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一座侠骨柔情的城:三地作家看长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辣椒里的乾坤

◇唐樱

辣椒的美味把湖南人辣出了精神

湖南人嗜辣达到了无辣不成宴、无辣做不成菜、无辣索然无味的程度。湘菜的主要特点就是一个字——辣。辣是湘菜的灵魂。“无辣不成湘”早已成为湘人的饮食个性。因此,湖南人也绝不会把辣椒当成普通蔬菜来对待,让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蒸辣椒、剁辣椒、烧辣椒、泡辣椒、白辣椒、芝麻辣椒、油淋辣椒、皮蛋辣椒、豆豉辣椒、辣椒酱……随便列一下就是一桌辣椒宴。

辣椒又叫牛角椒、长辣椒、番椒、番姜、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早于公元前7500年,南美洲的先民就已把辣椒用作烹调食品。明代末期,由海路从美洲传入中国。神奇的是辣椒在全国几乎所有地方都有种植,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吃着它。然而偏偏在三湘大地上种出来的辣椒,可以作用于人,可以作用于事。

都说湖南近现代名人辈出,都跟辣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凡的辣椒在伟人的眼里成了勇敢、坚强、刚毅的代名词。外来的辣椒非常庆幸自己选中了三湘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那些吃不得辣椒的人,也不妨碍他们对辣椒的崇拜。

湖南人把辣椒的美味做成了经典

“辣味烈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辣椒作为西来的洋货,在湖南特别是长沙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特别的礼遇,很快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赢得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芳心,因为辣椒的到来,也推翻了长沙太傅贾谊的“长沙为卑湿之地,不利于长寿”的说法。辣椒祛寒去湿开郁的特长在这里大显身手,如英雄有用武之地一般,在长沙几乎所有的菜都离不开辣椒这个主角,辣椒炒肉、辣椒蒸魚头、辣椒炒香干、辣椒爆炒腰花等,就连炒白菜也忘不了放上一把辣椒。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成都人不怕辣,长沙人辣不怕。”长沙人把辣椒当药吃,“夏吃辣椒袪风湿、冬吃辣椒驱风寒”。夏天吃子姜剁辣椒,鲜辣爽口、开胃消食。它的制作过程也简单,主料:又鲜又红的红椒、子姜。调料:熟花生油、白酒、大蒜子、香油、盐适量。白露后的红椒择洗干净,切一厘米见方的小块,子姜切大片,蒜子切片,均入盆加盐、花椒粉、白酒、香油,搅拌均匀。腌渍两小时后入坛,倒入花生油。坛子口用保鲜膜封严捆紧,一星期后开坛食用。冬天喝辣椒肉片汤,香辣带劲,喝完大汗淋漓。制作超简单:先用红干辣椒熬汤,再加入姜片、瘦肉丝,然后再加入香菜、紫杉醇、少许盐即可。湘菜的辣绝不是单一的辣,它分酸辣、麻辣、油辣、香辣、脆辣、鲜辣、苦辣等,层次分明。粗一尝,全是辣味,仔细品尝,五味俱全、回味无穷!

火宫殿的辣椒美味小吃叫你流连忘返

长沙小吃名扬天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火宫的湘味小吃。它汇集了三湘大地的小吃特色,制作精细,口味各异,种类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来到这里,叫你流连忘返。早在明万历年间,古老的长沙城西南有条名叫坡子街的小街,天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火神庙,香火极旺。到了清道光年间,新建了火宫殿,以火神庙为中心分成前坪后院,建了石牌坊、古戏台、财神庙、弥陀阁、普慈阁,形成了占地十六亩的建筑群。旁边商铺林立,天南地北的商人来这里摆摊,弥漫着浓郁的火庙文化。文人雅士都喜欢来这里,品味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清末大书法家何绍基为火宫殿撰写了“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的楹联,挂在戏台两侧,横匾为“一曲熏风”。人们吃着小吃,观看戏台上一场接一场的戏曲,从上午一直到深夜,锣鼓声、湘剧高腔、花鼓唱腔、掌声不绝于耳,汇成一曲火庙文化的交响乐,也形成一道独特的民俗景观。

如今,昔日的繁华不复存在,名人的古迹仍在诉说着昔日的过往。来长沙吃小吃自然要品尝本地的特色小吃了。臭豆腐是首选,因为整条街上都弥漫着这个味道,那看起来黑乎乎,闻起来臭熏熏,吃起来美滋滋、热辣辣、香喷喷的臭豆腐,外地人吃得满头大汗,吐着舌头说:“辣是辣,就是要吃这个味!”这种酣畅淋漓的自豪和成就远远超过了臭豆腐本身的价值所在。有人说,臭豆腐臭和女人的娇,是长沙成功男人拥有的两大完美极致。食物本以香为美,在长沙臭也可以为美。还有湘菜中的东安鸡是上了国宴的。现在火宫殿的小吃品种上千种,其中最有名的,臭豆腐、东安仔鸡、长沙发糕、白粒丸、双燕馄饨、德园包子、葱油粑粑、王村米豆腐、姊妹团子、龙脂猪血、紫油姜、紫苏梅子、凤凰血肠粑、鳞皮豆腐……鳞皮豆腐是用蚕豆粉做成的块状半透明的胶状体,冬天时,将其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配以煨炖的原汤,加入辣椒酱,其味爽口开胃,十分好吃。到了夏天,将鳞皮豆腐刮成丝状,加入酱汁、芝麻油、辣椒粉,又成了盛夏解渴消暑的美味小吃。来火宫殿吃早茶、尝小吃、品湘菜,在东厢看戏听曲、逛火神庙,其乐融融。到长沙一定要来火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