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注说明
《高氏医案》与《谦益斋外科医案》均为清代名医高秉钧著。高秉钧(1755—1829),字锦庭,号心得。清代外科学家,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曾师从范圣学、杜云门,勤奋好学,精于内、外两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两地,为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派之一——“心得学派”的奠基人。《高氏医案》由其门人刘晓山、缪柳村辑录,成书于清嘉庆十年(1805),未曾刊行,现存南京图书馆的为清光绪癸巳年(1893)抄本,现存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为民国抄本。《谦益斋外科医案》由其子高上池辑录,并由江阴杨道南校勘,首次刊行于民国十九年(1930)。两书均为医案类著作,集中反映了高秉钧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上极有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高氏医案》的校注,以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为底本,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抄本为主校本。《谦益斋外科医案》的校注,以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以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主校本,并以1955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参校本。校勘使用对校、本校、他校,谨慎使用理校。因《高氏医案》与《谦益斋外科医案》均为高秉钧之医案著作,且两书中部分医案相同或相似,故本次校注将两书合并出版。兹将校注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底本进行标点,以逗号、句号为主,医理与文理并重,在正确表达医理的前提下,力求文理畅达。
2.凡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保留底本原貌,不出校记。
3.凡底本与校本互异,义均可通,或疑底本有误者,保留底本原貌,出校记说明。
4.凡底本中明显的错讹、脱漏、衍文、倒文或底本文义劣于校本者,据校本改、补、删、移,并出校记说明。
5.底本中繁体字径改为规范简化字。
6.底本中一般笔画之误,如“己”“已”不分等,予以径改,不出校记。
7.底本中“左”“右”作方位词者,径改为“上”“下”,不出校记。
8.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径改为规范简化字,如“痺”改为“痹”,“藏府”改为“脏腑”等,不出校记。
9.底本中的通假字,保留原字,出注说明,如“胆”改为“疸”,“支”改为“肢”。
10.底本中的药物异名予以保留,予首见处出校记。
11.底本中的重文符改为原字。
12.底本中字词疑难或生疏者,予以简注。
13.底本中引用他书文献,凡不悖医理、文义的,不予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