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川門人
博士劉質夫先生絢
見《明道學案》。
校書李端伯先生籲
見《康節學案》。
侍講吕原明先生希哲
見《安定學案》。
監場謝上蔡先生良佐
見《上蔡學案》。
文靖楊龜山先生時
見《龜山學案》。
文肅游廌山先生酢
見《廌山學案》。
龍學吕晉伯先生大忠
見《藍田學案》。
教授吕和叔先生大鈞
見《藍田學案》。
正字吕藍田先生大臨
見《藍田學案》。
肅公尹和靖先生焞
見《和靖學案》。
著作王福清先生蘋
黃氏原本有目無傳。
正字周浮沚先生行己
見《永嘉學案之一》。
忠簡許橫塘先生景衡
見《永嘉學案之一》。
修撰邵子文先生伯溫
見《康節學案》。
博士蘇先生昞
見《明道學案》。
楊先生國寶
楊國實,字應之,□□人。其為人勁挺不屈,自為布衣以至官於朝,未嘗有求於人,亦未嘗假人以言色。篤信好學,至死不變。伊川曰:「楊應之在交遊中,英氣偉度,過絕於人,未見其比。可望以托吾道者矣。」
学士朱先生光庭
見《泰山学案》。
御史陳默堂先生淵
見《龜山學案》。
文質羅豫章先生從彥
見《豫章學案》。
太學楊先生迪
見《龜山學案》。
吕先生義山
見《藍田學案》。
侯荊門先生仲良
見《明道學案》。
張思叔先生繹
張繹,字思叔,河南壽安人。初以文聞鄉曲,一旦以科舉之學不足為,適小程子歸自涪,時先生年已三十,乃往受業。讀《孟子》「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嘅然歎曰:「人能如此,則無不可為之事!」未及仕而卒。伊川嘗言「晚得二士」,謂先生與和靖也。
張釆曰:思叔大約英分多,故有得孟子此兩句。
施氏《北窗炙輠》曰:張思叔,伊川高弟也。本一酒家保,喜為詩,雖拾俗語為之,往往有理致。謝顯道見其詩而異之,遂召其人與相見,至則眉宇果不凡。顯道即謂之曰:「何不讀書去?」思叔曰:「某下賤人,何敢讀書!」顯道曰:「讀書人人有分。觀子眉宇,當是吾道中人。」思叔遂問曰:「讀何書?」曰:「讀《論語》。」遂歸,買《論語》讀之。讀畢,乃見顯道曰:「某已讀《論語》畢,奈何?」曰:「見程先生。」思叔曰:「某何等人,敢造程先生門!」顯道曰:「第往!先生之門,無貴賤高下,但有志于學者,即授之耳。」思叔遂往見伊川,顯道亦先為伊川言之,伊川留門下。一日侍坐,伊川問曰:「《記》曰:『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正卻在何處?」思叔遂于言有省。其後伊川之學,最得其傳者惟思叔。今《伊川集》中有伊川祭文十許首,惟思叔之文理極精微,卓乎在諸公之上也。
張橫浦曰:惠即吉,逆即凶。非于順道之外復有吉,從逆之外復有凶也。張思叔,伊川高弟也。或問:「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何以謂亂?」思叔曰:「此亂在我,非在彼也。使日用間規規以疾人為心,則我之方寸已紊亂矣。非方寸外復有亂也。」此即惠吉逆凶之意。
侍御馬東平先生伸
馬伸,字時中,東平人。紹聖四年進士,歷西京法曹。因張繹求見伊川程子,時學禁方興,伊川固辭。先生十反,愈恭,毅然對曰:「使伸朝聞道,夕死何憾!」自是公暇日一造請,卒受《中庸》以歸。靖康初,孫傳以卓行薦,召擢監察御史。金人陷汴京,立張邦昌,眾唯唯。先生與御吳給約秦檜共為議狀,乞存趙氏,復嗣君位。同院無肯連名者,先生獨持以往。而銀臺司視書不稱臣,卻不受。先生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愛一死,正為此爾!」即繳申尚書省以示邦昌。其書略曰:「相公不幸,迫于強寇,使當偽號。所以忍須臾死而詭聽之者,其心若曰:與其虛遜于人而實亡趙氏之宗,孰若虛受于己而實存趙以歸爾!忠臣義士未即就死者,亦以相公必能立趙孤也。今金人北還,康王在外,國即有屬。宜即發使通問,掃清宮室,率群臣共迎而立之。然後歸死司寇,伏闕俟命。如此,則明主必能照察相公,忠實存國,義非苟生,且棄過而錄功矣。否則九廟在天,萬無成理。伸必不能為宋朝叛臣,請先伏死都市,以明此心。」邦昌得書氣阻,明日,議迎孟后垂簾,追還偽赦,遣使往迎康王。既即位,擢殿中侍御史,撫諭荊湖、廣南。所過州縣,察吏賢否與民利疚以聞。乃先奏孫覿、謝克家「趨操不正,宜加遠竄」;又奏黃潛善、汪伯彥罪惡:「摭其所為,誠辜倚任,陛下隱忍不肯斥逐,中原遺民固已絕望,二聖還期在何時邪?」疏入,留中。明日,改衛尉少卿,辭不拜,移疾待命。二相恚甚,必欲殺之,責以言辭不實,降監濮州酒稅,濮逼近敵境,先生怡然襆被而行,死道中。天下識與不識,皆寃痛之。明年,廣陵陷,黃、汪始以誤國竄殛,乃召先生衛尉少卿,未知其死也。尋加直龍圖閣。後以胡文定安國言,贈諫議大夫。
先生天資純確,問學淵源,勇于為義而所韞深厚。每日晨興,必整衣冠端坐,讀《中庸》一過,然後出視事。嘗曰:「吾志在行道。若以富貴為心,則為富貴所累,以妻子為念,則為妻子所奪,而道不可行也。」山東已擾,家尚留于鄆。嘗稱:「孔子言『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今日何日,溝壑乃吾死所也。」門人何兌為辰州通判,覩郵報,秦檜自陳存趙之功,他人莫預,兌即徑取先生事狀達尚書省。檜大怒,下兌荊南詔獄,坐削官,竄真陽。檜死,始放還,復其官。
鹽場周先生孚先
周孚先,字伯忱,晉陵人。與弟伯溫俱從伊川學。伊川嘗謂先生兄弟氣質純明,可以入道。其後俱由鄉薦入太學。先生調四明鹽場,改建德尉,不就,後丐祠。伯溫終坑冶官。
坑冶周先生恭先
周恭先,字伯溫,伯忱之弟也。初見伊川,伊川曰:「從事覺有所得否?學者要自得。」先生問何如可以自得,曰:「『思曰睿,睿作聖。』須是于思慮間得之。」又問顏子如何學孔子到此深邃,伊川曰:「顏子所以大過人者,只是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與能屢空爾。」兄弟由鄉薦入太學,氣質不少異,尤篤于信道。釋褐,授坑冶幹官。每以沽名為戒,謂子孫曰:「吾歿後,毋為誌文碑銘,以重吾不德。」終身恬于進取。(黃氏原本,全祖望修之加詳)
侍郎晏先生敦復
晏敦復,字景初,臨川人,元獻公殊之曾孫也。少學于小程子。第進士,累官權吏部侍郎,請謁不行,銓綜平允,凡四選格法,多所裁定。除給事中,在職二月,論駮二十四事,人皆憚之。真拜吏部侍郎。檜始拜相,制下,朝士相賀,先生有憂色曰:「姦人相矣!」及檜倡屈己許和之說,先生爭甚力,又與張燾等廷爭之。檜使所親諭曰:「能曲從,兩府地旦夕可至。」先生曰:「薑桂之性,到老愈辣。終不為身計,誤國家。」卒不能屈。先生靜默如不能言,及立朝論事,鯁峭無所顧避。帝每稱曰:「卿可謂無忝爾祖矣!」
進士周先生純明
周純明,字全伯,澶淵人,都官長孺之子也。長孺受業康節,早卒,康節撫先生如子,教之讀書,因為求昏于伊川。康節歿,先生從伊川卒業。喪其嫡母,又有所生母之喪,疑于為服為□,伊川亦未決。康節之子伯溫以問司馬溫公,溫公答曰:「《雜記》:『有三年之練冠,則以大功之麻易之。』又云:『有父之喪,如未沒喪而母死,其除父之喪也,服其除服,卒事,反喪服。』『雖諸父昆弟之喪,如當父之喪,其除諸父昆弟之喪也,皆服其除服,卒事,反喪服。』是先有喪而重有者,皆當別為服也。《曾子問》曰:『「並有喪,如之何?何先何後?」孔子曰:「其葬也,先輕而後重;其奠及虞,先重而後輕。」』所謂『遭同月』者也。今律令嫡繼慈養諸母皆服齊衰三年,則固當同服,而設位則當于他所。蓋《喪服小記》『妾祔于妾祖姑』,是其尊卑不可混也。」伯溫以語先生,遵而行之。
孟先生厚
孟厚,字敦夫,洛人。從伊川,又為王氏學。舉業特精,獨處一室,糞穢不治。嘗獻書于伊川,伊川云:「孟厚初時說得也似,其後須沒事生事。」一日,伊川語之曰:「子何不見尹焞、張繹?朋友間最好講學。」然三公皆同齒也。先生見和靖曰:「先生令厚來見二公。若彥明固所願見,如思叔莫不消見否?」和靖曰:「只不消見思叔之心,便是不消見焞之心也。」伊川之葬,門人畏黨禍,莫敢至,獨先生與尹、張、范棫、邵溥送焉。
博士謝先生湜
謝湜,字持正,金堂人。登元豐進士,官至國子博士。小程子之高弟也。著有《易記》。
徵君譙天授先生定
譙定,字天授,涪陵人。不喜佛,後學易于郭氏。郭氏世家為南平,始祖在漢為嚴君平之師,蓋象數之學也。先生後至京,聞伊川講道于洛,特往見之,得聞精義,造詣深至,浩然而歸。靖康初,中丞吕好問薦于欽宗,召為崇政殿說書,辭不就。高宗即位,許翰又薦。窶甚,與中貴人鄰,饋以衣食不受;潛委金去,先生袖而歸之。上將擢用,會金兵至,不果。復歸蜀,愛青城大峩之勝,棲遁其中。蜀人敬禮,不敢名,稱之曰譙夫子。後以《易》學授劉白水勉之、胡籍溪憲,而馮時行、張行成則得先生之餘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