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职业是什么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职业发展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不同文化环境下,“职业”的内涵不同,专栏1—1从词源学角度进行了梳理。中外众多学者也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研究了职业的本质与特征,形成了鲜明学科背景和不同视角的职业论。
一 职业的内涵与功能
归纳起来,对“职业”的定义可分为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种类型,甚至有学者将职业研究称为“融合学科”。受科学研究经典范式的影响,各学科对职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大多数以研究职业的本质属性为起点。界定职业的内涵和概念、回答“职业是什么”的问题,是各学科研究职业现象的首要任务。但是一直到现代社会,学科视角导向下的职业概念更加繁复、界定方法各有差异,定义描述尚无公认,仍然是长期困扰着职业研究领域的突出问题。[2]
人类对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是随着职业认知的视野拓展、视角转换和水平提高而逐渐深化的过程。表1—1列举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职业定义,基本是从职业主体与职业客体两个方面,通过列举职业的典型特征去描述职业的内涵:从职业主体看,职业的本质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产服务中的相互关系;从职业客体看,职业是随着劳动分工变化而演变,为劳动者提供的一种既满足于社会要求又有益于社会的有偿活动。[3]
专栏1—1 词源学角度看“职业”
汉语中“职”字,《说文解字》释为“记微也”,即记住细微的事物。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职责、职位、执掌、主要、贡献等;在现代汉语中,则指职务、职位、执掌等。“业”字,《说文解字》释为“大版也”,即钟鼓架子横梁上的木板,由筑墙用的夹板引申而来,在古代汉语指事业、职业、学业、产业、次序、创始等;在现代汉语中,则指行业、职业、学业、事业、产业等。这两个字古今虽有变化,意思却一脉相连。在古汉语中,“业”和“职”都可以指称“职业”,比较而言,“职”字突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高低和所担当角色的大小,而“业”字的“职业”意涵更明确,同时还包含着对类型的区分。《左传》中“商、工、皂隶不知迁业”,《国语》中“庶人、工、商各守其业”,《汉书·萧望之传》中“家世以田为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贩履织席为业”,《颜氏家训》中“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等的“业”字,都是指“职业”。而《周礼·天官·大宰》中“闲民无常职”,《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国有六职”,《春秋谷梁传》中“农工皆有职以事上”等的“职”字,也是指“职业”。“职”与“业”合起来指称职业的,最早应见于《国语·鲁语》:“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赂来贡,使无忘职业。”不过,这与今天的用法还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再看西方语境中的“职业”。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英语中“职业”(profession)一词指声明或者宣示的行为与事实,也就是职业的从业者们声称对某些事务比他人具有更多的知识。而这些高度专业化的艰深知识往往由通过科学研究与逻辑分析而形成和获得的抽象原则所组成,并且是社会能够持续运转的必要条件。德语中“职业”的概念也强调学术知识在职业生活中的意义,也就是把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职业”与一般的“行业”区分开来,同时也更强调基于宗教的伦理观念以及对特定工作领域的占有。在法语中,“职业”和“行业”的意涵基本相同,这从涂尔干对职业团体在社会分工与公民生活中的意义的经典论述中可以获得印证。从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里的“职业”与英语、德语中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职业”差别很大,与法语中的“职业”概念比较接近。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资料整理。
表1—1 常见职业定义

表1—1 常见职业定义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资料整理。
置身不同的认识领域,始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自不同的观察角度,各学科对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见仁见智。以逻辑学方式来定义“职业”的确存在诸多困难。西方社会学家们在20世纪60年代曾对此作过陈述和分析,并发现困难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者们所列举的特征不同且有本质上的区别,难以彼此说服和统一;二是把“职业”既作为审慎界定的科学概念又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术语,造成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和两者之间的冲突。贝克尔认为,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姓名一样,“职业”这个名称就是一个符号,它的意义在于使一个行业的职业自主性与从业者所享有的声望在社会中获得合法性。同时,他建议放弃试图建构在科学的意义上的客观、具体并且仍然能准确地描述普通人对职业的通常理解的定义。[4]在社会学后续的职业研究中,“职业化”的研究范式弱化了界定职业内涵方面的尝试和努力,直到为新的研究范式所取代。
我们认为,职业是在每一个工作范围的基础上,按工作分析方法,根据工艺技术、工具和设备、原材料产品用途和劳动工作对象相似性的原则进行归并,称为职业。职业是社会分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本质上决定着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的客观要求,是有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具体规定。
每一种职业都同时从两个方面规定着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的具体方式,一是从事这种具体职业活动的劳动力的素质(知识技能、观念和体能)和行为模式要求,通常视为对职业主体的规定;二是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资源组合,包括工具设备、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生产服务流程和方法等方面,视为有关职业客体的规定。
从个人角度来说,职业是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资源的基本途径。职业对个人具有以下功能: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是个人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职业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手段,当个人从事的职业能使其特长、兴趣得到充分发挥时,也就促进了个性的充分发展;职业还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是个人贡献社会的途径;职业也是个人获得名誉、权力、地位和金钱的来源。
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是分配、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措施。职业的存在和职业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社会活动;职业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从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职业的分工是构成社会经济制度运行的主体;职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职业的运动如职业结构的变化、职业层次间的矛盾的解决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二 职业的特征
职业的特征是职业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职业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基本征象和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对职业特征的归纳如表1—2所示。
表1—2 职业的特征

资料来源: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年版。
职业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价值性、延续性和专门性三个主要方面。其中,职业的价值性和延续性是所有职业的共性特征,专门性是不同职业之间相互区别的个性特征。
(一)价值性
价值性是职业的存在特征,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包括职业的目的性、社会性和规范性。价值是主客观统一的关系范畴,是“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对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对于这一命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方面,职业是否具有价值,既取决于社会、组织和个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又取决于职业是否能满足这些需要。职业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职业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对劳动者来说,职业劳动的目的是获取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以满足劳动者的主观需要。实际上,只有在客观上反映并满足了他人的需要、构成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服务关系的情况下,这种职业劳动才有存在并达到目的的可能。职业的规范性同样体现着职业价值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譬如某些能为个人带来丰厚利润的活动,尽管其满足了个人的主观需要,但这些活动的性质、方式或后果,或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或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职业操守的价值取向,而不具有职业的客观价值,不可能也不应以职业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社会。
另一方面,职业的价值量取决于一定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和发展观、职业供求规律以及职业价值的评价与实现等多种因素。一定社会时期,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整个社会,或是职业的主体或客体,其价值需求都有种类和层次上的不同,都不断经历着发展变化的过程。各种价值需求与满足程度之间的矛盾运动,左右着职业供求规律,决定着职业的价值[6]。对于职业价值的内在结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美国著名学者舒伯(Donald Super)总结了15种最为普遍的职业价值观,代表着不同群体在工作中所重视和追求的15个方面[7]。
专栏1—2 职业价值有哪些
舒伯将职业价值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利他性、创造性、独立性、智力激发、美感、成就满足、管理权力等:二是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多样变化等;三是外在报酬,包括职业的安全稳定、声望地位、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具体如下:
美的追求——能够制作美丽的物品并将美带给世界的职业。
安全稳定——不太可能失业,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也有工作。
工作环境——在怡人的环境里工作,环境或工作的物质条件对某些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对于工作条件比工作本身更加感兴趣。
智性激发——独立思考、了解事物怎样运行和作用的工作。
独立自主——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或快或慢随心所愿的工作。
多样变化——在同一份工作中有机会尝试不同种类的职能。
经济报酬——报酬高、能拥有想要的事物的工作。
管理权力——允许计划并给别人安排任务的工作。
帮助他人——能为了他人的福利做贡献的职业,满足社会服务方面的兴趣。
生活方式——工作能允许按照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并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
创造发明——能发明新事物、设计新产品或产生新思想的工作。
上级关系——在一个公平并且能与之融洽相处的管理者手下工作,和上司相处融洽。
同事关系——能与喜欢的人接触并共事。对某些人来说,工作中的社交生活比工作本身要重要得多。
成就满足——能有一种做好工作的成功感,能给人现实可见的结果的工作。
名誉地位——在别人的眼里有地位、受尊敬、能引发敬意的工作。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二)延续性
延续性是职业的运动特征,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包括职业的稳定性、群体性和时代性。职业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由弱至强、由盛及衰的普遍规律。就一般规律而言,某个具体职业的演变大致会经历如图1—1所示的尝试、成长、成熟和衰亡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求的变化和人们对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是职业运动各阶段的主要动力。

图1—1 职业运动变化过程
资料来源: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社会职业发展观察报告(1978—2008)》,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职业的尝试与成长。每当社会生产或生活中出现新的需求时,就会激发人们去尝试满足这些需求并实现价值。尝试的首要内容是能满足需求的产出物可由哪种人、利用哪些生产资料或资源才能提供。尝试期内,需求的具体内容和数量都变化不定,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的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尝试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种需求的具体内容未能得到社会认同,需求量无明显增长迹象,尝试活动因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被放弃。这种劳动或活动也只能被视作使其成为职业性劳动的尝试。另一种结果是需求的具体内容得到社会认同扩散并导致需求量的增加,价值的实现驱使人们去复制或仿效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的方式基本形成,少数人的尝试转变为群体性的劳动,从业人数快速增长直至形成规模效应,进入职业成长期。[8]
职业的成熟与衰亡。稳定性是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成熟的职业一方面满足着社会最本质、最主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需求的基本模式,即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的方式,已经稳定且不可替代,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维持着职业稳定性的首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从理论上讲,当需求量下降时,满足这种需求的职业总量会随之下降,直至需求消失或为新的需求形式所取代,固有职业因丧失存在的价值而衰亡;即使需求不变,对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追求也会驱使人们去寻求更好的生产手段或服务方式,部分或全部地改变着职业存在的形式和状态,直到以新职业取代旧职业。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大多数的需求及其满足模式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新职业迅速兴起并不等于旧职业的立即衰亡。某个具体职业由成熟到衰亡的过程,也只是在满足需求多种方式中由主要方式向次要、个别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这种活动方式将会从社会生活中彻底消失。
纵观人类社会职业发展运动过程,人类社会日益丰富的需求以强大的动力促进着职业的发展运动,逐步形成烙有时代印记的职业体系。从“百工”到“三百六十行”到成千上万的工种(职业),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职业体系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总体和基本状况,折射出社会发展诸多因素对职业的影响和作用。职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旧职业的存在和成熟为新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着基础和条件,而新职业的产生和成长在满足新需求的同时,既反映着时代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又带有旧职业的痕迹,显示出职业延续性的另一种表象——职业的时代性。[9]专栏1—3显示了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对职业的影响。
专栏1—3 黑暗工厂(Dark Factory)节选
1977年,当戴维·斯廷森(David Stinson)从密歇根大急流城(Grand Rapids)的高中毕业后,他在建筑工地找了一份工作。几年过去后,斯廷森(Stinson)已24岁了,有两个孩子需要养活,但他的事业却没有什么起色——他需要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我要在年底前去通用或世楷家具(Steelcase)工作。”

1984年,斯廷森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蓝领。几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在世楷家具找到了一份工作。世楷家具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家具提供商,斯廷森则在其位于大急流城的五金厂里工作。
现如今斯廷森已经58岁了,他面色红润,但头发已经全白了。挂在Polo衫上的工牌上写着他的职位:区域负责人。和工厂里的其他人一样,他戴着防噪音耳塞和能够保护双眼侧边的护目镜,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古怪的科学家。
“我不后悔来到这里”。斯廷森说道,我们正坐在工厂的咖啡厅里聊天,他打开一个从熟食店购买的潜艇堡面包。每到周三,熟食店的三明治都会面向工人半价销售,只要4美元。“有段时间我曾想过离开,但现在我很习惯这里舒服的氛围。新技术确实带来了很多帮助,它可以替我们负责一些工作。我想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世楷公司在美国雇用了1万多名工人,在大急流城周围经营着7座工厂,制造椅子、文件柜、桌子,还有螺丝、螺栓和脚轮等部件。工人们手工抛光、喷漆木头,然后装上金属配件。今天,在密歇根只有2座世楷的工厂——制造书桌和文件柜的金属工厂,以及附近一家生产木制家具的木材厂。他们总共雇用了不到2000名工人。在美国的另一家工厂,在亚拉巴马州的雅典(Athen),仅雇用了1000名全职员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楷的历史也是美国制造业的历史。这家公司成立于1912年,当时只有防火金属废纸篓一个产品。随着接下来几十年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的新兴公司需要为他们的办公室添置办公桌、架子和隔墙,这也为世楷创造了发展机遇。……
后来,互联网泡沫破裂,无数的初创公司开始拍卖办公室的家具。到2001年,世楷公司的销售额减少了1/3,并开始在西密歇根各地关闭工厂。它将制造业转移到了墨西哥、中国和印度。2011年,该公司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关闭和裁员计划,关闭了德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工厂。而公司几乎所有椅子制造都搬到了墨西哥。
如今,美国公司的利润不断创新高,他们需要创造更多阔气的工作空间,于是世楷也迎来了新的增长。它的总部位于一个翻新的工厂中,有着开放的办公空间。目前在密歇根还有两家工厂在运营,员工们为家具套装和会议桌制造金属部件。
技术让工作更加高效、环保,生产产品需要的工人则越来越少。“公司显然不会发布通告说 ‘我们已经不需要雇佣新人了’,但我已经打听到了一些信息。”罗勃·柯克布赖德(Rob Kirkbride)说道。现代化的工厂拥有自动化的装配线,可升降桌面的机械臂,这些以前都是人的岗位。斯廷森带我穿过了一堆密集的机器,经过了一个巨大的装置,它负责制造纸箱,这样工厂就不需要订购它们了。“你可以通过触摸屏操作它,选择型号和数量,机器就开始工作了。”他说道,“这东西真的很酷,与其说他们在减少工作数量,倒不如说是减少浪费。”
作为一名区域领导,斯廷森负责大约15名员工,他们在生产线上为世楷家具公司的健康办公(Ology)系列产品制作零件——站立办公桌的可升降桌子。直到去年,工人们不得不查阅一长串的步骤,煞费苦心地将正确的零件从装满各种大小的螺栓、螺钉和别针的盒子里取出来,并按照顺序把每个零件插入正确的孔中。现在,一个名为“vision tables”的工作站会指导工人一步步完成组装。而且一旦某道工序出现了错误,系统就会让工人停止下一步的工作。
我们站在一个年轻女人的身后,她穿着 Polo 衫和莱卡短裤,有着长长的金色马尾辫。每当一个步骤完成后,工作站会通过灯光和声音提示她进入下一个工序。工厂的摄像头记录着所有步骤,并把它发送到工程师的iPad 上。只要严格遵循机器的步骤,工人们只需要很少的培训就能上岗——这些工人也被称为“肉身机器人”。现在就连钻头都配备了计算机辅助臂,工人们只要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它们就能自动搞定一切了。10年前,工业机器人帮助工人完成任务。现在工人们则在帮助机器人去干活。
资料来源:《纽约客》2017年第10期。这一期《纽约客》杂志封面,这张封面是由基库·约翰逊(R.Kikuo Johnson)绘制的,这幅插图对应的封面文章名为《黑暗工厂》(Dark Factory),描述了密歇根州大急流城世楷家具金属制品厂的一些工人被人称作“肉身机器人”的故事。在那家公司,越来越多原本由人类从事的工作都被机器人取代。这幅漫画及文章引发了社交网站的广泛探讨。
(三)专门性
专门性是职业的形态特征,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是职业劳动与一般活动或劳动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是区分或归并职业形态的主要标志。职业的专门性从职业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规定着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的具体形式和要求:(1)劳动力素质,包括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观念和体能以及行为模式等;(2)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资源组合,包括工具设备、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生产服务流程和方法等。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职业构成的基本要素,其他构成要素既衍生于也必然决定于这些基本要素。
职业结构的多元性直接导致了职业形态的多样性和分类标志的多维性,从不同的目的出发,选择的标志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专门性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例如:观察劳动过程中技术或技能方面的差别时,专门性表现为职业的技术性或技能性;而以生产资料和资源为观察对象时,专门性又表现为职业的产业性、行业性。
同一性与差异性是职业专门性特征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划分职业类型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著名生物学家、分类学家陈世骧院士把有关事物分类思想归结为:“万物虽同一性与差众,但均有共有别。推而共之,可以类上归类。推而别之,可以类下分类。共性是归合事物的根据,特性是区分事物的根据,一切分类都是通过共性与特性的对立对比而进行的,生物如此,非生物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同一性反映着某类职业专门性的共同特征,主要用于归合职业类型;而差异性反映了某类职业专门性的个别特征,主要用于区别职业类型。
同一性指职业某些构成要素的共同点,如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劳动强度、生产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相同或基本相同。这些相同点,形成了同一行为模式、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语言习惯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应当注意的是,职业的同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有所不同。差异性指职业某些构成要素的区别点,不同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其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劳动强度、生产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都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模式、道德规范和语言习惯。人们常用“隔行如隔山”来比喻不同职业的差异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灵活运用职业专门性的同一和差异的特征,成为构建职业分类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思想[10]。
三 职业的发展变化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职业主体与客体各要素的构成和状态。而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需求、生产服务技术、生产服务组织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又时时刻刻影响着职业的存在状态,促进职业的发展与变化。职业的发展变化经常表现为构成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职业形态上的变化,进而改变职业种类和结构,作用于职业体系的变化。职业构成的变化是职业本质上的变化,其他变化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变化。
(一)职业的构成要素
如前所述,分属于职业主体与客体的诸多要素是职业构成的基本要素,其他的构成要素则衍生于并取决于这些基本要素。职业是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和资源的具体方式,所以任何一种职业的构成都同时包含这两个方面的要素。从职业主体方面来看,人们习惯上把各要素归结为生产服务技术、职业价值与道德观念三方面。其中,生产服务技术主要指劳动力结合生产资料和资源去完成职业活动时必须具备的知识、动作和心智技能(经验)等要素,某些对劳动力的体能和生理特征有特定要求的职业,体能和生理特征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生产服务技术综合反映着人类认识、占有与利用生产资料和资源的能力与水平,体现为职业活动中工具、材料、工艺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是劳动者运用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的总和。观察和评价这些要素的变化主要以受教育程度、不同类型的技能水平来衡量。[11]
从职业客体方面来看,所有可以用作生产资料和资源的因素属于职业客体的构成要素,包括职业活动涉及的工具设备、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生产服务流程、规则和方法等。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方式,是从职业活动的目的出发,服务于活动过程的实际需要,选择生产资料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诸如薪酬与福利、环境与安全、地位与声望、生存与发展等职业现象往往更为人们所关注,因为这些既体现着职业的价值又与个人或群体利益相关。但所有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变化首先以主客体要素的结合为前提,其次客观上受到职业供求规律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主观上为价值体验与抉择所左右,最终反作用于主客体要素的有效结合。
(二)职业形态及其变化
职业形态是职业构成要素具体结合的方式,各要素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构造出不同的职业形态。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形态表面上为社会生产服务分工与协作的实际需要所左右,实质上为社会需求所决定。从职业发展运动的规律来看,由于社会需求存在多样性以及通过满足需求能获得的收益,为职业构成要素的排列与组合提供着无数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也就客观存在着难以计数的职业形态。然而,只要社会需求不确定就无法体现出某类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种职业的形态就只能停留在过渡状态而不具有稳定性。我们把这些过渡形态的职业统称为“暂态职业”。形态稳定的职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明确的社会需求,其职业价值为社会所普遍接受,是对社会生产服务自觉分工的结果。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职业称为“标准形态的职业”或简称为“标态职业”。
职业形态的规定与区别主要针对社会中的标态职业,并通常以职业称谓或职业规范予以标识和说明。职业称谓是职业形态的标识,尽管我们可以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名称”去称呼同一个职业,但规范化的称谓都以表现职业要素特征和职业活动特性的社会通用称谓来命名。更为重要的是每一种称谓背后,都有一整套能大致说明“做什么、怎么做”的职业规范与之相对应。职业规范或存于社会意识之中,或见于书面文字之上,它不仅规定了职业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还兼有指导和约束从业者的言行举止的作用。一些在社会生产服务的分工与协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还有严格的职业标准,成为职业进入的门槛。
职业形态的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保证了职业构成要素合理有序地排列与组合,实现着职业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也以这些规定勾画着不同职业之间相互联系与区别的边界,使职业形态的变化成为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种边界的约束下,各种影响职业发展的具体因素,首先是引起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和交互作用,改变构成要素的内涵与外延、调整内部职业活动效率,为职业形态的变化奠定基础。其次才是尝试和验证重新排列、组合各构成要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刺激打破职业边界、调整分工与协作效率的需求。当这种需求更能反映职业价值而得到社会认同、构成要素新的排列与组合方式得到确认时,才可能导致职业形态发生分化与聚合、新增与消亡形式的变化。职业形态的变化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职业形态的变化较缓慢;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职业形态的变化则较为活跃,旧的职业渐行渐远,新生职业不断涌现。
(三)职业体系及其演变
社会分工把人类社会的生产服务划分为各行各业,其结果就必然会使相互联系和区别的职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职业体系。社会分工由自然分工向自发、自觉分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职业体系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一定的社会职业体系刻画着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分工,折射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因素对社会分工的影响。
从广义上讲,职业体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状况下各种职业形态的总和,其中也包括所有形态尚不稳定的、未被社会认同的、不便纳入统计范围的职业形态。狭义上的职业体系指那些以某种分类方法去区别和归合职业形态所得到的结果。事实上,尽管都以相同的社会分工状况为对象,但出于不同目的与用途、以不同方法与原则去划分职业的类别时,所得到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如:用于学术研究的职业分类、统计调查的职业分类或是劳动力管理的职业分类,此时的职业体系就只是各种职业分类结果的统称。
通常情况下,如无特别说明,职业体系一般都指向“标准职业分类”(Standard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这种对职业进行分类形成的职业体系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标准,系统权威性地划分和归类不同职业,并由政府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和修订职业分类结果。尽管不同国家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状况不同,职业分类结果也有所不同,但都依国际惯例统称为标准职业分类,标准职业分类又依目的和用途的不同,细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导职业培训和生产服务组织的设计与规范;另一类用于与有关职业的统计调查项目,作为人口普查、宏观经济统计以及劳动力市场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分类标准。
纵观职业体系的演变,一是职业体系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社会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内容和结构的职业体系,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教育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生产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水平。二是职业体系演变以职业形态的发展变化为基础,任何时期的职业体系都是当时各种职业形态的集合,没有职业形态的发展变化就不会有职业体系的变化。三是职业体系演变并不等于职业形态变化的简单叠加,它从宏观结构上反映出职业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成为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