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
一人恶寒发热,身重自汗,骨节疼痛,腰脚尤甚。始惑于箭风之说,针挑火焠,既而认作伤寒,投以小柴胡汤,势转烦剧。余诊其脉,浮虚而涩,询其二便若何,患者曰:小便时通时涩,大便多泄。余曰:此伤湿也,宜用除湿汤,不宜误用黄芩也。用苍术、白术、陈皮、藿香、茯苓、半夏、厚朴、干姜、枣子,加桂枝,一剂知[1],三剂愈。
一人伤湿胸满,呕吐头重,身重而肿。医以渗湿汤治之,忽增咳嗽,胸痛欲裂。余曰:此症上燥下湿,渗湿汤中丁香、干姜、苍术非其选也。何不用拈痛汤加减治之乎?为之定方,用当归、干葛、升麻、茵陈、羌活、防风、泽泻、黄芩、甘草、人参、白术、知母、猪苓,另以鲜百合一两浓煎二碗,入前药同煎,频频饮之,数日而愈。或以燥湿合病为怪,倩人难余[2],余曰:湿虽属之太阴脾土所化,然土兼四气,先哲云阴盛则金胜,合为燥湿[3],今症胸满干嗽,明系肺燥于上,脾湿于下,当是长夏伤于湿,至秋复伤于燥也。
一妇人,腹中胀满,足胫胕肿[4],腰痛不能转侧,小便秘,大使溏。本是湿气入肾,所云至阴盛则水胜,合为阴湿[5]之症也。病家闻拈痛汤治前症之妙,尤而效之,面目浮虚,气逆喘急。延余诊视,六脉沉细,余曰:前证呕吐头重,湿淫上焦,故升散得宜。此症足肿腰痛,湿淫下焦,误用升提,水气随之上涌,故不惟无益,反致气喘、面目浮肿也。急以五苓调六一散利其小便,随进真武汤加干姜温中镇水,计日奏效。
一人患风湿,骨节掣痛,不得屈伸,身肿。医以麻黄汤发其汗,汗大出而肿不退。意欲再投前剂,延余决疑。余曰:前方未尝谬也,但宜微汗之,不可过汗。今误大汗,风虽去而湿未除,故不愈也。用胃苓汤二剂而愈。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赤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加干姜。
[1]知:病愈,此为好转。
[2]倩人难余:找人来诘问我。倩,求请。
[3]阴盛……燥湿:语本 《推求师意》卷下。又,《推求师意》卷下“燥湿”作作 “燥热”。
[4]胕 (fū夫)肿:水溢于皮肤。见 《素问·水热穴论》。
[5]至阴盛……合为阴湿:语本 《推求师意》卷下。又,《推求师意》卷下 “阴湿”作作 “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