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在时间上集中兵力
在实战运用时,时间上集中兵力这一概念很容易引起错觉,让我们再来作一次简短的分析。
战争是彼此对立的力量的碰撞,强的一方不但可以摧毁弱的一方的力量,还可以迫使其进行反方向运动。因此,在战争中,同时使用一项用于既定行动的所有手段是一项基本法则。
如果战争仅仅表现为双方力量持续不断地抵消的过程,那么力量的作用就可相继发挥。战术上便是这样,因为战术主要基于火器,而且还有其他原因。双方的伤亡同参战人数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火力战中以1000人对500人,虽然1000人发射的子弹是500人的两倍多,但1000人被击中的可能性也比500人被击中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假定1000人被击中的可能性比500人大一倍,那么双方的伤亡则相同。举个例子,假如500人一方伤亡人数为200人,那么1000人一方伤亡人数也为200人。而如果用500人战斗的一方另有500人保留在火力范围以外,那么双方就还有800人可以参加战斗。但是,其中一方的800人中有500人是弹药充足、体力充沛的生力军,而另一方的800人却是队形散乱、弹药不足、体力不支的士兵。如果,仅仅由于1000人比500人多一倍,就说其被击中的可能性也大一倍,这种假设当然是不成立的。因此,保留半数兵力的一方也可能在一开始就受到较大的损失,这是不利的。但是,在此后的作战中,如果他只有800名经过战斗且处于松散状态的士兵,对方却有500名生力军,这将非常不利。此外一般情况下,用1000人战斗的一方最初就有把敌人逐出据点、迫使敌人退的有利条件。至于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能否相互抵消,则必须要依靠经验来判定。凡是稍有战争经验的人都会认为拥有生力军的一方更有优势。
可见,在战斗中使用过多兵力将导致不利,即使优势兵力在最初可能给己方带来利益,但在军队秩序混乱、队形松散和体力疲惫的时候,优势兵力会成为阻碍因素。因此,若一方军队处于削弱状态,另一方相当数量的生力军的到来便将起决定作用。但当胜利方的松散状态消失,产生了胜利带来的精神优势时,对方再投入生力军就不一定能挽回败局。一支被击败的军队,是不可能依靠强大的预备队快速转败为胜的。
战术和战略在根源上的重要区别在于战果。战术上的成果大部分是在敌方队形松散、体力疲惫的情况下取得的;战略上的成果,即整体战斗的成果或最终战局的胜利(不论大小),则是在将部分战斗成果结合为一个整体时产生的。这时,战争危机已不复存在,军队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损失即为被消灭的部分。因此,兵力在战术上可以逐次使用,在战略上却只能同时使用。
在战术上,为了取得开始阶段的成果,只能使用必要兵力,其余的兵力则必须配置在火力战和白刃战的杀伤范围以外,用以对付敌方的生力军。但战略上却不能这样:第一,战略上一旦取得了效果,便无须担心敌人反击,因为随着战略成果的出现,危机也不复存在了;第二,并非所有在战略上使用过的兵力都会受到削弱。只有在战术上与敌人冲突的这部分兵力,即参加战斗的那部分兵力,才会被敌方削弱。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那些极少参加战斗,甚至没有参加战斗的部队,仅仅因为它们的存在就可以和参战部队一同起决定性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些部队,在战术上参加冲突的兵力的损失也会随之减少。所以在战略上使用的兵力越多,损失就越少,对决战也更有保障。
此外,战斗中的人、时间、空间及其作用也必须考虑。战争中,人力的疲乏和物资的缺乏都是损害因素。在战术上,虽然也有人力劳累和物资缺乏的状况,但由于战术行动的时间较短,其影响微乎其微;在战略上,这种影响则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在一支常胜军队中,疾病减员比战斗减员要多得多。
我们可以设想,战略上一旦处于这种损害范围内,任何军队都会陷入削弱状态,发挥不出生力军的作用。这就是说,在战略上也要像在战术上一样,用尽量少的兵力来争取开始阶段的成果,以便将生力军留到最后使用。
为了对这种思想作出确切评价,我们必须明确以下概念:首先,我们不能把后续增加的兵力与已有的生力军混淆。大多数情况下,当战局临近结束时,交战双方都迫切希望增加兵力来促成战争的胜利。事实上,如果初始就有强大兵力,则没有必要增加兵力。也有人认为,后续参战的部队的士气,比作战已久的部队更高,但经验否定了它。虽然战局的失利能使部队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受挫,但战局的胜利也能使其得到增强。如果将二者均衡,得失可以互相抵消,在战争中获得的锻炼就像纯利润一样盈余下来。
帕塞罗角海战
1718年,西班牙陆军在其舰队的掩护下登陆西西里岛,占领了除墨西拿以外的所有土地。英国、奥地利、荷兰和法国组成四国联盟,共同驱逐西班牙。1718年8月,英国舰队伺机在墨西拿地区的帕塞罗角附近与西班牙舰队交战。战斗中,西班牙舰队意识到英军兵力强大,便向马耳他岛撤退,但遭到英国舰队的不舍追击。至1719年,英国舰队将西班牙战船全部歼灭,并取得了制海权,不久奥地利收复了西西里岛。
那么,劳累及物资短缺使军队受到的损失,是否会像在战斗中一样,也随着兵力的增加而增加?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本身的劳累多是由危险引起的,军队要想处处避免危险而有把握地行动,就必须进行大量战术上和战略上的勤务。而毋庸置疑的是,兵力越弱,勤务就越繁重。因此在战局中,兵力越少的军队,其劳累程度也越大。
物资缺乏主要指给养品缺乏和宿营用品缺乏。集结在同一地点的兵力越多,物资就越缺乏。也就是说,对于获得更大空间和更多给养及宿营条件来说,兵力的优势并不算优势。
1812年,拿破仑进军俄国时,曾把大量军队集中在一条大路上,造成了物资严重匮乏,这主要归咎于他的一项原则——在决定性的地点上集中的兵力越多越好。姑且不论这一原则正确与否,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要避免物资缺乏,只需在一条比较宽广的正面战线上进军——俄国广袤的土地不会缺少开阔的空间。因此,找不出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同时使用优势很大的兵力,必然给军队带来更多困难。
可能有人认为,使用原本可以留到必要时使用的兵力,会因劳累而使军队减员。不过,在全面考察后产生的问题是:这种减员所带来的不利是否足以抵消兵力优势所带来的利益呢?
为了在部分战斗中取得某个较大的成果,要粗略确定哪些兵力是必要的,哪些兵力是多余的——这并不困难。但如果在战略上这样做几乎不可能,因为战略上的成功难以界定。因此,在战术上被看作可剩余的兵力,在战略上却必须被当作可以用来伺机扩大战果的手段。利益的百分率是随战果的大小而变化的。使用优势兵力而轻易得到的东西,是谨小慎微地使用兵力所难以企及的。
1812年,凭借巨大的兵力优势,拿破仑能够成功占领莫斯科。依靠这一优势,他还完全可以粉碎俄国的军队,说不定还能够在莫斯科缔结一项和约,这是依靠别的手段不容易取得的。我们援引这个例子是为逐次使用兵力提出一个例解。至于这些论述所涉及的预备队的概念,我们将在下一章谈论。
在战术范围内,仅延长使用军队的时间,就会使军队削弱;但在战略范围内并非如此。虽然在战略范围内,时间也对军队起损害作用,但是兵力的规模可以抵消这一损害。因此,战略上不能为了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时间,就采用逐次使用兵力的方法,而是应该在一次行动和一个时间内集中一切兵力,战争的效果将更好。
然而在战略范围内,也有陆续发挥兵力作用的问题,即如何逐次展开生力军争取最后的胜利。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战略预备队的问题。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部队只要出现在战场上,即使没有参加战斗,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时间对军队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