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霓裳:马克笔汉服手绘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汉服的发展历程

1.1.1 汉民族的起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自形成时便与衣冠有着不解之缘。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汉朝人被称为“汉人”,汉人所着服饰被称为“汉服”, “汉”这个国号也逐渐替代“华夏”成了一个民族的名字——汉族。汉朝时期的统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即使汉朝灭亡了,“汉族”和“汉服”的称谓仍流传了下来。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既不是特指汉朝的服饰,也非古装,更不是影视服饰。“汉服”中的“汉”字是民族属性,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华服”等。

1.1.2 汉服的发展

“汉服”作为一种民族服饰,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自成体系且具有历史传承性。

自华夏文明形成至今,我们可以将汉服的发展分为七大时期,分别为奠基时期、定型时期、融合时期、鼎盛时期、沉淀时期、汉服的消失、汉服的复兴。

一、奠基时期

饲蚕和纺丝工艺的出现使华夏先祖告别了以兽皮草叶遮体的阶段,迎来了文明的服饰时代。

先秦是汉服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汉服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等特点。我国自古以来便有“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之称, 五帝时期便有“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说法。到了周朝,冕服制度的形成标志着汉服被正式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

交领右衽的汉服

二、定型时期

汉朝初期,在服制上延续了秦朝朴素的特点。随着汉朝政治地位的巩固、经济的繁荣及染织工艺的进步,服饰风格日趋华丽,形成了汉朝独特的服饰风格。

汉朝女子曲裾深衣

三、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止,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各民族错落分布,这一现象反倒促进了彼此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并使其在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长年的战乱使人们更加向往恬静淡雅的生活,如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便诞生于这一时期。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服饰逐渐呈现出飘逸灵动、潇洒自由的风格。

魏晋女子装束

四、鼎盛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为经济文化的恢复奠定了重要基础。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拓更是加强了唐朝与异域的联系。这一时期民风开放,在服饰上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盛况。这一时期的服饰无论是在我国服装史上还是在世界服装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盛唐女子装束

五、沉淀时期

明朝汲取了历朝历代服制的优点,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完善,最终确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服饰风貌呈现出端庄大气的特点,同时缂丝、刺绣、织金等服饰加工工艺也更为精湛,达到了新的高度。

基本上每一朝代的冠服制度都会在上一朝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尽管汉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出来的流行风貌、穿着方式不同,但都是在同一服饰体系中传承和发展的。

明朝女子装束

六、汉服的“消失”

随着清朝“剃发易服”政策的实施,汉族人民被迫留满族发型、穿满族服饰,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严酷政策压制人民、加强控制,最终导致汉服暂时消失,汉服的传承便也停留在了这个时期。

清朝满族女子装束

七、汉服的复兴

在汉服沉寂的这几百年间,复兴汉服的运动在民国初期也曾经小规模地出现过,但由于政治因素,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过汉服复兴的星星之火却未被熄灭,它只是在等待一个机遇重新燃起。

2001年的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穿“唐装”的合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原因是此次会议中的“唐装”源自清朝满式的马褂,大多数网友认为它只能代表近代的中国服饰,而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传统服饰。

那什么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呢?在对真相的探求中,“汉服”一词最终被人们从历史的封印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这一次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借助于网络、扎根于民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

“唐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