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躺平皇子,开局被赐婚武媚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李泰种出了能亩产三千斤红薯,又被李世民惦记

第四十二章 李泰种出了能亩产三千斤红薯,又被李世民惦记

“放心吧,观音婢,你要相信朕,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最棒的,他们不会做出什么反目成仇的事情”。

长孙无垢突然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陛下、娘娘,四皇子在门外等着给陛下请安”,崔公公看李泰一个人在门口等了好久,终于不忍心了,进来通报。

“青雀来了?”长孙无垢和李世民对视了一眼,今日倒是稀奇,李泰居然会主动来找他们两个。

“让他进来吧,本宫和陛下这里也没有什么事”。

长孙无垢看着崔公公出去。

“参见父皇、母后”,李泰手里带着一个小食盒,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给李世民和长孙无垢行礼。

“青雀往日都是呆在自己的芙蓉园里不出来的,今日怎么了,想起父皇母后了”,李泰示意崔公公把李泰扶起来。

“父皇,母后,这是儿臣用马铃薯为你们做的点心,特地来送给母后和父皇尝尝”。

长孙无垢这才注意到李泰手里拿着的食盒。

“青雀真是越来越会做饭了,母后还真是欣慰极了,青雀长大了”。

【还长,我早都成年了,再长都成老头了】

李世民自己被李泰骂习惯了,见不得长孙无垢被骂,咳嗽了两声,示意李泰上前来。

“陛下……”

崔公公赶紧上前来,从袖口里掏出银针准备试毒。

“陛下还是让老奴先来吧,免得万一四皇子受了哪位奸人的诬陷,伤到娘娘和陛下”。

【啧啧啧,这老头子事情可真多,这可是我刚刚长出来的土豆做的薯条和薯片,能够亩产三万斤,老头子见都没见过,还验毒。】

【李二这么看着我干啥,我又说错话了?】

李世民的心里简直是又咣当响了一下,之前听李泰说那个什么杂交水稻可以亩产三千斤,可惜一直没能见到,如今又听李泰说这个土豆也能亩产三千斤,顿时这心情就非常的激动。

“还试什么毒,赶紧给朕端上来尝尝啊,这要是能量产,边疆的将士……别说边疆的将士,我们打下草原简直都是指日可待啊”,李世民心里激动的简直要发疯。

“小崔子,不必试了,四皇子是你从小看着长大的,还试,这可是要寒了四皇子的一片拳拳赤子心。”

“是,陛下”,崔公公似乎是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东西给李世民端了上去。

他也知道谁的东西都试毒,面上不好看,不过祖宗的规矩不能破,皇帝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这还是李世民第一次这么明确的说不用试毒,崔公公的心里顿时又对李泰的地位做了新的评估。

【这才差不多嘛,这可是好东西,李二可算是干了件好事,不过我可绝对打死都不能告诉李二这个亩产的秘密】

【不然李二一定会想要大规模量产然后发动战争,如今正是休养生息的好时候,可不能再给李二什么希望了。】

【之前偶然机会得到了种子,幸好还有点常识,知道这个是什么,种了这些个日子终于熟了,既然马铃薯都能种的出来。】

【那我种的杂交水稻应该也能种出来吧。】

李世民一听更加激动了,他还以为只有马铃薯一种,没有想到李泰连杂交水稻都有,这样子,菜有了,米饭有了,那还愁什么。

【李二怎么还不吃,老盯着我做什么,该不会是有短袖之癖,看上我了吧,这可是乱伦,违背伦常的事,李二不至于吧,那我母后怎么办?】

李世民听到李泰的心声,又气又想笑,接过了崔公公递过来的筷子,尝了一口,外酥里嫩,着实不错。

“青雀?这是你从哪里找到的?味道不错”,长孙无垢已经吃了好几根了,好吃的简直停不下来。

“这是儿臣在芙蓉园偶然发现长出来的,儿臣觉得它看上去颇为好吃,所以就试试,没想到真的很不错”。

李泰当然不能说实话,只能随便胡编滥造一个理由,好让长孙无垢相信自己。

“啧啧啧,这儿子当真是一句实话也没有,要不是我……还真被他蒙骗过去了”,李世民心理活动极为频繁。

【那当然好吃,也不看看这是谁的手艺,你们没见过的还多着呢。】

【不过,希望李二可千万别有什么短袖之癖,有一个李承乾已经很……】

【啧啧啧,听说李承乾前几日刚刚弄死了一个白面小生,这两天还是不知道节制,也亏的李世民心大,啥也不知道。】

【这要是我的亲儿子,在这个时代干出这种事,我非得扒了他的皮,打断他的腿不可。】

“什么?这不是真的吧?承乾的确有些……不过也不至于这么荒唐吧”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李泰的心里话自然是不会瞒着自己什么事,所以李承乾的事情毕竟是真的,李世民觉得自己的三观都要被自己的亲儿子颠覆了。

“母后少吃些,一会还要吃饭,儿臣那里还有,母后如果想吃,随时差人来告诉我,我给您做就是。”

李世民重重的咳嗽了一声,长孙无垢看了他一眼,伸手给李世民拍背。

“多大的人了,吃个饭还能呛到自己,又没有人跟你抢,瞧你这点出息。”长孙无垢虽然是在关心李世民,不过眼里满满的都是幸灾乐祸。

“行了,你父皇这是在提醒你,还有他呢”,长孙无垢笑着跟李泰说。

“青雀,一直站着做什么,在父皇母后这里不用这么拘谨,过来,来,坐到母后身边来。”

“是,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