愁这么多,先解决眼下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高顺看着面前脸色阴晴不定的李燕绥,欲言又止。

李燕绥注意到了高顺的表情,压制了一下自己内心的情绪,顿了一顿,回复道:“那就先减少操练的时间吧,前三个月每三天休息一天,从那以后每日操练。至于粮食嘛,我们就要实行与之配套的另一个制度了。”

高顺点点头,东汉的兵制他很清楚,招募的军队是没有军饷的,这些军队获利的方式就是抢掠平民,而在东汉初年实行的这一政策也影响了东汉历代统治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应募当兵,他们往往支持、纵容兵卒劫掠财物。许多应募从军者,也往往意在掠夺财物,而无心作战。

如此,募兵虽多,战斗力却也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军事上,东汉相对于西汉来讲存在感几乎为零,和这种兵制分不开关系。

当然,高顺更对李燕绥所说的粮草制度也颇为期待,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忽略的兵家真言。

于是高顺兴冲冲地问道:“什么制度?”

“屯田制。”

说起屯田制,其实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曹操。

曹操是屯田制度的头号粉丝,早在他刚刚入驻兖州,初步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就开始推行屯田制,大大缓解了军队的粮食危机,为自己一统北方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教导的那样:事情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屯田制其实并非曹操的首创,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有了有关屯田的记载了。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屯田前身的记载了:“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这就是屯田的前身。

到了汉代,晁错也向汉文帝建议屯田,从那以后屯田不断发展,到曹魏行成了一套彻底的制度。

就算是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其中也隐隐有着屯田制的影子。

李燕绥既然来自于后世,那么自然就会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他决定将曹魏和隋唐的经验结合起来,为自己打造一个稳固的后方。

所以他直接规定:长城北部参与屯田的士兵及其家属可获得田地三十亩,只要是经过严格检验之后合格的士兵就可以获得土地,训练定为每三日操练一次,并且只要没有重大罪行,就不会被没收田地。

至于长城以南,由于现在中原内部还没有大型的叛乱,所以农民的流动性不强,流民不多,没有实行屯田制的基础,所以长城以南并没有大肆实行屯田制。

但是长城以南也相应的制作了对应的策略,这里主要以两个方式组织屯垦:一个少地的农民可以向政府申请扩充到40亩田地,政府收到申请后由政府组织,按每月450文钱雇佣百姓劳作屯垦,并且政府租借种子和农具以及耕牛给农民,利息安每年一成的利息收取。但这样的农民必须要加入户籍,不从者被判流放。

第二个是没有土地的百姓由政府分配土地,组织屯田,土地收归国有,这种农民不参与徭役,但是耕种的粮食无牛以及持私牛者是官七民三,租借官牛者官八民二。

对于军队,除了上一次的剔除之外,李燕绥招募了一些良家子弟,结合之前从北方边地调回来的老兵共计五千人,组合而成新的郡兵,并且设置了新军制中的旅一级来继续贯彻他的改革。

三个团为一旅,长官为旅长,设立正副旅长一人,旅长由李燕绥亲自担任,主要负责军队大方向的把握和对军官的培养,副旅长由高顺担任,主要负责平日的训练和军队的混编。

全旅算上一支一千人的旅直属骑兵大队,再加上旅直属侦察队、护卫队、医疗兵、后勤队,全旅合计五千余人。

通过这种方式,李燕绥彻底改变了汉朝“营分前后”、“曲分左右”等繁琐的做法,将各个部队予以编制,例如:郡兵第一旅、第一团、第二团……

李燕绥还设立了专门的纠察队,主要由士兵组成,负责审核各个军营的军官,监督他们是否存在诸如克扣军饷、过度惩罚、夺人军功的情况出现。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郡兵们第一次训练的时间了。

校场之上,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看着眼前从未见过的训练场所感到深深的好奇,有的人还三三两两的讨论了起来,眼里面充斥着好奇。

然而当高顺宣布训练内容时,他们的好奇直接被惊讶所驱散。

早上先是在每人两腿各自加上10斤的重物跑十里地。然后训练挂勾梯上下300回,穿越30米铁丝网来回300趟,15公斤巨石举150下。做完这些稍事休息之后,再起来做体能,每名将士要做俯卧撑100个,做引体向上100个,做蛙跳100个……

午饭和休息之后,下午要抗暴晒形体训练:所有士兵全副武装,一动不动晒2个小时。然后进行李燕绥根据以色列格斗术和中国军警格斗术改编的郡兵新型格斗术的训练。

晚上还有操练原来汉军基本的训练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7天一次25公里负重30公斤越野行军训练,每半个月一次的大规模检验。以及每年年末例行由郡守组织的演练。

而当听到这么多繁琐的训练的时候,整个东汉军营直接炸了锅。东汉军队可从来没有进行过如此巨量的训练,他们甚至还要做全套?

大营里面顿时沸沸扬扬,人声喧哗,军心动荡。

但是高顺作为能够训练出精锐之师陷阵营的将领,又怎么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

他先命令亲兵打锣来压制士兵的喧闹声,然后带人将带头闹事的几名士兵拽出,几个回合下来全都打趴下,直接让下面安静下来。

李燕绥知道,这个时候该他出场了。

对付人就是这个样子,打个巴掌给颗枣吃,刚柔并济才能源远流长,就像水一样,温柔时能哺育万物,狠厉时能令天翻地覆。

他站在校场点将台上面,看着下面安静的人群,道:“来人!”

一名侍卫小跑到李燕绥的身边,行礼回复:“大人,属下在。”

“你去将那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兵打上十个军棍,然后让人将50文钱挂在旗杆上,告诉他们,每天凡操练前十名者就可以获得50文钱,再告诉他们,凡是战死沙场者,太守给他们家人200文抚恤金,给他们家属土地,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于是闹事的士兵们很快被按到了地上,伴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行刑的士兵狠狠地将棍子砸到了他们的屁股上,与之一起响起的还有他们凄惨的叫声

原本安静的校场顿时更加安静,如果说之前的有些郡兵还有几分不服的话,那么如今剩下的也只有害怕。

李燕绥叹了口气:“原来让人敬畏有时候比让人爱戴效果更好一点。”

很快,旗杆被竖起,50文钱被挂在上面,伴随着风飘扬,又像是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一样,让所有的士兵眼中不禁跟着一起这串铜钱一起摇动。

五十文钱啊,这几乎是他们一家一年下来的医药费,按照东汉的军制,他们是并没有任何收入的,只有在战时,才能通过劫掠获得额外的财富,可如今只需要每日操练就可以得到。

不用打仗流血,不用拼死拼活,只要能够好好训练就能得到,轮到谁,谁不会心动呢?

尤其是那些家里还有家属的人们不禁开始在心里面打起了算盘,盘算着将这笔钱寄给家人会有多少的收益,会快就发现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时间长了,应该还能买块地,做个小地主。

接着就是李燕绥宣布的抚恤和承诺,听到李燕绥的亲口承诺之后,所有的士兵都心动了。

看着动容的士兵们,李燕绥又继续说道:“从今以后,你们每天吃三顿饭,每顿饭都加一个精粮做的馒头,和一块肉,而排名前五十的,一是可以每天吃两顿肉,还可以再加一大块猪肉。”

李燕绥的几道命令随着下面的军官一层层传递下去,很快,欲望盖过了不满,恐惧被兴奋取代,所有的士兵都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李燕绥看着他们的反应,嘴角微微翘起,他知道,他成功抓住了他们的心。

让高顺击败带头闹事的士兵,对带头闹事的军士予以惩罚,示之以威;然后宣布奖励,以示真诚。原本没有军饷的士兵们既能获得土地,还有赏钱可拿,最后的抚恤金还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果然,在得到这些许诺之后,下面所有人的眼睛里面除了些平和和紧张之外,也伴随着多了不易察觉的——忠诚。

老百姓或许没读过书,但是并不愚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们从小就从自己父母的身上学到了,那些老兵的浴血往事和身上的伤痕也都让他们明白自己在未来可能面对的是什么。

但那又如何?

李燕绥让这支军队有奖励、有惩罚,而李燕绥的行为他们都清楚,言出令随。对一支军队来说,这便是公平。因此,所有将士再无任何不满。他们找到了奋不顾身的理由,拥有了改变生活的希望,伴随着的,自然是对李燕绥的忠心。

可是他们看到李燕绥也身穿短袖,面无表情地站在队列的最前面时,他们还是惊讶了。

在阶级分明的东汉,他们从未想过如此。因为东汉一朝没有哪个主帅能够像李燕绥一样来到军中,与士兵共同操练。

李燕绥却是一脸平静道:“所有将领、士兵听令,脱下甲胄,与我大军一通操练。”

“士兵听令,脱下甲胄,开始操练!”

“士兵听令,脱下甲胄,开始操练!”

“士兵听令,脱下甲胄,开始操练!”

伴随着军官的大声传令,所有的郡兵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脱下了甲胄,按照李燕绥的命令开始操练。

如果说太守大人参与操练时令他们意想不到的,那么这位太守大人的成绩不比任何人差却是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讶和敬佩。

看着李燕绥流畅的奔跑校场上的身影,所有的将士都安静下来,那一天,李燕绥矫捷的身姿映在了所有士兵的眼睛里,并转化为他们的信念,似乎在不知不觉之间,好像那五十文钱和肉都不那么重要了,所有的士兵感觉心里只剩下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追随他,坚定地追随他。

人,生来尊重势均力敌的对手,同样的,生来愿意追随强者。

高顺看着眼前士兵们感动和震撼的神情,趁热打铁道:“旅帅尚且如此,顺愿生死相随,旅帅威武!”

所有士兵也带着一丝狂热,大声欢呼道:

“旅帅威武!”

“旅帅威武!”

“旅帅威武”

……

从那一天开始,一种名字叫“军魂”的东西就这么开始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而那上面,有一个名字,叫:李燕绥。

听着士兵们衷心的欢呼,李燕绥笑了,他知道,自己躬身力行的行为,名列前茅的成绩,换回了将士们真心的拥戴。

他开始期待了,期待着这支部队跟随他走上战场,成为一支令异族闻风丧胆的铁血雄狮,镇守在北方国门面前,捍卫民族平安。

他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