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林逸響(許宇)
《詞林逸響》,明許宇輯,選錄明人散曲套數及元明戲曲散齣,凡四卷。現存天啓三年癸亥(一六二三)序萃錦堂刻本,《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據以影印。
許宇,字號、籍里、生平均未詳。
詞林逸響序
鄒迪光[1]
且生人喜怒哀樂之性,並托於風雲月露之譚。故雅降爲風,風降爲騷,騷變而漢魏有詩,詩變爲李唐工律。詞盛於宋,藝林之雅韻堪誇;曲肇於元,手腕之巧思欲絕。至我明,而名公逸士嗽芳擷潤之餘,雜劇、傳奇種種,青出古人之藍而稱創獲。其所爲時曲者,不徵事實,獨肖神情,壯士聽而徘徊,幽人聞之墮淚。蓋一代之聲韻,眞有往來於千百年者,卽或不比於《風》、《騷》,而詩律詞闋之變態,盡收於此。自王公貴游,以逮街塗巷陌之黃髮白豎,無不習也。南北中原,言語不通者,而音通焉。傳響傅形,竊其單詞隻字,輒爲矢口之歌,不拘①合節,而儕偶且尊爲耆宿。
雖然,歈非吳不善也。吳之聲柔,柔則疾徐髙下,喉舌方開,齒口卽應,腔定板,板歸腔。繇來所推曲中祭酒,皆吳之人也。吳之派,於曲爲最眞。然取材於博,萃渙於羣,充棟之坊本,僅供覆瓿。唯茲《逸響》之刻,如薪傳火,深者可以深味,淺者可以淺嘗。低回轉換,一度一刻之餘,嫋遏行雲而迴飛鴈。片紙毫端,顯三千大千世界,刹那間彈指頃現曲師。身得度者,匪斯人,其誰與歸!
天啓癸亥中秋日,句吳愚谷老人題於白堤舟次[3]。
詞林逸響凡例
闕名[4]
一、曲不分今古,期於共賞。是編遍覓笥稿,就正名公,稍涉粗鄙,不敢漫收。雖曰樂府碎金,無忝詞家完璧。
一、牌名板眼,坊刻訛謬相仍,甚至句少文缺,於理難通。茲悉宗正派,務使聲律中於七始,而字字考訂,不厭其詳。
一、曲中之調,有單有合,歌者茫然不解所犯,今盡標明。至聲分平仄,字別陰陽,用韻不同之處,細查《中原音韻》,卽爲注出,使教者可導迷津,學者得乘寶筏。
一、時曲、戲曲,世所共豔,選幾相匹。而《琵琶》爲曲祖,於戲曲獨尊焉,遂當什之二,要皆人口之膾炙也。
一、南詞雖由北曲而變,然簫管獨與南詞合調,則廣收博采,大半用南,間附北曲之最傳者,亦云絃索不可廢焉耳[5]。
附 崑腔原始
闕名[6]
按:元魏良輔,崑山州人。瞽而慧,以師曠自期。先爲絲竹之音,巧絕一世,旣則定曲腔點板,發古人未有之心思,海內宗之。度曲必稱崑腔者,不忘其所自始也。相傳有《曲律》,吳人咸誦習焉。如海鹽、弋陽、四平,皆奴隸矣。謹述如左。
一、曲必探聲,沙喉響潤,發於丹田,方能耐久。若起口拗劣,夫粗沉鬱,非其質料矣,費力奚爲?
一、學曲先引發其聲響,次辨別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調,不可混雜强記,以亂規格。如學【集賢賓】,只唱【集賢賓】;學【桂枝香】,只唱【桂枝香】。久久成熟,移宮換呂,自然貫串。
一、五音以四聲爲主,四聲旣得其宜,則五音自正。平、上、去、入,務爲考究。若苟且舛誤,聲調自乖,雖具繞梁,終不入彀。其或上聲扭作平,去聲混作入,交付不明,終落野狐,不成證果。
一、唱生曲,貴在虛心玩味。如長腔雖要流活,不可太長;短腔固期簡捷,卻忌太短。至過腔接字,乃曲音之關鎖,其遲速不同,須穩重嚴肅,方無佻軼之病。
一、拍,迺曲之餘,全在板眼分明。蓋迎頭板,隨字而下;徹板,隨腔而下;絕板,腔盡而下。如迎頭輒打徹板,絕板混連下一字迎頭者,皆不調平仄之故也,請急著眼。
一、唱曲須分出曲名理趣,宋元人自有體式。如【玉芙蓉】、【玉交枝】、【玉山供】、【不是路】,要馳驟;【針線箱】、【黃鶯兒】、【江頭金桂】,要規矩;【二郎神】、【集賢賓】、【月雲髙】、【念奴嬌序】、【刷子序】,要抑揚;【撲燈蛾】、【紅繡鞋】、【麻婆子】,雖疾而無腔,然而板眼自明,妙在下得勻淨。
一、雙疊字,上兩字,接上腔;下兩字,稍離下腔。如【字字錦】“思思想想,心心念念”,又如【素帶兒】“他生得齊齊整整、裊裊停停”之類。至單疊字,比雙疊字不同,全在頓挫輕便。如【尾犯序】“一旦冷清清”之類,要抑揚。此中意味,非演繹不得。
一、清唱,俗云“冷板櫈”,不比登場演劇,藉金鼓以藏拙,全要閒雅整肅,清俊溫潤。其有專磨腔調,而板眼全疎;又有專事板眼,而腔調未審。二者交病,惟兩工迺爲上乘。或面目紅赤,喉間筋露,搖首頓足,起立不常,則賤矣,曲雖工,亦奚以爲?
一、北曲遒勁,以絃索傳之;南曲宛轉,以鼓板按之。猶規矩之於方圓,其相資一也。故唱北曲而精於【呆骨朶】、【村裏迓鼓】、【胡十八】,南曲而精於【二郎神】、【香遍滿】、【集賢賓】、【鶯啼序】,如打破重關,頭頭是道。
一、北曲字多調促,促處見筋,故詞情多而聲情少;南曲字少調緩,緩處見眼,故詞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絃索,宜和歌,其氣忌粗;南力在磨調,宜獨奏,其氣忌弱。若以絃索作磨調,南曲配入絃索,則方員枘鑿之不相入,曲之魔矣。
一、曲有三絕:字清爲一絕,腔純爲二絕,板正爲三絕。
一、曲有兩不雜:南曲不雜北腔,北曲不雜南字。
一、曲有五不可:髙不可,低不可,重不可,輕不可,自做主張不可。
一、曲有五難:開口難,出字難,過腔難,低難,轉收入鼻音難。
一、曲有兩不辨:不知音者,不與辨;不好者,不與辨。
一、聽曲不許一人喧譁,聆其吐字、板眼、過腔,始辨工拙;而喉音清亮,未足誇奇。必矩度旣正,巧曲熟生,天資功力,斯爲兩到。
一、絲竹管絃,原與聲諧,故音律自有正調。簫管以尺工儷詞曲,猶琴之勾剔以度詩歌也。倘不知探討深微,强相應和,以音之髙低湊曲,淆亂正聲,徒爲聒耳。陳可琴云:“簫有九不吹:不入調,非作家,唱不定,音不正,常換調,腔不滿,字不足,成羣唱,人不靜,皆不可吹。”會此者可與談曲。
(以上均《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影印明天啓三年萃錦堂刻本《詞林逸響》卷首)
[1] 鄒迪光(一五五〇—一六二六):字彥吉,號愚谷、愚公,別署愚谷老人,無錫(今屬江蘇)人。萬曆二年甲戌(一五七四)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官至湖廣提學副使。年四十,以吏議罷歸,卜居惠山,極聲伎觴詠之樂,優遊林下幾三十年。工詩文,擅山水畫,蓄崑班演劇。著有《鬰儀樓集》、《調象庵集》、《石語齋集》、《文府滑稽》、《始青閣稿》等。傳見曹溶(?)《明人小傳》、《明詩紀事》庚簽卷七、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二二等。
① 拘,底本漫漶,據文義補。
[3]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鄒氏彥吉”,陽文方章“梁溪上人”。
[4] 此文當爲許宇撰。
[5] 此文之末,別行署“趙邦賢刻”。趙邦賢,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刻工,參刻《醉石居評次名山業皇明小苑》(周鍾本)、《秋旻集》(絳跗堂本)及本書。
[6] 此文當爲魏良輔撰,實卽《曲律》之改題。文首按語,或爲許宇撰。又參前文周之標《樂府珊珊集》、《吳歈萃雅》及紀振倫《樂府紅珊》、張琦《吳騷合編》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