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故乡古桥

故乡的河上有座古桥,叫作砚潭板桥。

桥的名字听上去令人遐想。在偏僻乡野建造一座桥,居然有如此雅致的名字。

据史料载,砚潭板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桥长约20米,宽2.5米,南北走向,为两孔平板石桥。桥身设计简洁古朴,实用得体。桥头南端两侧,各嵌一尊石雕镇水兽,俯卧昂首,护桥镇水。

砚潭板桥为当时村里潘、叶两家大户出资合建。当年新桥落成,于桥北端立石碑一通,碑文系清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三甲进士潘业撰写。潘业,号敬亭、听雪山房,鲁山辛集乡马庄村人,曾任福建汀州府长汀县知县。有《砚潭板桥记》石刻,收入《听雪山房文集》。

民间传说,石桥建成次年,适逢嘉庆皇帝出游,途经此桥,看到桥下一汪清潭,碧水澄澈,曾在潭边洗砚台。该桥因此得名砚潭板桥。

传说终归是有些牵强,无法考据和佐证。

村前的小河名唤牛兰河。《水经注》载:牛兰水发源于县北的牛兰山,往东南流经鲁阳城东面,水边有汉阳侯焦立碑。牛兰水又往东南流,与柏树溪水汇合。牛兰河又名大浪河,上游石床狭窄,跌宕起伏,下游则宽阔舒缓。砚潭板桥建在下游的河道上,其桥长只占河宽的四分之一,剩余部分由砂石筑起连接,承载方圆百里客商来往。尤其东面滍阳街、程村镇的商人要把平原的特产运往西部山区,再把那里的山货、草药贩回,所用骡马、牛车,必经这座砚潭板桥。

据村里年长者讲,村子的南寨墙临河岸而建,寨墙外有一条东西沙砾路,路南侧至河道之间,是一片茂密的柳树林。沙砾路与村子南寨门出口交会后,折转朝南下行十余丈缓坡,便是砚潭板桥。当年过往客商较多,村里有人在桥北柳树林旁搭建简易茶棚饭店,可供商贾行人停歇憩息。岁月流逝,四季经往,砚潭板桥北端附近,曾经成为方圆百里的码头集散地。众多客人一路劳顿,满载风尘,常在此歇马停鞍,去河里洗涤疲倦,而后饮茶用餐,养神蓄力。周边村庄三教九流、地痞赌徒看准这一方宝地,纷纷涌来。马戏杂耍、掷骰押宝者粉墨登场,喧嚣与热闹常年不息,景象甚为壮观。延续至民国后期,砚潭板桥附近仍是一派繁华。

时光移至20世纪60年代初,夏天的一场洪水过后,河水改道,昔日辉煌的砚潭板桥被泥沼囤淤,隐身黄沙。因兴修水利,桥北石碑被移至村北的友谊渠上作桥板石,碑文无从考记,是为遗憾。

岁月总是带有几分幽默和情趣,唯恐留下什么遗憾。2007年夏,因河水再次改道,砚潭板桥重现全貌,重新唤醒后人渐行渐远的记忆。砚潭板桥风采依旧,古风古韵犹存。村里的男女老少,像见到长期失去音信的亲人,感伤悲喜,蜂拥而至扑上古桥,或抚摸,或端详,声声叹息,几多感慨。尤其那些布满沧桑的脸上,有深邃的感动,眼眶里不时有泪花闪动。

村里至今仍有民谣流传:“小男孩,走走桥,读书聪明人品好;小姑娘,走走桥,聪慧丽质身苗条;小伙子,走走桥,前程似锦步步高;老年人,走走桥,鹤发童颜笑到老;新郎新娘走走桥,一生白首同偕老。”因此,村里人走桥的习俗,传承今日,绵延不息。村里谁家婚娶,花轿必在砚潭板桥上来回走上三遭,以图以后日子吉祥如意;谁家老人六十或八十大寿,当日午餐后则由晚辈搀扶到桥上走动,祈求延年益寿;就连婴儿满月之喜,也要由其母亲抱在怀里到桥上走上几个来回,祈愿健康幸福;甚至有村人身染疾病,也要到桥上游走一番,或静坐默念,以求驱散病疾缠身。

百余年来,村里读书之风极盛,村人以耕读为荣,民风淳朴,风清气正,文人雅士辈出,至今传为佳话。

砚潭板桥在岁月里屹立,历经百年风云,饱受风雨侵蚀,依然默默与村人相伴相守。它见证着历史的变幻,负载着村人的悲欢离合,寄托着村民的安康福祉。终有一天,它会孤寂终老,但对村民的殷殷滋润、坚韧精神,会留存下来,感召后人。

砚潭板桥上的古色青石,在阳光下熠熠闪烁。车轮碾轧的沟痕,勾勒着世事的磨难与艰辛。皓月当空的夜晚,静坐桥的一端,冥冥之中,仿佛可以听到古桥的讲述,一会儿是百余年的如烟往事,恍若昨日,浮现眼前,一会儿是前景与未来,还有诗和远方。

故乡的人对砚潭板桥的虔诚和敬畏,源于一种怀恋和感恩的情结。无论走出多远,依然会把那座古桥刻在心上,因为它的召唤与牵念,来自有水有桥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