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基于Z指标的干旱特征分析
Z指标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之一。计算Z指标,是假定某时段降水量服从Person-Ⅲ型分布,通过对降水量进行正态化处理后,则可将其概率密度函数通过转换运算,得到式(2-20)。Z指标通过假设某段时间降水量服从Person-Ⅲ型分布,随着时间序列增长,降水量通常服从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计算Z指标时,用到偏态系数,当标准变量φi确定时,Z指标主要取决于偏态系数Cs,表明Z指标不仅与降水量有关,还与该地区降水分布特征有关。
式中:Cs为偏态系数;φi为标准变量。Cs、φi均可由降水量资料序列计算求得
式中:xi为降水量,mm;为平均降水量,mm。
采用上式求得Z指标,再由对应Z指标标准确定旱涝等级见表2-15。
表2-15 以Z指标为标准的旱涝等级
2.4.1 乌江地区Z指标计算
2.4.1.1 Z指标的程序实现
用FORTRAN语言编程实现近51年研究地区气象数据的Z指标计算,输入降水量xi,依次计算平均降水量标准偏差σ、标准变量θi、偏态系数Cs,输出气象干旱Z指标,计算程序流程见图2-17所示。
图2-17 Z指标计算程序流程图
2.4.1.2 Z指标计算结果
由研究区域近51年的降水量序列资料,计算乌江地区1961—2011年度Z指标,根据表2-15所示Z指标的旱涝等级划分表,得出乌江地区逐年Z指标的干旱等级分析见表2-16。由表可知乌江地区近51年来,重旱的有3年(1966年、1981年、2011年),大旱的有5年(1988年、1989年、1990年、2006年、2009年),偏旱的有2年(1985年、2005年),旱涝等级正常的有32年(1961年、1962年、1965年、1968—1976年、1978年、1979年、1984年、1986年、1987年、1991—1995年、1997年、1998年、2000—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偏涝的有2年(1983年、1999年),大涝的有3年(1963年、1980年、1982年),重涝的有4年(1964年、1967年、1977年、1996年)。
表2-16 乌江地区Z指标旱涝等级
2.4.2 基于Z指标的区域特征分析
近51年来,旱涝各等级所占总统计年数51年的比例分别为:重旱年约占5.88%,大旱年约占9.80%,偏旱年约占3.92%,正常年约占62.75%,偏涝年约占3.92%,大涝年约占5.88%,重涝年约占7.84%,近51年来旱涝等级所占比例如图2-18所示。
图2-18 51年中Z指标旱涝等级所占比例
由表2-16所示的乌江地区Z指标旱涝等级,可绘制出乌江地区近51年Z指标逐年变化曲线如图2-19所示。可以看出,2011年Z指标为-2.149,为1961—2011年51年来负指标最大值,是异常干旱年;1966年Z指标为-2.043,1981年Z指标为-1.785,也属于异常干旱年。1985—1994年连续10年负指标,是近51年干旱最严重的一个周期,其中1988—1990年连续3年,Z指标达到大旱的干旱等级。2009—2011年连续3年,Z指标同时呈现负指标的变化规律,其中2009年达到大旱的干旱等级,2011年达到重旱的干旱等级。
2.4.2.1 乌江地区干旱的年度发生特征分析
Z指标小于-1.037的年份有8年,占总分析年份的15.69%;Z指标大于1.037的年份有7年,占总分析年份的13.73%,其中1977年为正指标的最大值,Z指标为2.197,达到了重涝的程度。2011年的Z指标与1977年的Z指标相差将近5,可以看出乌江地区年际间旱涝情况不均衡。由Z指标逐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乌江地区干旱特征具有明显的代际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旱情比较严重,1988—1990年,持续大旱。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90年代前、中期较为正常,2000—2004年也较为正常。近年来贵州喀斯特地区干旱呈现“3年一小旱,5年一中旱,10年一大旱”的干旱周期性变化特征。
图2-19 乌江地区逐年Z指标变化图
根据乌江水系地区1961—2011年近51年来的Z指标(图2-19)。从线性趋势可以看出,研究区域的Z指标有较微弱的下降趋势,线性斜率为-0.0145。表明近年来,贵州喀斯特地区降水有偏少的趋势,干旱程度有加剧的趋势。由6阶多项式曲线可以看出,乌江地区的Z指标呈现周期性波动,并具有变小的趋势,同时也印证了乌江地区有降水偏少,干旱加剧的趋势,这与乌江地区实际情况相符,说明采用Z指标来分析乌江地区的干旱特征,是可行的。同时,乌江地区Z指标呈现降—升—降—升—降较为规律的变化,这一过程的变化为: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为下降的趋势,70年代和90年代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90年代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00年代逐渐达到最大值。21世纪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总体而言,乌江水系地区的Z指标在51年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最近10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说明干旱形势有加剧的趋势。
图2-20 乌江地区逐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
乌江地区自1961—2011年,年降水量曲线图如图2-20所示。由图2-19和图2-20不难看出,乌江地区逐年Z指标与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当降水量达到极大(极小)值时,Z指标也达到(极大)极小值。由此可以看出,Z指标能够清楚地描述乌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因此,本书介绍的采用Z指标判定该地区的旱涝程度是可行的。
2.4.2.2 乌江地区干旱的季节发生特征分析
由2.4.2.1小节分析可知,通过年总Z指标判断的旱涝特征正常的年份,有时候却出现了春旱、秋旱或春涝、秋涝,显然欲获取乌江水系地区各个季节的旱涝水平,需要对1961—2011年的近51年Z指标进行按季分析。
计算乌江地区1961—2011年51年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的Z指标,并绘制出四个季节Z指标变化柱状图,如图2-21所示。四个季节发生旱情年份的统计,如表2-17所示(年份按照旱情严重程度排序)。
表2-17 乌江地区四季节旱情统计
由图2-21四个季节Z指标变化柱状图可以看出,乌江地区在1961—2011年的51年中,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存在同一年份既有干旱季节的发生,也有降水过于丰沛的季节。
由表2-17可知,乌江地区在1961—2011年的51年中,春季有3年发生重旱,4年发生大旱,2年发生偏旱,春季发生较为严重旱情(重旱、大旱)概率约为13.73%;夏季有2年发生重旱,5年发生大旱,3年发生偏旱,夏季发生较为严重旱情(重旱、大旱)概率也约为13.73%;秋季有1年发生重旱,有7年发生大旱,有5年发生偏旱,秋季发生较为严重旱情(重旱、大旱)的概率约为15.69;冬季有4年发生重旱,2年发生大旱,秋季发生较为严重旱情(重旱、大旱)概率约为11.76%。可以看出,乌江地区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干旱发生概率相对较大,这段时间正好是农作物以及自然植物的生育期。因此,在该时段发生干旱很容易成灾。
图2-21 四个季节Z指标变化图
从图2-21乌江地区四个季节Z指标统计可知,1961—2011年近51年中,有近28年在不同季节有较为严重旱情发生,发生率为54.9%。与再利用年降水量的计算时只有10年(包括偏旱)发生或轻或重的干旱不符,其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造成的,因为有些季节虽然降水量过少,但其他季节的降水量偏多,使得年降水总量并不是很少。因此,有必要将季节干旱特征与年度干旱特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按照年度Z指标对旱情进行分析:偏旱有2年,旱涝等级正常年份有32年,偏涝有2年,发生严重旱涝灾害的年份多达36年,占70.59;按照季度Z指标对旱情分析:只有图2-22中1962年、1965年、1969年、1983年、1984年、1989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1年、2005年和2010年12个年份里四季均未发生严重的旱涝灾害,仅占总年数的23.53%。其中有1962年、1965年、198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8个年份,未现旱涝灾害现象,属于正常年份,占总年数的15.69。由此可见,基于Z指标分析,贵州超过80%的年份出现旱涝灾害现象,与实际情况相符。
图2-22 未发生严重旱涝灾害年份四季Z指标
2.4.3 干旱趋势突变分析
运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乌江地区1961—2011年近51年间的年度Z指标做趋势及突变检验。其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计算也比较简便,可明确突变开始的时间,并指出突变区域。
对于具有n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构造一秩序列:
可见,秩序列sk是第i时刻数值大于j时刻数值个数的累计数。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定下,定义统计量
其中:UFk=0,E(sk)、Var(sk)是累计数sk的均值和方差,在x1,x2,…,xn相互独立,且有相同连续分布时,由下式计算:
UFk为标准正态分布,它是按时间序列x顺序x1,x2,…,xn计算出的统计量序列,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正态分布表,若则表明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
按时间序列x逆序xn,xn-1,…,x1,再重复上述过程,同时使UBk=-UFk,k=(n,n-1,…,1),UB1=0。
计算步骤:
(1)计算顺序时间序列的秩序列sk,并按方程计算UFk。
(2)计算逆序时间序列的秩序列sk,也按方程计算出UBk。
(3)给定显著性水平,如α=0.05,那么临界值U0.05=±1.96。将UFk和UBk两个统计量序列曲线和±1.96两条直线均绘在同一张图上。
图2-23 乌江流域Z指标的M-K检验图
若UFk或UBk的值大于0,则表明序列呈上升趋势,小于0则表明呈下降趋势。当它们超过临界直线时,表明上升或下降趋势显著。超过临界线的范围确定为出现突变的时间区域。如果UFk和UBk两条曲线出现交点,且交点在临界线之间,那么交点对应的时刻便是突变开始的时间。图2-23为乌江流域1961—2011年间的Z指标的M-K检验结果。
由图2-23检验结果图可以看出,乌江流域近51年来,突变年份较多,表明环境变化较为明显和剧烈。突变年份分别是从1984年、2006年、2008年开始。1984—1994年干旱趋势增强,其中1990—1994年达到显著性水平。1995—2002年向偏涝方向发展。2003—2006年,2008—2010年干旱趋势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