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书中的好榜样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都离不开模仿,他的模仿倾向更强,这与其缺乏生活经验、还未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有关。越是他喜欢的、熟悉的、见得多的人,他就越喜欢模仿。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故事里他喜爱的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品质精良的书籍,自然给孩子提供了好的模仿榜样。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提供有模仿价值的图书给孩子,会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孩子在阅读故事时,看到主人公在遇到挫折后仍然顽强坚持,不放弃、不抱怨,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很可能会学习主人公的做法;孩子在阅读故事时,看到主人公在遭遇他人的嘲讽和不理解时,能报之以幽默、宽容和机智,那么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遇到了类似情况,也会倾向于采用幽默宽容的方法,机智地化解矛盾。
那么,爸爸妈妈如何让孩子通过阅读来提升模仿能力呢?有两种方法可以借鉴。
1 讲故事,分享自己的经历。
这是用来唤起回忆的方法,也就是说,提醒孩子注意书中(尤其是故事里)那些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地方。
达达6岁时曾被一个Flash制作问题困扰。于是,我在跟他聊天时回忆了一个我们曾一起共读的故事,并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宝贵经历。
我刚刚开始学写童话时,总是不得要领,不知道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去讲故事,同时让孩子既能看懂又觉得有趣。正当我苦闷和彷徨时,我读到了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当小男孩补课回家时,他发现自己把家门的钥匙弄丢了。不巧的是,当天爸爸妈妈回老家了,要第二天才回来,他只得自己想办法开门了。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撬锁、爬窗户等,都以失败告终,只好独自在外面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邻居爷爷起床了,发现了在外面冻得瑟瑟发抖的小主人公。爷爷心疼地责备他为什么宁愿挨冻,也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小主人公说:“我想了所有的办法,可是锁太坚固,窗户无法攀爬……”“不,你没有想尽所有的办法!”爷爷说,“你还有一个办法没有尝试,那就是向我求助!你妈妈曾经弄丢过一次钥匙,后来她在我家存了一把钥匙。”
看完这个故事,我立刻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我给梅子涵教授写了一封信,向他倾诉我的烦恼,期盼得到他的帮助。很快我就收到了梅教授的回信,他邀请我去上海参加一场高规格的笔会。在笔会上,梅教授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好几位编辑老师,并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写好童话。后来,我领悟到了童话写作的诀窍,写出的作品也得以频繁发表。
给达达讲完这个亲身经历后,我说:“书籍里不光有知识,还有方法。我们读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学方法。学到了方法,再去现实中模仿,我们就有办法去解决一些看似很难的问题了!”
“妈妈说得对极了!”达达听完我的话眼睛里出现了闪亮的“星星”,“我不应该放弃我的Flash制作,我还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我应该去问问同学们,也许哪位同学的父母很擅长Flash制作,可以教我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家长适时地提醒孩子去回忆某个故事并进行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就像制作Flash遇到困难的达达一样,当我及时帮他回忆我们共读过的那个小男孩找钥匙的故事后,他立刻能模仿去向别人求助了。
2 注意提醒,及时模仿。
当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某本书,读到孩子可以模仿的情节时,应该立刻提醒孩子注意,并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和训练,以加强记忆,让它变成孩子的能力。
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铁杵磨针》的故事时,可以让孩子注意李白因为不想学习,跑出去玩,在受到老奶奶铁杵磨针的启示后,又跑回学堂去完成学业这个情节。告诉孩子应当学习李白,克服松懈和打退堂鼓的心理,坚持学习;唯有坚持,才能成功。
孩子年龄越小,越不容易有意识地模仿书中的人物。因此,及时提醒很重要。还应当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孩子实时模仿。比如,当孩子不能坚持画一幅复杂的画时,可以让孩子以《铁杵磨针》中的李白为榜样进行模仿,让孩子获得巨大的心理力量去克服困难。如果父母能经常引导孩子从书中获得榜样并加以模仿,孩子就会渐渐习惯于向书中的榜样人物学习,会在生活中自觉地模仿他们说话办事,处理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因而心智会比不常读书、阅读量小的孩子更成熟,也更有处事智慧。
模仿还需要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提升思维和行动能力。这就意味着孩子要不停地使用自己的大脑,这些都使善于模仿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如果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引导,就很容易被故事里的反派角色吸引,模仿反派角色的坏习气。这个问题,在孩子年龄尚小,“三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更为突出。因此,在孩子的早期阅读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正确指引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