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敬献策迁都
国都是一国的中心,一国的枢纽。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王朝,每一个王朝的初建,都有一个定都何处的问题。西汉建立之初,王朝皇帝刘邦也面临同样的抉择。
汉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称帝后,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五月,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戍卒齐人娄敬,因事路过洛阳,前往拜见乡人虞将军,说:“臣有事要面谒陛下,请将军引见。”虞将军见其穿戴不整,欲给他换上一身新衣。娄敬说:“臣穿帛衣,就穿帛衣去见,穿褐衣,就穿褐衣去见,不敢换衣。”虞将军听后,也只得作罢。时西汉政权刚建,刘邦正欲寻求贤才,经虞将军引见,刘邦立即传令入见。
娄敬被召,即刻进殿。他从容步入,见到刘邦,施过君臣大礼,起身立起。刘邦见他褐衣草履,相貌不凡,遂说道:“你远道而来,恐已腹饥,现正要午膳,你且下去就食,尔后,再来见我。”说着派人引敬就食。娄敬食毕,再谒刘邦,刘邦这才问他来意。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阳,想必是仿效周室吧?”刘邦点头称是。娄敬道:“陛下取得天下,与周室不同。周族始祖后稷封邰,积德累善数百年,至武王伐纣。才得天下。成王嗣位,周公为相,才营都洛阳。这是因为洛地地处中州,四处诸侯,纳贡述职,路程基本相同。但有德可以称王,无德可以灭亡。周公以德治国抚民,所以诸侯四夷皆服,但传到后世,王室衰微,天下莫朝。这除后王德薄之外,也是因为形势过弱,才致此弊。今陛下起自沛县(今江苏沛县东),封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于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经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累得天下人民,肝脑涂地,哭声不绝,死者暴尸野外,伤者自此不起,这岂能和周初相比。陛下试想关中之地,是何等的险固!负山带河,四面可守,即使猝然有变,百万人都可立集,所以秦地素称天府,号为雄国。敬为陛下计,都洛阳,不如移都关中,万一山东有乱,秦地总可自全。俗话说:与人斗,只有扼其喉,拊其背,才能获全胜。如陛下迁都关中,正是扼天下之喉,拊天下之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席话,说得刘邦满心疑惑,左思右想不能立定,于是命娄敬暂且退下,容议后再作定夺。
刘邦为此召开群臣会议。众臣多是山东人民,不愿再入关中,多数劝刘邦说:“洛阳东有成皋(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河、洛河,其险足恃,何必再迁都关中?”刘邦听后,仍不能决定,于是去征求谋士张良的意见。张良说:“洛阳虽有险可守,但地域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而且田地瘠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地。而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蜀两地,沃野千里,三面据险,一面东临诸侯。渚侯安定,可由黄河、渭北运输,西供京师;诸侯有变,可顺流而下,征伐便利。昔人所谓金城千里,诚不是妄言!所以,娄敬所说,实有远见,愿陛下按计施行。”刘邦听后,方才立意迁都。
不久,刘邦下令迁都长安。因娄敬献策有功,特赐姓刘氏,并拜为郎中,号奉春君。
【简评】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都城。
每个帝王选择都城都有自己的考虑。
北魏王朝,原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将国都迁往洛阳。其所以如此,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洛阳是中原古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汉文化积淀,定都于此,有利于接受吸收汉族文化(因北魏政权的建立者是北方少数民族)。洛阳又为天下之中,更加逼近南朝,定都于此,有利于向南朝用兵,进而统一大江南北。魏孝文帝迁都,体现了他勇于接受先进文化、决心统一中国的宏大气魄。
清朝原定都辽宁沈阳,清军进入山海关后,打进北京,多尔衮认为燕京位居形胜之地,自古便为帝王兴起之所,便将沈阳的清世祖及王公大臣迎入北京,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盛京。清朝的迁都、体现了统治者欲为中国之主的决心和远见。
三国时,吴主孙皓曾将国都从建邺(今江苏南京)迁至武昌。孙皓如此,足因为有人说,武昌地区有帝王之气,将压迫建邺帝气。孙皓迁都,展示了一个末代皇帝的昏庸。
南宋时,统治者在金人的逼迫下,把首都从汴州(今河南开封)迁列杭州。他们偏安于此,整日游览玩乐,不思收复中原,当时人曾作诗说: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刻画出了南宋统治者荒淫无能的嘴脸。
可见,定都之享,足能反映出不同人的见识、气度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