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導論:舊法新用
要學生寫一篇像樣的議論文,往往會比寫抒情文、記敍文難,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不足,不單句子有問題,結構的問題更大。有老師因此要分項來訓練學生,特別是論證的方法,今天學甚麼歸納法,明天又學甚麼演繹法、例證法……我不知道學生學會多少這類方法,學會後能應用的又有多少人。我以為在學生未學會這些方法之前,我們不妨先訓練學生全篇的結構。
議論文的結構可以有多種方式,然而我在教唐詩的時候,想起了舊法可以新用,特別是用在議論文上。就以唐詩絕句為例,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是李白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的春天寫的。當時李白正因為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至白帝城時,忽聞獲赦,驚喜萬分,立即乘船東下江陵。這首詩抒寫了他當時愉快的心情。
詩的第一句是起句,點出時間、地點,並藉着早晨的美景,暗示美好的前程。第二句是承接上句而來,運用空間之遠———“千里”與時間之短———“一日”作了強烈的對比,因此凸顯出一種“飛快”的感覺,更寫出詩人極渴望可以早到江陵的心意。第三句筆鋒一轉,寫船經過三峽時,聽見猿啼,而猿的叫聲,在輕舟過後,仍縈繞耳邊不去,可想而知,這隻船速度之快。猿啼本來是令人感到淒涼的,杜甫就有“聽猿實下三聲淚”的詩句,然而李白因為心情愉快,反而用猿啼來襯托他當時的心情,寫得高妙。最後一句,用“輕”來寫小舟之快,這種輕的感覺當然是李白主觀的感受。為了說明如何輕,他用“已過萬重山”來說明這只不過是轉瞬間的事。過了萬重山之後,風景如何?作者沒有說明,但已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想象空間給讀者。這樣作結,有餘音裊裊的效果。
古人作文作詩,很多時候都會用到“起、承、轉、合”的方法,但不知道為甚麼現在的老師教學生寫作時很少提到。其實這是頗有效的結構方式,特別是用於議論文。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是先提出問題,我們稱之為“引論”;然後分析問題,我們叫做“本論”;最後是解決問題,這是“結論”。事實上,這樣的結構,正是“起、承、轉、合”的模式。“引論”是“起”,“本論”包含了“承”和“轉”,“結論”是“合”。這種結構方式,有老一輩的學者稱為烏龜式,是最四平八穩的寫法:第一段是頭(起),中間兩段是身(承和轉),最後一段是尾(合)。倘若學生能掌握到這種結構方式,已算初步掌握了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我們試以蘇洵的〈六國論〉為例加以說明:
起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明確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承
賂秦必招致滅亡。(承接第一段,說明何以賂秦會招致滅亡。)
轉
不賂秦的國家未必會滅亡,然而卻被賂秦的國家拖累,加上個別國家的策略失誤,以致難逃滅亡的命運。(筆鋒一轉,從反面說明不賂秦是生存的方法,可惜不能實行。)
合
作者最後提出挽救國家的一些建議。(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結,同時借古諷今。)
“起、承、轉、合”是議論文的骨架,學生要掌握得好才能寫出好的議論文。我認為骨架的訓練,最好還是逐段訓練。我們先教學生起段的方法,開門見山、先破後立等都可以教,然而不必教得太深,也不必要求學生寫得太長,只要清楚說明自己的立場就已足夠。要論點有力,就要把論點放在開頭,像蘇洵的〈六國論〉,開門見山,一目了然。同時注意提出論點時,要用完整的陳述句,不要用問句,用問句便顯得無力。承接段是依起段的論點繼續引申,可以視為正面的寫法。為了加強說服力,在這段中要提出相關的論據。選擇論據時要注意最好用真實的事例,要經得起考驗。有部分學生會自己創作事例,甚至為了達到支持自己的論點,不惜捏造事實,這是不正確的做法。事例的多寡與平時累積資料有關,因此老師在平時要多訓練學生觀察、儲存資料。積累是一種能力,要使學生養成這種習慣,到寫作時,事例自然會源源不絕來到筆下。運用論據的時候,同時要注意到這些論據是否流於陳腔濫調,我們要用新穎的例子,就算是引句也要有新意。好像論愛惜時光,倘若仍用“一寸光陰一寸金”這類套語,便沒有新意,也引不起讀者閱讀的興味。至於轉折段,則剛好與上兩段的原意相反,這一段只要針對前面的論據,提出相反的意見就可以了,可以說這一段是比較易寫的。在這裏我要強調,如果在“承”、“轉”兩段的起句和結句的結構大致相同,並把每段的中心句放在首句,這樣不但條目清晰,而且加強了說服力。最後是總結段(合),在這一段要就着上面的討論作總結,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好做到和第一段相呼應,並再次強調自己的論點。
我們試以“論全面禁煙”為例。假設我們認為必須全面禁煙,那麼我們第一段起段便要先提出自己的論點,說明應該全面禁煙;然後第二段承接第一段的論點,舉出不同的例證來證明全面禁煙是對的,例如醫學報告、調查全面禁煙的報告等;跟着第三段是轉折段,從相反的角度來說明不應全面禁煙,並舉出例證來加以說明,例如食肆老闆的意見、吸煙者的意見等;最後一段是綜合上面正反的意見,提出個人的想法,同時回應第一段的論點作結。這樣寫法,條理既清晰,結構又穩當,學生很容易掌握。
上面所提到的是不失為可行而古老的結構方法,大家不妨試試。
劉慶華